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基础上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人类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基础上通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发达国家按照发展中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和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援助不附带新的附加条件;互不侵犯国家主权;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国际环境,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1997年,中国向联合国递交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表示接受和认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善;(5)可持续发展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套全球性的、综合的、长期的关于人和自然的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思想和战略。它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发展,是在平衡与稳定的基础上的持续不断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决议,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七种途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改善增长质量,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需要;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中去。由上可知,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旋律,要明确地把发展摆在首位。不发展就难以解决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改善问题,也难以解决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2.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的。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原则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将生态社会经济三者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济的可持续性的推动力是科技进步,在不损害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为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的可持续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可持续性建立在消除贫富差距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相互统一。

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指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使生态保持持续性。这一方面要保持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间的平衡。这就要求:(1)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应该超过其再生速度。(2)对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其再生速度的,要采取行动保护,对已经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提倡不使用,要及时补充替代物。(3)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该超过其替代物的生产速度。另一方面要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持与环境承受能力的平衡。人类应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人类与自然之间应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责任。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公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本代人间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代际间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本代人间的公平包括国家之间、国内地区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通过《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宣言规定“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保证在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会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地区环境的责任”。发达国家以世界20%的人口消耗世界70%左右的资源,这种以大量资源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使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漫长。国内地区之间公平发展要求国家各地区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要分配合理。一国可以在一个阶段优先发展某一地区,但是一段时间后,必须回馈其他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不能导致社会的动乱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失衡。许多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失衡,导致地区间差异很大,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要求每一个人应当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选择的机会。一个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代际间公平性,是指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未来各代人应与当代人享有同样的权力来提出他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虽然,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但是当代人没有权利不负责任地开发利用资源,破坏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各代人都应有同样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4.高效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实际上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前三项原则是建立在高效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以上三个原则,必然要求社会经济更少地消耗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这就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高效性不仅要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需要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一直积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目前,专家学者尤其是国际组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研究的思路和角度,大致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两大类:环境经济学指标体系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

(一)环境经济学指标体系

环境经济学指标体系通过评估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环境存量,用管理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方法,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

1.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的修改与拓展

前面谈到,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存在着许多不足。传统经济衡量指标忽略了许多经济活动,不能反映分配和福利水平,更没有衡量人类活动中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因此,一些学者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修改传统的经济衡量指标,使它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环境代价。如学者戴力(H.Daly)通过修改、拓展传统经济衡量指标,给出了SSNNP的指标:

SSNNP=NNP-DE-DNC

其中,SSNNP为可持续发展的净国民生产总值;NNP为净国民生产总值;DE为防御性支出;DNC为自然资产折旧。

2.真实财富评价指标

1995年,世界银行公布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国家财富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银行将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资源;人造资本包括所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供水系统、公路、铁路……)等;人力资本即人的生产能力(如教育、营养等)所具有的价值;社会资本在新体制中目前尚未作出单独的测量,主要定义为“人类组织性”和“规模性”的生产价值。

这种指标强调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经济中将人造资本作为衡量国家财富的方式,更加准确地估计了国家和地区的真实财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这种评价指标,人造资本等以货币衡量的财富只占真实财富的20%左右,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才是真实财富的主要来源。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通过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再将大指标分成多种小且容易评价计算的指标,形成多指标的评价体系。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国际组织研究制定的。

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评价指标分为社会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机构指标四大类,并且将每个大类分为驱使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驱使力指标表示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消费模式;状态指标表示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这套评价指标很全面地描述了环境压力和环境破坏的关系。

2.联合国开发署人文发展指标

早在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发表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就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标。它使用了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以及修正的实际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福利水平。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核心是人。联合国开发署调整了实际人均收入指标,突出可持续发展是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不是追求对物质的无限占有,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人文发展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