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经济区及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

生态经济区及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生态经济区及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一、生态经济区的内涵(一)什么是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生态经济区中,人、生物和环境的发展之间具有整体上的不可替代性,生态经济区中任一部分的单独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第一节 生态经济区及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

一、生态经济区的内涵

(一)什么是生态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即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等均可以“生态”作为修饰。当然,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生态经济区的内涵

所谓“生态经济区”,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意识、资本和制度在其中具有支配和主导作用。生态经济区不再将传统的区域发展赖以维持的自然条件作为外部因素来考虑,而是作为区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经济区中,人、生物和环境的发展之间具有整体上的不可替代性,生态经济区中任一部分的单独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1)

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地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全面进入富裕阶段;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三)生态经济区的特征

生态经济区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

1.整体性。生态经济区将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维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生态经济系统中,人首先是作为自然人加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人又以自己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加入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组成统一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因此,必须以整体为对象,坚持动态的观点,看待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2.协调性。生态经济区内部要素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保持其发展的能力,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系统功能的退化和结构的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衰落。这就要求人们在向生态系统索取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必须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即经济增长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

3.循环性。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垃圾;而生态经济区的本质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再到资源,即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再成为另一种资源,使之再利用再循环,即所谓的“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生产循环方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可以实现废物零排放。

4.可持续性。生态经济是经济的生态化过程,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是经济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因此,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的。当然,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建设措施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政策机制、法律法规等。

(四)生态经济区与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的关系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区域内,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相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胁。在这种模式中,环境保护是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经济区和生态示范区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即生态经济区和生态示范区都重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生态经济区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而并不是单一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生态示范区则重点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园主要是从企业间群落的角度,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生态经济区是将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是在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的基础上形成的更高一级、更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所包含的区域更广阔、人口更多、自然地理环境也更复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约束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它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值观和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3)“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在现阶段,“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达到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影响要控制在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

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的特征。因此,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内涵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高资源利用,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参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特征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当今时代,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作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推动一场深刻的全球化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动力。以信息化的发展方式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必将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出口商品以资源性产品或经过粗加工的产品为主,即传统的“两高一资”,这与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相矛盾,必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的不等价交换中受损甚至受剥削。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继续增长的起点,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束缚,产业结构就会阻碍经济增长。如果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就会释放经济增长的潜能,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消除不利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目前的工业体系中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产业如钢铁、石化、纺织、印刷、汽车等行业耗能严重、环境污染程度高。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就是要稳步推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关停并转,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关系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用效率不同,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从需求萎缩的产业向需求扩张较快的产业流动,使不同产业此消彼长。产业结构的这种调整能够有效地减少瓶颈,分配资源给生产率较高、适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业。

3.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平衡

一提起发展工业,人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尤其是发展重化工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确实很大。历史也早已证明,传统工业化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以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社会、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未来的五年内,乃至将来更长远的时间,我国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避免“先发展,后规范”、“先污染,后治理”的套路,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施行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达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同时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达到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护生态平衡。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历来有数量型与质量型、速度型与效益型、外延型与内涵型、粗放型与集约型之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从外延粗放型经营向内涵集约型经营转变。外延粗放型经营,就是以追求数量、规模、速度、产值等为目的,其基本手段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内涵集约型经营,则是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谋求经济增长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就是要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