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新金融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新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突破口。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新金融应用得当就能对经济社会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新金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之一。

发展新金融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新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突破口。但是,从外部环境分析,新金融的发展始终还是受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政策的较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一、发展新金融的重要意义

当前,发展新金融对于提高我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与服务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金融是提高经济金融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发展新金融就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金融创新不仅是提升金融竞争力也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重要途径。纵观整个金融发展史,每次重大金融创新不仅推动了金融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商业银行进行的金融创新成就了英国的“日不落”强国地位,围绕投资银行展开的创新成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金融创新来实现竞争力的更上一层楼,因此,我国未来的金融创新不仅需要满足金融业的自身发展,还要能引领国际金融创新的潮流,改变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世界金融创新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大国和金融创新强国。

(二)新金融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

新金融是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创新为内核的新金融极大地加速了全球资本流动,推动了经济金融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活动的集中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重要依托。任何一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巩固都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发展新金融。过去、现在都是如此。16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适应当时国际贸易的需要,即时推出金融创新的新产品汇票,成就了荷兰的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既有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等带来的重要机遇,又有国际金融竞争加剧、金融风险防范任务更加艰巨等带来的挑战。新金融不仅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新金融是提升金融业效率与服务水平的主要载体

新金融为新技术融入金融业提供了机会,提升了金融业工作的效率与服务水平。新金融就是金融与新技术的结合,一方面用新技术改造传统金融业,用新的科技来为金融创新服务,提升了金融效率;另一方面,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新金融为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业务。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兴起与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利用新兴的电报和电话技术实现了美国与欧洲金融市场的快速连接,为美国投行利用欧洲资本创造了条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的契机,适时推出NASDAQ交易平台以适应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需要。这一金融创新促使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高速增长,培育出包括微软、苹果、英特尔在内的一批世界著名高科技公司,也使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获得丰厚的回报,成为金融领域的大赢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以及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出现,金融业和技术结合更加紧密,技术创新正在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推手,同时也使金融业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四)新金融是提升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金融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只有适时推出新产品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大幅度提高盈利水平并增强竞争力。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是抓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资金需求便捷化的特征,推出信用卡业务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银行。信用卡业务为其提供80%以上的利润并增强竞争力。新金融应用得当就能对经济社会发挥重大作用。如上海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的“创新金融产品集中托管与清算”项目,建立了中国首个以服务和支持场外创新金融产品为主要对象,并能够有效解决创新产品特殊问题和个性化要求的集中托管和清算平台。截至2012年5月15日,共实现581只产品进驻,累计交易量超过1万亿元,超过2 200家机构投资者参与。

(五)新金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正处在新的孕育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环节。面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金融对这些风险高、周期长的新经济领域支持能力有限,亟需新金融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制造业的巨头福特、贝尔等公司在起步之初都曾受惠于新金融,无论是美国的谷歌,还是中国的百度,都再次向世人展示了新金融的力量。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等新的金融方式的出现极大地催化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它们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这种全新的融资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新金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之一。

二、新金融发展战略机遇

目前我国新金融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为新金融发展准备了条件。一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新金融发展的需要日益增加,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日益深化,对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二是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扩大;三是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深化,金融产品定价和市场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和家庭普遍的需求;四是资本市场已经发育到一定水平,为正常合理的金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际经济形势与经济再平衡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一直在艰难中寻找复苏机会,然而,始终未能走出增长困境。世界银行和IMF的报告显示,尽管美国经济有所复苏,2012年经济增长率达2.2%,但未来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两大根本问题: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低迷,二是美国财政问题。相比起美国较为温和的复苏,欧元区的增长势头仍非常悲观,由于受到各种政治经济问题的长期影响,市场信心受挫严重,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4%,低于之前两年的2.0%和1.4%。日本经济始终未走出低迷的深谷,IMF估计日本经济可能继续陷于萎缩。

此外,发达国家在应对债务危机的时候,大规模地采用了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比如美国采用了多轮量化宽松,欧洲央行也采用降低资产抵押标准和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这种“债务货币化”方式作为发达国家应对债务危机的惯用手段可能会造成欧元、美元、日元的长期走低。从资本逐利的本性角度分析,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强势货币国家和地区。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及长期高速增长的诸多机遇,资本流向中国的可能性更大。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将呈现和保持欧盟、美国、世界平均、发展中国家平均、中国分别以0%、2%、4%、6%、8%速度增长的基本格局。这对我国发展新金融产业,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意义深远。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改革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不断取得突破,这对于外资进入中国或中国资本走出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011年8月起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而2012年3月人民币结算业务广泛适用于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此外,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回流机制的建立完善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2011年破冰,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和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均已启动。这与之前已经推动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投资(QFLP)、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项目一起构成了我国资本项目初步开放的基本框架。并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比如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资本项目开放将进入深水区,开放的领域更广。这对于正在形成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3]。当前黄浦区在新金融机构引入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都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的政策便利。

(三)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林毅夫2010年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在2012年获得具有中国经济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浦山世界经济学奖”[4]。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强政府+强市场”的组合模式。这种模式下,政府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同时遵从市场规律,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将改革提高到更为重要的地位,提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更加强调市场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服务导向,在现有结构模式下,不断修正两者关系,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实质性地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中长期发展积蓄后劲。从区域发展来看,上海提出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宏观政策层面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市场的微观主体方面,强调市场的力量,政府必须为市场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的环境。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转型需要通过市场的途径实现,金融改革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推动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产业又可以实现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总体而言,当前宏观层面的经济转型将在实质上有利于新金融产业的发展。

(四)新金融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

信息科技、市场需求、人才队伍和法制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为新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全球主要的交易所、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都处于信息中心。信息不仅仅包括光纤网络的硬件环境,同时也包括众多新闻和传媒机构等,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递给金融企业。目前,上海具有充分的信息资源优势:一方面,上海主要中心城区都正努力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利好因素;另一方面,上海集聚了较多的科研学术机构、新闻媒体机构,信息来源广泛方便快捷。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新金融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由于受全球经济下滑的拖累,传统金融的市场需求颓势明显,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新型金融机构。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统计,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传统金融盈利空间大幅缩水,而新型金融则逆势而上。比如2012年上半年信托、金融租赁、小额贷款、担保、资信等金融机构的盈利大幅上升。随着市场选择的多元化,新金融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人才队伍一直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核心和支柱,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处于中国改革的最前沿,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尤其是海归人才将上海、黄浦区当作创业或择业的首选地之一。此外,黄浦区组织部、黄浦区统战部、黄浦区金融办等有关部门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联合推动国家、上海市和区级“千人计划”的实施,优先为金融人才提供环境宜人、价格低廉的人才公寓,优先协助解决户口、子女入学、就医等一系列问题与困难。

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加紧金融立法工作,在履行国家“一行三会”的法律职责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实践,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有力地促进了法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逐步完善和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律体系,这为新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新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实践证明,新金融既能因使用得当推动经济发展,也会因使用不当产生巨大破坏。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是金融创新不当。一是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二是激励严重扭曲,导致金融机构行为的短期化。由于高管人员薪酬大多与金融机构短期回报相挂钩,忽视风险抵扣和长期策略,许多机构甚至为追逐暴利不惜铤而走险。三是外部监管缺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外滩在新金融产业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一)政策放松程度有限性

金融体制的改革并不意味着管制的全面放松,而应吸取发达国家因金融过度开放而引发危机的教训。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遵循循序渐进的思路,总体而言,整体开放步伐略显保守。外部压力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在WTO、IMF等框架下的贸易和金融货币谈判,直接推动了我国相关体制的改革。其次,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角度,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尽管如此,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产业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金融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境外资本的投机性较强,由于两者不对等的国际投资经验,很可能出现本土金融产业的成本风险,并滋生整体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由于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之间存在汇率错位(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市场一旦完全开放,则可能诱发大量投机风险,造成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对于外贸依存度依然偏高的中国而言,是一场潜在的金融灾难。此外,投机资本还从汇率错配角度,对赌人民币币值波动,这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综上所述,政策当局在考虑到金融政策放开的同时,应更多地考虑国内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从监管层面分析,增长的管制不会有太大的放松,而且即便是推出一些金融创新项目,也是先从有限试点开始,然后才展开大规模的政策实践。这种政策模式在实践层面会产生金融政策管制的抑制效应。

(二)宏观经济环境劣势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停滞。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也无法脱离世界经济的影响,生产制造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实体产业基础可能由此受到影响。当前,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沿海的出口型产业受到重创,企业经营业绩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投资前景黯淡。当前市场上资金充足,但是投资项目缺乏,资金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相比起我国改革开放初从农业到工业化的过渡过程中,产业经济呈现“代差追赶”式的发展,当前在技术创新条件受限的前提下,产业经济难以走出萧条的局面。如果对外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国内消费饱和,那么金融产业的发展将可能受宏观经济拖累,黄浦区新金融产业作为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难免受到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当地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商业、航运和制造业的大繁荣造就了伦敦金融城;近现代以来的新技术和产业革命造就了纽约金融中心;日本产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造就了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的航运和贸易产业的发展繁荣造就了相应的金融中心地位。上海也不能脱离这个发展定律。因此,综上所述,当前整体宏观经济下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外滩新金融的发展。

(三)市场风险

20世纪后半期,新型金融机构和业务类型的创新形势不断涌现,在刺激金融业繁荣的同时也滋生了一定的市场风险。之前很多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与金融业务的过度创新有关,因此,如何有效避免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溢出,是关系新金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也加大了世界性的金融风险,对于新金融产业发展而言,世界形势的多变性很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新金融产业更加脆弱。外滩新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实践体现,如何有效规避企业的投机行为是当前政策监管的核心内容。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显示,一旦金融发展脱实向虚、以钱炒钱,追求泡沫中的繁荣,就难以避免风险滋生蔓延。2013年6月中国银行业出现的“钱荒”,其实质是金融机构之间的“钱炒钱”,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这给我国金融发展敲响警钟。推动金融产业多元化,避免金融产业过度创新和杠杆化是外滩新金融产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体制与人才的制约

外滩新金融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体制和人才方面的制约。一方面,面对新能源、新技术(信息网络)、新兴产业等蓬勃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新金融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需要非常强的能力去配置和调动资源。而目前金融产品创新仍然需要审批,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间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外滩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否尽快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非常关键。另一方面,新金融是比传统金融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要求提供新金融服务的人员既有现代经济理论知识背景、通晓银行传统金融产品,又熟悉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工具,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外滩金融发展在新金融人才方面还有不小缺口,只有加快用人机制改革、创造既切合本地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新金融发展所急需的大量高级金融人才。

总之,新金融产业在黄浦区生根发芽,既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利用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是黄浦区新金融产业取得发展和重大突破的关键,同时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注释】

[1]明柱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本书所称主流经济学指目前在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学流派。

[3]“人民币国际化需深层破题资本项目开放把握节奏”,《经济参考报》2012年3月7日。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