首页 百科知识 老工业基地

老工业基地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其发展,不论是从东北等地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还是从全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老工业基地无疑是提供我国矿物能源和原材料的主体。其次,老工业基地为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3.1.3 老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工业企业在空间上比较集中,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突出作用的地区。老工业基地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的工业基地。现时期的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间形成的,国家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经对全国经济起过很大作用或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工业基地。比如上海、哈尔滨、沈阳、鞍山、青岛、武汉、西安、郑州、太原、济南、淄博、包头、重庆、天津、北京等都属于老工业基地。

我国目前的老工业基地按照其自身功能和产出品的特性,主要可分为四类:(1)矿业型老工业基地:如大庆、大同、抚顺、平顶山、三门峡、招远等;其中大型的石油工业基地如克拉玛依、大庆、东营、盘锦、库尔勒等;大型的煤炭工业基地如大同、平顶山、阳泉、兖州、淮南、淮北、霍林河、伊敏河、神府—东胜等;(2)原材料型老工业基地:如鞍山、包头、白银、金川、铜陵、德兴、昆阳、吉化、兰化等;其中大型的钢铁基地如鞍山、攀枝花、包钢宝钢武钢、重钢、上钢、首钢等;大型有色金属基地如白银、金川、铜陵、德兴、大厂等;大型化工基地如昆阳、荆襄、云浮、吉化、兰化等;(3)机械加工型老工业基地:如淄博、齐齐哈尔、哈尔滨等;(4)综合型老工业基地:如上海、天津、北京、大连、沈阳、济南、武汉等地。

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大致形成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从我国近代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形成的工业基地,如哈尔滨、天津、武汉、济南、郑州、西安、重庆等。这一时期,尽管工业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分布零散,甚至受制于国外,但总的来说,此时期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基地的雏形。二是建国之后到三线建设和“文革”开始之前。这一时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当时引进苏联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在空间上实施了均衡布局的战略,使得工业基地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资源产地也得到发展,同时原有的工业基地也得到了加强,比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上海、武汉、淄博、太原、包头、淮南等地。这些工业基地的建设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工业基地的主体。三是三线建设开始(1964年)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大量工业项目被布局到了内地,甚至到了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如湖北的十堰市(二汽)、陕西的汉中市(陕飞)、四川的绵阳市(长虹),以及重庆和兰州等一些地区。三线建设的推进,在广大的内陆地区也兴起了许多的工业基地。

在众多的老工业基地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我国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目前,东北的原油产量仍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二,木材产量占到全国的二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船舶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是,自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的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直步履蹒跚。具体表现为: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就全国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的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仅为东部6省的46%多一点,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其发展,不论是从东北等地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还是从全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老工业基地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这种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工业基地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而且提供了可观的利税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基地,形成了我国能源与原材料的强大供应系统。其中,老工业基地为国家提供了93.6%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铁矿石,70%以上的天然气。大庆的原油产量占到全国的44.5%,鞍山的钢产量占全国的1/7,金川提供了国内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镍和铂,攀枝花的钒钛产品占到全国的78%和60%。老工业基地无疑是提供我国矿物能源和原材料的主体。

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的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利税。以大庆为例,截至2002年,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3165亿元,仅2002年一年,就上交国家利税700多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原有差价4000多亿元,出口创汇451亿美元。总体上看,大庆的投入产出比是1∶40。

其次,老工业基地为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随着工业基地的不断建设,新兴的工业城市一个个拔地而起,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比如矿业城市的兴起,就是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和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个个新的增长极。没有矿产这些基础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这些矿业城市的发展不仅关系着矿业的兴衰,而且在全国的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9年,全国矿业城镇GDP总值达30417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7.3%,人均GDP36780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数的4.65倍,矿业城市以占全国24.7%的人口,提供了占全国37.3%的GDP,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矿业城市向国家交纳了大量的利税,为增强国家财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大庆至2000年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3165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总额的46倍。

第三,老工业基地促进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大多都是在荒无人烟或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起步的,如河南的平顶山,黑龙江的大庆,新疆的克拉玛依,内蒙古的白云鄂博、霍林河、伊敏河,四川的攀枝花,和甘肃的金昌市等等都是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兴起的,其中很多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即使有一些老工业基地是在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农区城镇建设的,如辽宁盘锦市的辽河油田,山东东营市的胜利油田,淄博市的齐鲁石化,安徽的淮南、淮北煤矿,河南濮阳市的中原油田等,但由于老工业基地建设所产生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周边地区的脱贫致富、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攀枝花为例,从1965年开始,经过35年的建设,到21世纪之交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钒钛生产基地,周围辐射20万平方公里、2000万人口,成为川滇交界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中心。

矿业型老工业基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以淮南市为例;其煤炭产量由1948年的121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992万吨,经过改革开放至2000年达到2135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前几乎翻了18倍。煤炭资源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2000年淮南市发电量达到1583亿千瓦小时,比1949年增长了800多倍,比1978年也增长了4倍多。这不仅对于安徽省,而且对于促进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就促进就业来说,最突出的是矿业型工业基地。矿业人口占地区人口比重最高的地级市是甘肃的嘉峪关市,约占到70%;最高的县级区是河南省信阳市的上天梯区,约占66%;最高的县级市是河南省的义马市,约占54%;最高的镇是青海省的芒崖镇,约占52%。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老工业基地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国老工业基地目前吸纳的人口约3.1亿(2000年)。

第五,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家。1949年,城市化率只有10.6%。建国后,随着一大批大型的矿产基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以及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先后建起了大庆、包头、金川、嘉峪关、克拉玛依、大同、淮南、淮北、阳泉、乌海、鞍山、本溪、盘锦、松源、七台河、鸡西、铜陵、马鞍山、新余、德兴、三门峡、黄石、郴州、云浮、铜川、白银、石嘴山、东营等400多座矿业型城镇(也叫资源型城市),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1999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1%,2003年又进一步达到了35%。其中,老工业基地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