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规划区的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给予重大项目支持。《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实施,为江西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和支持,江西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实现江西的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第三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国家改革开放所赋予的、独有的优惠政策环境,通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一举形成了相对于内陆中西部的绝对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20年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和东北得到了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财力支持,经济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形成对中部夹击的发展态势情况下,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谈到了“中部地区崛起”,认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制定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务院2007年1月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根据这一政策,中部六省可享受历史欠税豁免、税收优惠等多项政策。

继中部崛起战略之后,为支持江西的发展,保护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要加大对规划区的财税政策支持、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给予重大项目支持。《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实施,为江西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和支持,江西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实现江西的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二)工业发展模式改革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依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因此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江西目前的工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以传统工业发展方式为主,“两高一资”特征明显,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说明党和国家比以前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工业的主要阵地,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江西工业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当前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要求,能真正实现工业的科学发展。

(三)生态经济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而且需要开采能源资源作为加工制造过程的动力。因此,消耗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2)江西自然资源种类多、品种丰富。主要植物资源:全省已被直接利用和可能被直接利用有开发前景的有代表性的主要植物资源可分为12大类,全国198个特有属中64属为木本植物,江西省有19属,其中11属为单种属。药用植物有1500余种,常用的有300余种;动物资源有: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00余种,其中鱼类170余种、两栖类40余种、爬行类70余种、鸟类270余种,鱼类和鸟类种类较多,经济价值较大,成为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重点;矿产资源: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江西矿产有37种居全国前六位,33种居全国前五位,21种居全国前三位,黄金等11种居全国首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工业产品生产的需要,为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基础。

(四)区位条件良好

江西地处中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既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腹地,又是唯一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经济区的省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对于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全国范围的顺畅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塑造和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江西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泛珠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尤其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其资源、能源限制的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与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江西经济将日益融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圈,区位优势将逐渐转为经济优势。

江西除了有自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而且还有与之相配套的便利交通,江西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陆、海、空交通网络体系。铁路基础设施:铁道部和江西省签署的《关于加快推进江西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将全面提速江西的铁路建设,使得在运行时效上将进一步实现“两个缩短”,并构建“三大运行圈”,即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运行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南昌至周边省市主要城市运行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从而构建南昌至各设区市1~2小时运行圈,南昌至周边省市主要城市1~4小时运行圈,江西省进京、进沪、进穗、进闽通道不超过5小时运行圈。公路基础设施:目前,全省一斜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初具规模,昌九、昌樟、温厚、昌北机场、九景、胡傅、梨温、昌赣、昌金、京福、赣定高速公路、昌厦一级公路南城至瑞金段、南昌新八一大桥及南岸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成,标志着江西公路建设进入了以高速公路和特大型桥梁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新纪元。水运基础设施:全省以赣江及鄱阳湖航线为水运主通道,联通抚、信、饶、修等62条通航河流,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结合、内外沟通的港口群体。航运基础设施:目前江西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开辟国际、国内航线47条。江西虽然地处内陆,但是近几年交通发展迅速,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已经实现了顺畅对接,发达的交通网络将更加凸显江西的区位优势,加速江西经济的发展。

(五)优势产业基础较好

江西结合产业基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经济贡献度大、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医药产业:江西目前有生产企业400余家,约占全国的1/10。近年工业增加值、销售率、利润增幅均居全国前列。产品涉及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系列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其中盐酸洁霉素、盐酸土霉素通过了美国FDA验收,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形成了江西医药港、袁州医药工业园和樟树福城医药园三大医药产业基地,构筑了门类基本齐全,产、学、研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铜产业: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中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江西贵溪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冶炼能力达45万吨,居世界铜工业前10强。江西矿山铜精矿生产能力接近全国1/3,铜冶炼能力40万吨,阴极铜产量约占全国18%,铜材加工能力70万吨。大型露天矿采矿技术和铜冶炼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连铸连钆工艺,产品有较高知名度。光伏产业: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以新余为主产地、以赛维LDK为核心企业的较强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了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拥有了对外合作的有效途径和一批关键人才,在国内已具有较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航空产业:江西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省份,其中南昌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洪都集团是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景德镇的昌飞公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制造体系,中外合资九江红鹰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也具备整机组装能力。陶瓷产业:景德镇被称为千年瓷都,拥有“红叶”、“玉风”等一大批高档日用瓷、高档艺术瓷和高技术陶瓷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景德镇。高安也被评为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江西较好的产业基础,为吸引外来投资,不断壮大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品牌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区域竞争挑战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长珠闽地区通过承接香港等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经过率先发展,目前已到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商务成本的上升,上述地区已开始进入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周边生产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如上海的大量资本就正沿长江流域加快向中西部推进,已经在安徽巢湖形成了新的外资集聚区。江苏以往靠低成本竞争的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外转移扩散。浙江的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向外扩张。广东传统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珠三角地区逐渐向经济发展较慢的粤北及广东两翼地区渗透。

由于产业转移的机遇性很强,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5年,因此,中部各省都把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为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湖北正积极抢抓国际资本转移的机遇,积极推动对外经济发展,并以武汉为重点,努力把其建设成为中西部外资最集中、产业效益最好的区域和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湖南把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发展园区经济为着力点,提升开放水平;安徽提出要全方位扩大开放,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资本转移;河南、山西也都立足本地实际,积极融入东部沿海地区,做好产业承接工作。面对来自其他五省激烈的区域竞争,江西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竞争力方面,2006年,江西在中部六省区域竞争力评价中,江西在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发展后劲和综合得分排名分别为第5位、第3位和第4位 (3),排名相对较后(见表3—10),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第一和第三项指标;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虽然国家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区,但是在中部其他四省,国家也分别批复了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江西在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方面也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江西对来自区域各方面的激烈竞争,江西既不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后发优势也不足。因此,江西在产业、产品方面要不断加强与东部地区联系的契合度,成为东部产业发展的互动带,发展的突破点,在体制、机制方面要不断创新,以迎合国家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提高江西在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表3—10 中部六省2006年区域竞争力评价情况

2.资金短缺挑战

货币资金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起点,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命脉。尽管近几年江西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质,但江西经济总量依然偏低,人均水平不高,尤其是基础弱、发展后劲和内在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未根本改观,欠发达地区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资金短缺的问题是困扰全省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

江西省2006~2009年财政总收入一直低于财政支出,财政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财政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21.58%,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的30.48%(见表3—11),江西的发展一直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

江西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一些企业和项目要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购买生产和环保设备,建设工业园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财政做支持,江西目前财政实力并不足以支持基本建设,因此,江西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短缺挑战。

表3—11 江西省2006~2009年财政收入、支出情况表

3.法律法规挑战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日益突出,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尽快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缓解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已成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当务之急是要有一部完善、权威且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典,以使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解决获得严格、充分且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在推进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方面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有明显缺陷,首先,反映在立法指导原则落后上。环境保护法制定于1989年,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在当时制定环境保护法,指导原则上遵循“宜粗不宜细”,“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等原则。近年来兴起的一些立法指导原则,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原则”等不可能在该法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次,这一法律的缺陷还反映在法律条文简单疏漏上。环境保护法只有47条,许多条文过于笼统,不仅疏漏较多,且缺乏现实操作性,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得不借助于国务院或相关部委制定的条例、规章来加以弥补和细化,这也就导致现有法律法规指导性不强,强制执行力和有效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第三,环境保护法的效力层次也名实不符。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界,环境保护法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地位已获得普遍认同,但这种认同却存在先天的法理瑕疵。因为,环境保护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从法理上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应为一般法而不是基本法。因此,严格讲,环境保护法与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在效力层次上并无不同,将其视为基本法显然名实不符。第四,这一法律内容失当欠缺。环境保护法在立法上采用的是大环境概念,但在具体规定上却着重突出了环境和其他公害的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的内容很少。这与理论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法地位无疑是极不相称的。第五,制度上的缺失也是该法的缺陷之一。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该法中没有关于环境标志的规定。环境标志制度是依据有关环保标准、指标和规定等,由特定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环境标志的方式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无害的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既可适用于工业产品,也可适用于农业产品,既可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也可适用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这一制度可促进本国企业真正重视环境与资源保护,从而更多地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具有减缓本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压力的功效。近年来,这一制度获得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成为许多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基本制度。第六,法律修改工作滞后。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跟不上实际需要,环境友好型工业与传统环保的末端治理有着根本的不同,而现行有关的环保法律中的一些制度,由于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先出现问题后治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全过程污染控制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前瞻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涉及一些法律、法规问题。而目前针对江西省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实行“一刀切”,没有区别不同的区域发展差异和具体的省情实际,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缺乏一套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4.资源环境约束挑战

江西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全省工业产业结构处于向重化工转型阶段,高耗能产业比重达到60%,重工业比重接近70%,而全省重要矿产资源对外(省外、国外)依存度较高,新增需求将主要依赖外部市场,资源约束成为全省工业经济迅速做大做强的瓶颈。2005年江铜集团消耗铜精矿含铜原料总计30.59万吨,其中自产15.73万吨、国内采购2.8万吨、国外采购10.28万吨、消耗库存1.78万吨,自给率为51.8%;新钢在新余市虽有两个铁矿,但矿石自给率只有15%左右,整个江西境内铁矿的基础储量也仅占全国的0.51%,因此自给率远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国家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实行了严格控制,大幅缩减了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家严格控制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和信贷投放的情况下,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挑战。

5.区域协作挑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是一个由经济联系紧密程度所决定的经济协作活动范畴。根据经济学“蓝海战略”分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个重大战略意义,就是规避区域内不良竞争、实现合作共赢,这样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培育多个经济增长“爆发点”。当前,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分别提出构建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等。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积极打破行政区域樊篱,在思想观念、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接融合,实行差异化竞争,形成特色,全力以赴谋求地区率先发展,形成环鄱阳湖地区“竞相发展”态势。

从当前现实情况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自的地区利益与诉求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市场壁垒、要素流动障碍、利益分配冲突、产业同构严重、过度竞争等不利于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如环湖周边10多个县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作为支柱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各行政区域政府为了提高本地的GDP,不管招商的项目在本地是否具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等因素,都盲目引进来,最典型的应该属铜产业。鹰潭一直是江西的铜产业基地,属于“国字号”,但各地现在对铜加工项目争夺严重,南昌、抚州、上饶等多个县市都希望成为铜加工基地,这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的项目上马,原材料价格、物流成本上升等。

在现行的体制下,规划区内各行政区域往往只重视局部利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没有从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没有从区域整体优势发挥的角度,没有从加强内在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显然不利于规避区域内产业不良竞争,实现合作共赢,提升整个区域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规划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面临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相互协调的挑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存在的问题

(1)工业总量小

工业总量小仍然是江西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基本特征。2007年、2008年江西省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194.2亿元、8499.6亿元,均排名全国第18位、中部地区最末位,并只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52%、1.67%,仅为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的河南省的30.30%、32.70%。江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江西要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出路无疑也在工业,因此,工业总量小是制约江西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关键问题。

(2)工业企业规模不大

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缺少实力很强的企业,大企业的规模也不大,特别是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领头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江西只有8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入围。其中,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位列193位、276位,分别比上年上升了1位、51位;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进入,居471位;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南昌铁路局、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南昌长力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名90位、127位、278位、351位、400位,分别退后了3位、11位、26位、22位、45位。江西大型企业在全国的排名总体偏后,并且大部分企业排名倒退,而且与全国大型企业相比规模、利润相对偏低。2009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位最高的江西企业江铜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有第一名中国石化的4.1%、第二名宝钢集团的24.5%。从企业平均规模来看,2009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户均资产、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及户均利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这种偏小的企业规模,导致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有好的产品也没有实力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不能实现,难以形成强势品牌。

(3)创新能力不足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江西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总量相对偏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环境、资金、意识等,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科学技术支出只占一般预算支出的0.92%,排名全国倒数第二;江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数为14420人,占全国总量的1.42%,排名22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44.862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67%,排名20位;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数184件,占全国总量的0.42%,排名29位;技术市场成交额7.7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0.29%,排名25位。以上数据表明,江西政府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参与科研人员和企业科研成果不多、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并且目前江西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外力推动型的阶段,没有把研究与开发提升到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战略的高度上来,简单模仿和以技术引进为主还是当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

高新技术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近年来,江西积极实施“科技兴赣”战略,把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措施来抓,以洪都航空、赛维LDK、江铜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江西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还不够。以2008年为例,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1022个,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507.9亿元、1426.3亿元,分别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16.3%、18.36%和17.2%,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比率偏低。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还很有限。

(5)工业产业关联度低

产业关联度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大,促进推动作用就大,所作出的贡献自然也就会大;反之,产业的关联度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作用和贡献自然就小。江西产业关联度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以采掘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在发展过程中,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二是产业相对零散,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产业配套能力差,无法扩展和延伸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造成整个规划区工业产业关联度较低;三是从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发展情况看,规划区工业园区刚进入企业集聚,即产业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利润率只有2.6%,利润率很低,企业生产成本过大,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在选择和确立工业产业化项目时,应首先选择那些纵向联系深远,横向联系广泛,向其他产业和部门扩张能力较强,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作用较大,对区域内工业经济、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项目。

2.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存在的问题

(1)科学考核的政绩体系尚未形成

现行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大多局限于经济建设方面,如GDP及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及增长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及增长幅度,招商引资完成额及增长幅度等。一些政府部门往往把这些作为衡量下级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地方片面追求GDP、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问题。由于偏重经济指标的考核,造成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只看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现行指标考核体系对经济结构、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成本等较少关注。

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的相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发展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在短期内会影响GDP的增长,因此,在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的政绩,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企业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意义和作用的现实背景下,政府是推动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利于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改革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2)工业产品质量不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消费者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产品质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产品标准水平偏低,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工业产品竞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江西省2008年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1.7%,全国排名第17位,在中部地区排名最后;落后的生产技术淘汰缓慢,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质量竞争意识不强,质量工作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都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要求不相符合。

(3)产业结构矛盾凸显,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长速度偏快

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一直是江西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虽通过技术改造使产业得到升级,但工业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增长较快,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4.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3.0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7.7%。2008年,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71.1%,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80%以上,“三废”的排放量占全省“三废”排放量的85%以上(各行业耗能和排污情况请见表3—12和表3—13)。江西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过度倚重重工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偏大和增长速度较快,高投入带来高产出,必然带来对环境的更大破坏,工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表3—12 2008年江西省各行业耗能情况表

img29

续表

表3—13 2008年江西省各行业“三废”排放情况

续表

(4)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重偏低

工业污染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投资的环保事业,然而目前江西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偏小,支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治污资金不足。在江西省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5.4%的情况下,2008年江西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只有5.06亿元,较上年反而下降了38.7%,全国排名第28位,与江西省“三废”排放量在全国的排位也不相协调。并且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中,政府补助只占4.1%,政府环保投入不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才能有效控制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由于工业污染是全社会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因此可以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治污投入的情况。2008年江西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只有0.1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环保投入的要求。因此,江西目前的支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污染治理资金还很不足。

(5)产业集群发展不够

21世纪将是产业集群支配的经济时代,从美国的硅谷到广东顺德家电再到浙江乐清电器、江苏吴江盛泽纺织丝绸加工中心,都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芒。江西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观念陈旧、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等原因,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没有形成。江西以发展有色冶金、钢铁、化工等原料加工业以及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业等为主,由于重化工业发展受矿藏资源拥有量、储备量和企业规模等限制,加之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点状”式的分散经营格局,难以形成重化工业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二是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差。江西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项目少。有些园区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招商资金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产业布局存在雷同现象。在产业发展规划上,各行政区存在着一定程度功能定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缺乏产业特色,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开发建设组织上,行政区域之间协作沟通不够,致使产业分工不尽合理。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各行政区存在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四是缺乏产业集群形成的适宜制度环境。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按照要素回报最高在产业间和地区间充分流动而引致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它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而目前江西省内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产业、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植根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呈现“候鸟型”特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注释】

(1)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规划区

(2)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尹继东.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4)龚玉荣,沈颂东.环保投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工业经济技术研究,2002(2):83-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