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考量

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考量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考量(一)产业升级考量的标志产业升级则是一个产业内部逐步形成的不断地适应产业环境变化、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育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改善,也包括产业素质的提升与效率的提高。(二)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进展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小省,具有较独特的经济和外贸特征。

三、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考量

(一)产业升级考量的标志

产业升级则是一个产业内部逐步形成的不断地适应产业环境变化、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育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改善,也包括产业素质的提升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则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产业高级化过程经历了从重工业化阶段,到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再到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因此从国际看,考量一国或一地区产业升级的标志主要为人均GDP、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超过50%)、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0%)、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是内生的、发展动力的转换以及发展轴心的转换(金祥荣,2010)。

(二)浙江产业升级的动态进展

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小省,具有较独特的经济和外贸特征。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但由于依靠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实现了赶超和跳跃式的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省的产业高级化过程并不是完全严格按照从重工业化阶段,到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再到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界线分明地演进的,更多地则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元,服务业增速连续5年高于生产总值增幅,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3%和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488亿和10163亿元,年均增长13.3%和16.9%,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出口总额达到2535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180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8.6%。

1.人均GDP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从统计数据看,浙江经济GDP总量从1980年的179.68亿元到2010年的27722.31亿元,增长150多倍,年均增长18.2%。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浙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GDP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6%。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也有了显著的改变,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持续在增长,但幅度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11年仅占GDP的4.9%;由于浙江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国外及港澳等多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11年第二产业总产值增加值达16404亿元,占GDP比重51.3%,其中工业比重为66.31%,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了23%和35%;第三产业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快速的增长,2011年增加值14015亿元,比重达到43.8%,其中其他服务业(32.4%)、批发和零售业(22.9%)、金融业(19.1%)增加值占比位居前三,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5.9∶46.7∶17.4调整为2011年的4.9∶51.3∶43.8。

同时对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的动态测算显示,浙江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最大,且为负值,说明在第一产业中浙江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冗员和隐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且呈现“低—高—低”的特点;第三产业结构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相对于总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浙江产业结构性水平目前还较低,但从产业结构偏离度逐渐变小、协同系数逐步增大、产业结构效益逐年增加的趋势看,浙江的产业结构已呈现出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2.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不断加大

浙江省经济发展一直名列前列,但长期以来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96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领导抓第一生产力,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负总责,把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举措、本地区特色工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科学素养、科技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将本地科技进步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之中。1997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又通过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使这项工作成为一项法定工作。自此以后,科学技术进步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开始日益凸显,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浙江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6万元,比2005年提高50%,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比2005年提高了61%,科技进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比“十五”期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浙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开始从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数量开始转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使用的效率,也即从粗放型扩大再生产方式渐渐转向了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根据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见图4‐11),目前浙江省的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第8,区域创新能力也已进入前5位,但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只有57.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虽然首次超过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所需的50%的水平,但与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贡献率就已超过70%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目前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图4-11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序图[3]

3.制造业升级与优化向深层次迈进

第二产业一直是浙江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其中制造业是浙江第二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造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下将结合浙江省制造业区域特征,重点考察加入WTO后浙江省制造业升级情况及表现出来的特征。

(1)传统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价值链得到深化

浙江制造业产值从2001年的3572.8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908.49亿元,成绩斐然。更值得关注的是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把制造业分为两类,分别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皮毛羽毛(绒)和家具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制造业。本文采用生产深度(即行业附加值除以产值)的指标分别对这些行业进行计算,发现这些行业的生产深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4‐7)。

表4-7 浙江省典型行业的生产深度变化趋势表

注:因从2008年统计口径变化,故缺少2008年、2009年的工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由表4‐7可见,浙江的传统制造业出口优势得到维持或有所提升,家具制造业的生产深度增长速度最快,从2002年到2007年增长了17%,其次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达到9%,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医药制造业最高,达到6%。值得关注的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深度的增加幅度平均要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这说明浙江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制造业贡献度提升,产业链得到优化

从产值比重的角度看,对经济贡献份额最高的仍然是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但前者的贡献呈逐年下降态势,后二者则呈逐年上升态势,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贡献上升幅度很快,超过40%(见表4-8)。

表4-8 浙江重点行业对经济的贡献度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自进入21世纪后,浙江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总出口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9年达到最大值96.5%。同时,机电产品出口也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达到最大值44.1%,2009年略有下降(见图4-12)。

图4-12 浙江出口格局(2002—2009年)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最近30多年的资本积累,浙江已不再满足于在价值链的低端部分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是追求在价值链的高瑞环节中获得更大份额。技术改造、产业链整合已成为传统产业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如低压电器业逐步向生产低、中、高压成套装备转变,汽配业由生产低档零部件向生产电气、模块化配件转变,纺织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推进,纷纷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

(3)制造业出口的复杂度提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

制造业出口的复杂度反映了一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密集度,能够揭示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和技术水平是否发生重大改变。为了衡量浙江制造业的情况,课题组采用了RodTik(2006)提出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价。RodTik假设出口的复杂度和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人均GDP)正相关。对于某个特定商品来说,其所有出口国加权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则该商品复杂度超高,即对于产品i,RodTik的出口复杂度指标可用下式表示:

img28

公式中的Ye是一省份的人均GDP。Ye前的式子作为权重,其分子是商品i在省份e所有出口商品中的份额,其分母是所有出口商品i的省份在该商品总出口中的份额(由此权重之和等于1)。

鉴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性,本文只计算了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其中使用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数据来衡量人均GDP。计算结果见表4-9。

表4-9 浙江省产品出口的复杂度及与中国的对比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其中注1:数据来源于余淼杰(2010)。

从表4‐9中可看出,浙江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度从2002年到2009年增长了2.4倍,且自2004年起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8146),2006年起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377),但高新技术产品复杂度的变化态势却不尽如人意,虽然2002—2009年期间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且年均增长速度也高达26%,但总体水平却始终远远低于全国与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浙江在人均GDP(2009年)超过4万元,成为中高收入地区后,浙江制造业的出口规模虽然极其庞大,其制造业出口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化,但总体上浙江产品出口的技术复杂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浙江虽是“贸易大区”,却不是“贸易强区”。

4.高技术产业不断得到发展,但总体慢于整个工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调整和优化浙江经济结构的关键,也是培育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优势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两创”总战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24亿元,占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7.55%上升至24.1%,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82%(见表4‐10)。目前,浙江拥有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园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施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高技术企业与产品,如浙江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被喻为医学界造出的“两弹一星”;海康威视自主研发的DVR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综合水平排名全球第四;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已经成为国内外B2B、C2C和电子支付领域的领军型电子商务企业[4],对促进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表4-10 浙江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结构上看,统计显示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其中外资、外国品牌和技术比较集中的计算机、电子等行业所占比重更大,而反映低碳、生态经济概念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及其他新兴战略性高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较低,这也是浙江产业升级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突出的结构问题。

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入世后,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引人注目,从2002年到2009年增长了10倍,年均出口增长速度高达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浙江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4.2%上升到2008年的9.2%,2006年达到最大值10.5%(见图4‐13)。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额有所下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浙江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特征。从出口结构上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32%)、生命科学技术(31%)、电子技术(16%)、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8%)分别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前列,其中前两类比重总和已经超过50%(2008年)。从增长速度上看,后三类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图4-13 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一览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为了进一步衡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优化,课题组引入了行业内贸易指数。从图4‐14中可很清楚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行业内贸易指数不断提升,这说明复杂的、差异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为对出口总额的贡献在不断提高。

图4-14 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行业内贸易指数一览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6.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仅次于江苏的13.3%,高于上海的12.7%、山东的12.6%和广东的11.9%,增速始终处于沿海五省市相对靠前的位置,而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为突出;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以服务外包、软件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增势突出,行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日益明显。2011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3.8%,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3.1%,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01.6亿元,同比增速高出全国软件业收入增速1.2个百分点(见图4‐15)。但科学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上海和江苏相比略显滞后,服务业占比提升相对较慢。

图4-15 浙江2005、2010年服务业各行业生产总值

(三)从贸易方式看浙江产业的升级

根据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理论,随着一个国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的不断积累,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动态改变,从而导致该国的贸易方式、贸易规模、贸易流向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成为一国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而总体看,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往往是一条产业链的最后环节,能够带动一国地区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加工贸易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中有相当部分尤其是核心部分是靠进口提供的,与一国地区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有限。因此,一般贸易总体上对一国国民财富的贡献和综合效应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出口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产业水平、制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证分析也表明一般贸易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朱启荣、贺桂欣,200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间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一国可以通过加工贸易方式与发达国家之间开展高级形态的产业内加工贸易业务,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国家,在资金、技术都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是很难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迅速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此集各国要素禀赋优势的加工贸易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高新技术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

综观近二十年的浙江省贸易方式,可以明显发现,浙江省的贸易方式与全国总体状况有极大的不同(见图4-16),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其出口占全省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在始终稳定在70%以上,入世以后更是稳定在7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不足50%)近30个百分点。而加工面贸易占比一直保持不足30%的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5%),但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超过80%,这说明浙江省的加工贸易虽然所占份额较少,但一直是以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为主导,体现了价值链的升级,具备了一定的抗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图4-16 浙江与全国的贸易方式对比[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