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近年来,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热点,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工具。如1992年英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1993年美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维,以“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构建指标。

2.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近年来,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热点,成为衡量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工具。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认识到,指标在帮助做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议程》第40章中,号召国际组织、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发和应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以便为各层次的决策提供坚实基础。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指标应当具有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描述和反映某一时间或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某一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三是综合衡量各领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不仅可以给决策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工具,而且可帮助决策者确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优先性顺序(张志强等,2002)。

2.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三种类型

根据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不同以及指标之间联系的强弱,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逻辑结构模式、概念模式和松散模式(邓勇、陆凤兴,2003)。

1)逻辑结构模式是从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逻辑联系出发,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模式构建的指标体系。这一模式的雏形是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压力-状态”(Pressure-State,PS)体系,后由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发展成“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思维逻辑来构建的,力求建立压力与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有效作出响应。如1994年联合国统计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结构(Framework for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ISD)和199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模式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的。

2)概念模式一般是先提出测度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综合概念性指标,然后按照一定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原理所蕴含的数理模型来计算综合指标的数值。根据所选择的概念的学科属性可以将概念模式分为经济学概念模式、社会学概念模式和生态学概念模式几种类型。①经济学概念模式:构建该类指标的学者认为需要对传统的GDP进行修正,使其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提出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就是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的调整版本,其生态国内产出(Environment Domestic Products,EDP)是对GDP的调整。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新国家财富的概念,认为国家财富包含4个要素: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造资本和社会资本,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同年,世界银行又在新国家财富的基础上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 Ratio,GSR)的概念,真实储蓄率的持续减少表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②社会学概念模式:主要是人文发展指数和经济福利尺度、经济福利指数。为了纠正过去以GDP为基础的人均经济购买力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于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概念,综合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1972年,Nordhaus和Tobin提出了用经济福利尺度来修正GDP,MEW的计算公式为:MEW=GNP+主妇家务的价值-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闲暇消费价值-现代化城市生活所造成的其他损失。1989年,Daly和Cobb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它不仅考虑了平均消费,也考虑了收入分配和环境的退化,还考虑了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后果。③生态学概念模式:主要有能值分析体系和生态足迹指数等。

3)松散模式是从综合评价原理出发,选择可以反映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若干变量,运用加权计算的方法算出一个高度抽象的综合变量。变量群的选择以能反映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为原则,不重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1992年英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1993年美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9年,以牛文元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组成,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并以系统规划的方法来编制,对国家内部区域的发展差异做出了定量衡量。

2.2.2 国际上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ited Nations Di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CSD)在1995年批准实施了为期5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工作计划”,于2001年出版了《可持续发展指标:指导原则和方法》报告,详细介绍了其指标体系,阐述了指标概念及其方法(United Nations Di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1)。该指标体系分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维,以“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构建指标。1996年提出的初步指标体系有134个指标,其中含经济指标23个、社会指标41个、环境指标55个、制度指标15个(United Nations,1996)。1996—1998年,世界上22个国家和地区对该指标体系在国家尺度上进行了检验和应用,评价了指标模式的恰当性和这些指标在国家尺度决策中的适用性。在国家检验和评价的基础上,最终为所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套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2001年以后各国开发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从1989年开始实施“OECD环境指标工作计划”,在1991年提出了其初步环境指标体系(世界上第一套环境指标体系),1994年出版了其核心环境指标体系,1998年开始发布OECD成员国指标测量结果。OEC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3类指标体系。①核心环境指标体系:约50个指标,涵盖了OECD成员国反映出来的主要环境问题,以PSR模型为框架,分为环境压力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和社会响应指标等3类,主要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②部门指标体系:着眼于专门部门,包括反映部门环境变化趋势、部门与环境相互作用、经济与政策等3个方面的指标。③环境核算类指标:包括与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有关的自然资源核算指标以及环境费用支出指标,如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污染减轻的程度与结构、污染控制支出等(OECD,2001)。

(3)世界银行“国家财富”和“真实储蓄”指标

世界银行(World Bank,WB)在1995年开始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工作,对传统的资本概念进行了扩展,试图通过测量自然资源(自然资本)、生产资产(人造资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来测量国家的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财富的概念从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扩展到包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World Bank,1995)。在扩展传统的资本概念的基础上,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家财富及其动态变化的衡量工具——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GS)和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 Ratio,GSR),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的指标。真实储蓄就是扣除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害后的一个国家的真实的储蓄,即总储蓄减去产品资产贬值后的净储蓄再扣除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与GDP相比,该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说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国家的真实财富和发展能力。但该方法中使用的一些创造性概念迄今没有得到很好的检验,特别是社会资本的概念,仍需要进一步推敲并研究其定量化方法。指标详细计算的技术要求高,难以操作,在实践中,对于资源损耗、污染损失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的支持(张志强等,2002)。

(4)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研究人员早就认识到,GDP的增长并不与国家福利的变化密切相关。近30年来,一直有人在不断探索开发在衡量国家社会福利方面比GDP更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开始于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Daly&Cobb,1989)。ISEW将消费作为起点,在指标的计算中考虑了环境和分配问题,允许进行收入分配的调整,考虑了固定再生产资本存量的变化,在美国、奥地利、智利和瑞典等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Cobb&Cobb,1994;Jackson&Stymne,1996; Stockhammer et al,1997;Castaneda,1999;Costanza et al,2001)。虽然,ISEW还远不是测量经济福利的一个理想工具,但在福利测量方面,ISEW的确比GDP要好,它对GDP以及将GDP的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相等同的社会认识提出质疑。ISEW计算中不仅考虑资源耗减的环境成本,而且考虑了社会成本、未来成本和分配等问题。

(5)真实发展指标

Cobb等人将ISEW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命名为“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ex,GPI),其账户核算内容包括个人健康状况、社会凝聚力、智力资本、经济繁荣以及自然资本和环境健康的可持续性(Cobb et al,1995)。Cobb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GDP保持稳定增长,在1950—1960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人均GPI与GDP呈大致相同的增长率;但在1974—1994年间,美国的GDP增长了79%,而GPI却只增长了2%;在1974—2000年间,美国的GDP增长了125%,而GPI只增长了25%。更加全面的测算表明,GDP扩张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收益(Cobb et al,2001)。对澳大利亚1950—1996年的序列数据的研究和对加拿大Alberta省1961—1999年的序列数据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Hamilton,1999;Anielski,2001)。GPI账户是沿着传统的核算标准的轨迹发展而来,代表了现有的许多测量系统的综合,是对社会总福利(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评估。它考虑了对高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有贡献的福利的物理状况。GPI账户框架的不足主要与统计数据、指标的权重处理以及集成为综合指标时的不足等因素有关。

(6)联合国统计署“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考虑到1968年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所存在的未考虑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和未考虑环境质量下降两大缺陷,联合国统计署(UNSD)于1993年开始开发新型国民经济体系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1993)。SEEA是一个旨在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数据系统,意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GNP/GDP加以改进,即进行GNP/GDP的“绿化”或“生态化”。SEEA包括4个部分:建立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平衡表;建立经济活动的环境外部性及其减轻的成本矩阵;确定防护性支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该系统能够提供对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中的环境目标的进程的定期监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发展道路和特定政策的分析等的信息,因此是一个将环境问题与主流经济政策相结合的有用工具。SEEA已在墨西哥、智利、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予以试行。由于在实施中存在着数据的可获得性等一些实际的限制,目前该体系仍不完善。尽管如此,SEEA已对国家的生态、环境核算体系的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3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全国实施。一些部门及研究机构已在国家、区域、城市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进展,先后出版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手册——以三明市、烟台市为案例》、《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测方法》等著作。

国家环保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自然资源污染状况与控制、环境管理等几大类,每一大类下再分中类、小类以及具体指标。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建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可持续发展总水平分为系统发展水平和系统协调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资源潜力、经济绩效、社会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后者包括资源转换效率、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经济发展相关性3个方面。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按照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4个领域分别列举了重点指标,还应用ECCO(Evolution of Capital Creation Options)方法模拟运行,产生出一系列非货币指标,从总体上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延指标和内在指标,提出了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以及非货币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衡量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1998)。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成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及科教六大部分,在每一个子系统内,分别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建立描述性指标,共计83个指标(朱启贵,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