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界定及说明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界定及说明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行业分布表1-6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行业分布(三)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其他特征1.规模特征。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年产销额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之间。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可划分为上市型的股份公司和非上市型的有限责任公司,融资的渠道和来源有所差异,公司治理结构上也存在某些细部特征的差别。

第三节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界定及说明

一、资源依赖型企业的界定

(一)资源依赖型企业的涵义

迄今为止,对于资源依赖型企业尚无一个完整而普遍公认的定义,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基于这些共识和笔者自己的理解,现尝试对资源依赖型企业进行定义:

资源依赖型企业是指位于产业链条前端,处于采掘、能源、重化工、金属冶炼及延压等行业,能耗高,转移价值大,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提供大宗原材料产品,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二)资源依赖型企业特征

1.产业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资源依赖型企业属于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和制造业范畴,位于产业链条的前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能源、原材料等基本物质资料。资源依赖型企业以不可再生的煤炭、原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品等自然资源为其生产经营基础,为下游产业提供能源、原材料支持,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生产特征。采掘、能源、冶金、重化工等行业能耗高,需要电力、煤炭、燃气等能源产业的支持,并且在其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原材料价值占有极大的比重,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处于采掘、能源及重化工行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从甘肃省情况来看,多为中央直属或省属企业,建厂历史长,历史包袱重。

3.产品特征。初级矿产品、燃料、金属及化工原材料。这类产品转移价值大,价值增值能力弱,需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其附加价值,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该类产品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其价格体制以国家计划价格为主,同时在市场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价格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和完善。

二、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说明

(一)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地域分布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三大经济带:

陇东经济带:该经济带是以长庆油田、华亭矿区为中心的能源经济带,辐射影响到甘肃省陇东地区诸县市,也构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在财政、就业、相关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兰州——白银冶金、重化工经济带: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国内重要的重化工、机械、石油冶炼基地;白银市是甘肃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在这个经济带中,还包含着靖远矿区和窑街矿区,包含了甘肃省诸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如:白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兰州铝业集团、中石油兰州分公司、西北铁合金厂等,是甘肃省的核心经济地带。

河西走廊经济带: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重要产粮基地,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又是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地区,在甘肃省区域经济构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金川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自东向西,星罗棋布,构成了河西走廊经济带的骨架,成为甘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行业分布

表1-6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行业分布

img7

(三)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的其他特征

1.规模特征。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多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年产销额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之间。

2.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可划分为上市型的股份公司和非上市型的有限责任公司,融资的渠道和来源有所差异,公司治理结构上也存在某些细部特征的差别。本书在内容安排上考虑到资料的来源及问题分析的主要取向,着重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展开,并注意对非上市公司细部特征差异的描述。

从总体上来看,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行业门类齐全,构成了甘肃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带动甘肃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力量。此外,从资源依赖型企业的所有制特征及规模特征来看,这些企业基本上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其产权结构、管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定模式,同时都面临着市场化改革的挑战。尽管每一家企业因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产品价格的波动处于不同的境遇,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竞争力却是他们共同的必然选择。

三、甘肃省几个重要的资源依赖型企业简介

(一)酒钢集团

1.酒钢集团简介。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酒钢)位于万里长城西端、古丝绸之路中段的甘肃省嘉峪关市。

酒钢始建于1958年,现已形成从“采、选、烧”到“铁、钢、材”完整配套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和以钢铁业为主,火力发电、机械制造、电器修造、耐材化工、水泥建材、钢结构制作、工业民用建筑、汽车运输、房产物业、高科技种植养殖、餐饮商贸、工业旅游等多元产业并举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酒钢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及法人治理结构,2000年12月,通过重组优质资产组建了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酒钢宏兴”股票上市交易。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酒钢以嘉峪关本部为基础,山西翼城宏阳钢厂、兰州榆中钢厂为延伸的钢铁生产基地,铁、钢、材综合产能达到500万吨以上,技术装备水平进入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2005年铁、钢、材产量均突破500万吨,营业收入170亿元。收入规模居于中国企业500强第183位,钢产量规模居于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8位。

酒钢可生产普碳钢、高碳钢、焊丝钢、焊条钢及不锈钢等,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建材、中厚板材、热轧卷板及不锈钢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高速线材、棒材、中厚板材、热轧碳钢、不锈钢薄板等系列。主产品全部通过BSI英国标准协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A、B、D级船板钢通过中国、英国、挪威、德国和日本五国船级社认证;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中国免检产品”;普通碳素结构钢高速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压力容器用钢板、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HRB400、低合金钢板等产品获得中国冶金工业协会颁发的“金杯奖”;高速无扭控冷热轧圆盘条系列产品、中厚板系列产品、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的信赖和赞誉。

酒钢注重技术研发和科技进步,取得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资质,注重用现代工业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不断开发新品种,为企业健康发展积聚动力。

酒钢追求可持续发展,依托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开发,拓展新的产业,大力治理工业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2001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被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30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

酒钢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酒钢人在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与曲折跌荡的发展历程中凝炼了以“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为核心的“铁山精神”,并一年一个主题,与时俱进地不断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铁山精神”曾被列为全国冶金系统树立和推广的六种企业精神之一。酒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甘肃省诚信企业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在酒钢的发展历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临视察,给予酒钢极大的关怀和鼓舞。

酒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人为本,科技推动,转变观念,创新模式,走“高起点、精产品、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百年基业”。以甘肃推行“工业强省”战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深化企业改革,追求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2006年实现铁、钢、材各600万吨,营业收入200亿元;“十一五”末期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均达到800万吨(其中不锈钢90万吨),营业收入450亿元,进入全国工业企业综合排名前100名,成为区域最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2.酒钢集团改革成果。

1995年以来,酒钢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做大、做强企业为目标,积极推进分离辅助,改革劳动、工资、人事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第一,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实行主辅分离。母、子公司是酒钢最基本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是以资产为纽带而形成的。在母、子公司体系中,将部分属于企业办社会范畴、产品与钢铁无关、具有协助性质,并且依附与钢铁主业的单位和机构,通过撤并整合,让他们与主体分离,按照“四自”方式运营,实行分灶吃饭。陆续将耐材、园林、房地产、机械制造、电器修造、水泥制品、汽车运输等多个实体单位改造成20多个分、子公司。为了规范对子公司的管理,集团先后出台了《酒钢集团分公司管理办法》、《酒钢集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分、子公司等资产经营单位对集团公司资产实行有偿使用,承担完成集团指令性计划,按集团规定提取折旧、向集团缴纳占用集团流动资金使用或管理费,使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行绩效评价和审计,规定子公司出现亏损时不发奖金,出现经营性亏损时,工资减发。

第二,改革管理制度,完善经营机制。按照“优化机构、优化人员、优化分配”的原则,酒钢深化分配、用工和人事等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收入能升能降,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三能机制。通过定岗、定员和定职责的“三定”和制定“停薪留职、终止到期劳动合同、清退临时工”等18项减员分流措施及配套政策,鼓励主体单位裁减富余人员。按照“扁平化”和“哑铃式”管理构想,酒钢对企业组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通过实施撤、并、减、改,推行作业区组织形式,对二级行政机构设置和机关管理职能部门持续进行组织结构、管理机构调整,最终将通过对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生产组织优化,通过对各专业管理和主体的辅助单元的专业化集中,将长期以来沿用的集团公司、二级行政单位和车间三级管理体制,变为集团公司、作业区两级管理体制。在改革的基础上,2003年、2004年先后组建生产指挥控制中心、宏泰国际贸易公司和物流中心,并开始运作。

第三,做大优良资产,盘活辅助产业。酒钢选择内部最优良资产和先进装备,联合省内4家企业发起组建了酒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A股股票。“酒钢宏兴”股票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4年时间里,主营业务收入由20.73亿元增到58.92亿元,净利润由1.32亿元增到6.04亿元,总资产由18.91亿元增到38.18亿元,分别增长了184%、358%、102%。在做大优良资产的同时,酒钢还通过不同方式的改制,将一大批依附于钢铁主体的辅助单位推墙入海,实行“四自”经营。主要的改制方式为:一是职工整体买断工龄,全额买断资产,经营完全独立;二是将与钢铁主业关联度不大的集体企业——企业公司一次性从酒钢成建制划出,改制为“嘉峪关市大友企业公司”,分离人员1985人;三是对类似企业的“三类资产”,以租赁方式进行出租;四是萎缩消失后勤单元,对后勤服务系统的市区职工食堂、浴池、食品厂、编制袋厂等实行撤并、萎缩,直至消失;五是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使民间资本参与酒钢建设。如通过吸纳民营资本组建的龙泰矿建公司,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在酒钢矿山建设和管理生产中表现不俗,促使矿山的职工总数减少了2000多人;六是尝试进行职工持股,对酒钢“十五”期间的公辅项目酒钢二热电工程,以集团公司控股、职工个人投资参股方式进行筹资建设和改制经营,并将其改名为“宏晟电热股份公司”;七是尝试在异地钢铁基地建设中试行“国有管理制度,民营管理机制”方式,100万吨的生产规模,仅用1500人。通过上述改制,酒钢已形成国有为主、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并存的经营格局和所有制格局。截至目前,70%以上的分、子公司已由过去长期亏损和“吃费用”,变为费用逐年递减或盈亏持平,25%的资产经营单位由过去的亏损变为赢利。几年来共从主体分流人员17000人,绝对减员15700人,绝对减员率达到31.5%,其中下岗比例为4.3%,下岗再就业率达到85%。

第四,刚性改革,柔性减员。酒钢是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冗员较多。在减员增效工作中,酒钢本着“少进社会,稳定大局”的思路,采取了“柔性减员”措施,即实行退休、内部退养、休长假和息工转岗等方法减员,以尽可能减少下岗,不造成社会震荡为前提。公司采取“先挖渠后放水”的办法,专门抽调骨干人员,成立了再就业中心(现更名为“德力源公司”),负责接收、培训从主体减下来的人员,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到2001年,酒钢已减员2.3万人,其中非在岗职工(包括内部退养职工、休长假女职工、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伤病残职工、息工人员等)已达到7400余人。为“消化”从主体减下来的人员实现再就业,酒钢开辟了多向分流安置渠道,安排符合条件的下岗和息工人员,先后安置分流下岗职工2200余人。

第五,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动减轻企业负担。酒钢与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了庞大的社会职能。本着早改革早得益、早分离早卸“包袱”的思想,酒钢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重点运作,搞好过渡,主动减轻企业负担。酒钢分离企业办社会起始于房改和医疗制度改革,并且起步较早,从1991年首次改革住房统筹统建到全面实现住宅的商品化,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经过持续改革,目前,酒钢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28平方米。在改革住房制度的同时,公司推行了医疗备用金和医疗费用分摊制度,并率先于全省其他企业实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因病可获得的年度赔付金额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或4倍以上,最高可获得15万元的赔款。对企业办的职工大学、中专、冶金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予以合并,组建“酒钢职工培训中心”。对各中小学校,组建“普通教育管理委员会”,接受集团公司的委托,费用实行限额和包干。

第六,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对原有酒钢集团董事长、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治理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沿用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做法,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实行分设,董事长退出总经理层,专事法人和企业宏观运作,选拔和启用年轻且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意识者担任集团总经理。同时,理顺集团各有关部门职责,明确工作关系,规范集团公司运作。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全省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酒钢被确定为首批改制企业。目前,酒钢正在开展改制的相关准备工作,一方面,多批次组织经研、企管、劳资、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参加国家部、委等举办的有关培训、研讨,邀请专家、学者来酒钢讲课,在职工中开展多层次的改制宣传;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进行改制方案的设计工作。

(二)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大型铜硫生产联合企业,先后被国家列入“一五”和“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于1954年建厂,1960年铜硫生产系统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企业。此后又建成投产了有色冶金辅助材料生产系统、铅锌生产系统和加工生产系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相继建成投产了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铅锌的西北铅锌冶炼厂、5万吨铝的白银铝厂和日采选矿石3500吨的厂坝铅锌矿,现已形成了年产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31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5.65万吨、黄金3000公斤、白银100吨、硫酸48万吨、选矿药剂7900吨、氟化盐42000吨的生产规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白银公司已发展成为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化工生产和科研一体化,铜、铝、铅、锌、金、银、硫综合发展的特大型联合企业,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综合发展的生产基地。

目前,白银公司在全省营业收入前60名企业中排名第6位,全国有色系统销售收入前50名企业中排名第11位(2002年度),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470位(2003年度)。截至1999年底,白银公司拥有资产总额71.55亿元。目前生产的产品主要有铜、铝、铅、锌、铜材、铅材、锌材、贵金属制品、冰晶石、氟化铝、黄药、松醇油、聚丙烯酰胺、碳化硅耐火材料、水泥、炸药等40多个品种。其铜硫产量、产值、利税曾连续18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至1999年底,已累计生产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产品285万吨,主要产品均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有38种产品曾获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率达到90%以上。产品畅销国内数千家用户,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红鹭”牌铅锭、锌锭已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改革开放以来,白银公司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企业管理、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多年保持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白银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6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了白银公司。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朱基总理视察白银公司时分别题词“二次创业,再展宏图”和“三十六年游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1995年和1999年吴邦国副总理先后两次来白银公司视察,极大地鼓舞了白银公司的广大职工。

白银公司已形成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多品种有色金属综合发展、采选冶炼和加工生产工艺衔接配套、自有矿山持续发展能力、矿产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合作非常广泛,在厂坝铅锌矿资源开发、铜铝铅锌冶炼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及深度加工等方面均有合作项目。白银公司将紧紧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按照内部管理有新进展、深化改革有新突破、技术经济指标上新水平、产品产量上新规模、经营效益上新台阶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白银公司现有的生产、技术优势,到“十一五”末期,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到42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

(三)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是采、选、冶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铜、钴、铂族金属和金、银、原料化工产品及相应的系列深加工盐类产品。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是国内大型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也是中国北方大型的铜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的“镍都”。公司现有职工3万多人,拥有264个专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2001年,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改制为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成为金川集团的股东。公司拥有的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多金属共生硫化镍铜矿床。国内外成矿理论和近年来地质找矿取得的成果表明,金川矿床的深、边部及外围存在良好的找矿前景。公司的综合技术实力居世界同行业第三,利税总额连续6年居全国有色金属企业前列。资产总额170亿元,营业收入206亿元,利税36亿元。经过40多年的建设,公司已形成年产镍13万吨、铜20万吨、钴6000万吨、铂族贵金属3500公斤、金8吨、银150吨、硒50吨及120万吨无机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公司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和刚果(金)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以镍钴研究设计院、矿山分院、矿物工程研究所、火法冶金研究所、化学冶金研究所、自动化工程研究所及设备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突出企业研发力量、延伸产业链,公司在兰州建设了占地近1500亩的兰州金川科技园,拥有的科研设备和设施在有色行业名列前茅。公司与澳大利亚BHP、日本三菱和韩国浦项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03年以来,公司每年投入8000万元资金用于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一批国内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金川集团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境外知名企业作为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6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8项。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有色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企业;2005年由金川集团工程建设公司承建的“15万吨/年铜电解项目”获“中国建筑业鲁班”奖。其它工程技术科研、技改项目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十一五”期间,公司将围绕资源开发和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计划投资300亿元,加大对资源控制战略的实施力度,增强对国内外镍铜资源的控制力;加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节能技术改造、镍熔炼系统扩能降耗技术改造、精炼系统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化工技术改造、工作废水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国外镍、铜、钴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延伸产品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有色金属压延加工、镍钴金属粉体材料和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系列产品;进入钛等稀有金属领域,研发新型功能材料;进入有机化学领域。

公司积极实施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目的的人力资源战略,把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创造力作为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使科技人才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品科研含量和延长产品链的进程中充分施展聪明才智。2002年以来,公司共招聘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650余人。

公司在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职工年收入人均超过3万元,文教卫生和生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司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积累贡献工资和津贴补贴组成。同时,公司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和科技项目津贴制度,项目组成员每月享受600~1200元的项目津贴,并对科技进步奖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人员给予重奖。2002年以来,公司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技术改造和科研成果的奖励金额累计达1641万元,个人一次性获奖最高达8万元。

公司所在地金昌市是全国率先进入小康城市的36座城市之一。公司人均居住面积26.5平方米,生活小区实行物业化管理,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精神生活高雅健康。公司职工医院是集医药、公共卫生和劳动卫生研究三大职能于一体的大行综合性国家“三级乙等医院”。公司拥有省重点示范高级中学和省试验初级中学各一所,另有初级中学4所、小学7所和幼儿园8所。从幼儿园开始实行双语教育,小学、中学教育水平居甘肃省同类学校前列,每年都有考入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和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2005年金川公司一中高考上线率86.5%,名列甘肃省高级中学高考上线率第二名。

随着“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一五”末期,集团公司将实现有色金属年产量55万吨,化工产品280万吨,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品15万吨,营业收入400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的目标。

(四)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是在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持续重组的过程中,2000年10月由原兰炼、兰化的主营业务部分合并组建的。新组建的兰州石化公司集炼油、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一体,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联合企业。目前公司拥有原油1250万吨/年一次加工能力,并具备相配套的二次加工能力,主要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基础油、石蜡、沥青、苯类、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有机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等多品种、多牌号的石化产品。

重组以来,大化肥油改气项目、300万吨/年重油催化、500万吨/年常减压、24万吨乙烯/年改造、6000吨/年分子筛等一批重点工程先后建成投产,从而诞生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炼油基地。目前,兰州石化公司是国内三大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与此同时,公司60万吨/年大乙烯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标志着兰州石化又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五)华亭煤业集团公司

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是由原华亭矿区管委会、华亭矿务局、平凉地区华煤集团(包括华亭煤矿)三户国有煤炭骨干企业联合改制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4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

集团公司拥有煤田面积13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3.7亿吨,占全省储量40%。华亭矿区总体规划由原国家计(1991)1270号文件批准,即资源已由国家明确划定,是甘肃储量最丰富,规模最大,开采条件最好的煤田,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八大煤田之一。

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31.8亿元,负债23.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净资产为8.6亿元,还债能力较强,信用等级工行甘肃省分行审定为AA级。员工总数为131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57人,占14.9%;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415人,占18%;40岁以下职工9385人,占71%;职工队伍具有年轻化、知识化的优势。

华亭煤炭品种为长焰煤和不粘煤,品质优良,具有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化学活性和低灰、低硫、低磷“三高三低”的特点,是优质的动力、化工和气化用煤。已注册的“桦亭牌”和“砚北牌”天然洁净煤深受用户青睐,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部分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华亭煤炭获“中国煤炭系统十佳品牌”称号。

集团公司下设煤电股份公司、销售运输公司、非煤产业总公司等14个二级单位,拥有华亭、砚北、陈家沟、东峡、马蹄沟、山寨、新窑、新柏等8矿10井,现有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集团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投入巨额资金对8个矿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从2002年到2004年,投资10个亿用于高产高效矿井建设。2003年原煤产量完成1200万吨,2004年达到1400万吨,到2006年全部技改工程完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成为全国煤炭行业10强企业。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首先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按母子关系框架成立了子公司——华亭煤电股份公司,形成了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准备上市。其次,剥离辅助,成立了非煤产业总公司,2000多名职工与主业剥离,精干了主业。再次,不良资产退出市场,资源枯竭的安口矿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可使2000多人得到妥善安置,减轻企业负担。

在现代企业制建设方面,制定了50多个基本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任职、竞争上岗、岗变职变的用人用工分配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新机制,步入现代企业管理轨道。

安全管理方面,2002年百万吨死亡率0.49人,创全国先进水平。在2003年省安监局组织的矿井安全评比中,集团公司8矿10井均被评为A类安全生产矿井。

生产经营方面,较联合改制前在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缴纳税金、职工收入等五个方面均实现了翻番,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1-7 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主要经营指标

img8

集团公司拟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提前两年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原煤产量超过1000万吨,进入全国煤炭企业20强。第二步,到2006年,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用5~10年时间,逐步实施同心多元化战略,按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使集团公司成为以煤为主、多业发展,集煤炭采选、煤电联合、煤化工为一体,投资多元化的能源化工集团,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知名企业。

目前,集团公司按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产权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坚决实现产权多元化。

四、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对于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可以通过2002年的相关数据予以显示:

甘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甘肃第一大支柱产业,提供的利税居全省第5位。甘肃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97%,居全国第8位;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占全国的3.54%、2.18%,单位增加值的利税额、单位销售收入的利税额分别为全国的43.9%、61.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甘肃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第三大利税行业,为甘肃国民经济甚至全国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目前仍然是雄风不减当年。甘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利税额分别居全国第3、7、4位,是甘肃所有行业中在全国排序最前、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三者占全国份额分别为7.5%、5.01%、6.35%。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利税、单位销售收入提供的利税分别为全国的84.7%、126.7%。在面临资源衰竭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效益,实属不易。应在保持现有领先技术与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品深加工度与技术、知识含量,提高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盈利水平,为甘肃工业发展再立新功。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甘肃未来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甘肃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是甘肃利税第一大户,利税额占全省的12.8%。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最大的8个省的石油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87.1%,利税占到全国的92.35%,甘肃生产能力居全国第10位,增加值、利税额分别占全国的2.1%、1.43%。

甘肃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制造业(以后简称为电力工业)增加值与利税额分别为39.32亿元、12.13亿元,分别占全省增加值、利税总额的11.72%、12.13%,增加值居全省第4位,利税额居全省工业行业第3位。电力制造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是全国工业增加值最大、利税最多的行业,2002年,其增加值为3165.74亿元,占全国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1%(后同),利税额为1285.2亿元,占全国10.71%。同时,它还是全国31个省唯一都有的支柱产业。从甘肃电力工业占全国的相对份额来看,甘肃电力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4%、1.43%、0.94%,分别居全国第24、22、24位。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甘肃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也是甘肃第六大利税行业。其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1%、0.85%、1.1%,分别居全国第22、22、21位。单位销售收入的利税水平为全国的129.4%,具有一定的利税与经济效益优势。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是甘肃的第六大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利税额、销售额分别为16.67、4.2、41.25亿元,分别居全省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总额的第6、7、6位。其增加值、利税额、销售收入占全国相应的比重分别为1.24%、1.07%、0.98%,分别居全国第20、18、24位。单位增加值提供的利税是全国的86.63%,单位销售收入相对利税额是全国的109.69%。

2006年2月20日,甘肃省统计局最新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石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仍为甘肃省工业增长的三大动力。据了解,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含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公司,将会因强大的政策扶持获得较快发展,加上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即将浮出,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有利于彻底扭转甘肃石油加工全行业亏损的被动局面。同时,预计兰州石化46万吨乙烯项目将于2006年8月份投产,该项目的投产将会使甘肃石化工业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仍是甘肃工业稳定增长的带动因素。金川公司2006年对外加快扩大海外原料基地的控股权和海外市场的拓展,预计全年企业生产销售较上年相比将快速增长,同时,连城铝业和白银铝厂并入中国铝业集团后,生产经营状况会得到较大改善。

五、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深化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甘肃矿产储量有10种居全国首位,34种居全国前5位。“一五”期间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甘肃占16项。半个世纪以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力、钢铁等重工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截至2004年底,甘肃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1539亿元,占全省企业总资产的78%以上,上缴税金持续占全省税收收入的70%以上。

然而,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多年来的粗放经营模式,却带来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资源不堪重负——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等重点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按现有生产能力,白银公司铜矿可开采5~8年,酒钢集团铁矿石可采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仅13年。环境不堪重负——2004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5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煤炭资源综合开采回收率为30%,一些小煤窑的开采回收率只有10%左右,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管理水平低下——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04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为4.51%,全国为6.52%,相差2.0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7.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5.46%,石油加工业为3.31%,电力行业为5.55%。而甘肃省酒钢集团为6.15%,兰州铝业为5.36%,兰州石化为0.30%,电力行业为2.54%。从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2004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69次,全国为2.16次,相差0.47次。其中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63次,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2.45次,电力行业为2.25次,与之相对应的是酒钢集团为1.51次,兰州铝业为1.97次,电力行业1.84次。只有华煤集团和金川公司这两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近年来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对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伟构想,甘肃资源依赖型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只是迈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很小一步,根据企业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是企业强化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深化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附:

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定本规定。

二、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见表1-8):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1985年制定的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同时废止。

表1-8 三次产业分类表

img9

续上表

img10

续上表

img11

续上表

img12

续上表

img13

续上表

img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