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教互动及教学体系创新

科教互动及教学体系创新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科教互动及教学体系创新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独到的优势,那就是“以科研促教学”,让教师得以在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更加扎实的功底。

二、科教互动及教学体系创新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独到的优势,那就是“以科研促教学”,让教师得以在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更加宽泛的视野和更加扎实的功底。“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培养”模式,凝聚了世界经济系长期以来的教学探索心得,也同样赋予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的竞争起点。

(一)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

学生的培养与学科本身的研究方向定位息息相关。本学科原定的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大国经济、区域经济等,通过最近5年的摸索与创新,把原来的五个研究方向调整和浓缩为四个:(1)世界经济理论;(2)国际经济学理论;(3)国际金融与贸易;(4)国别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关系)。

本学科对研究方向的调整,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1)为了突出本学科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将原来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调整为国际金融与贸易研究方向;(2)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研究方向,是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越来越走向一体化,若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再分开来研究,可能难以对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解释;(3)考虑到大国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难以割离,所以决定把大国经济与区域经济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方向。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丰硕的科研成果是研究型大学的立足之本,也是优秀教学资源的保证。本学科2001—2006年共完成和承担的各种研究课题有55项。其中1998年立项、2001年完成的有2项;2006年立项的有11项,其中有5项为省部级课题(见表2-6)。

表2-6 2006年本学科国家级及上海市哲学社会课题中标情况表

img19

在2001—2005年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6项,上海市人民政府课题3项,其他课题和各种横向课题14项。在这期间,本学科承担的课题所获得的研究经费共有200余万元,并相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01—2005年,共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48篇,其中发表在外文杂志上的有17篇,属于CSSCI的有148篇,其他79篇。在以上这些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的有30篇。仅在2006年度,本学科就共计发表论文43篇,其中发表在外文杂志上有2篇,属于CSSCI的有3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的就有6篇。

由于本学科长期重视教师梯队的培养,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在2005—2006年期间,先后有四位教师获得各项省部级课题(见表2-7)。

表2-7 2005—2006年青年教师获得重大课题情况表

此外,2001—2005年,本学科获得的重要科研奖励有16项,其中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6项,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奖6项,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成果奖3项。2004—2005年,就有九位教师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见表2-8)。

表2-8 2004—2005年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表

2001—2005年,本学科共计出版学术专著19本,各种教材11本;2006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就有5本,出版各种教材8本(见表2-9)。有4本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材荣获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见表2-10),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坚实保证。

表2-9 本学科教师编写“复旦博学”系列教材情况表

表2-10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情况表

(三)教学体系创新

基于研究成果创新和现实经济发展的支持,本学科在教学体系的设定上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内容丰富、结构优化

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投资学、外国经济史、国别与地区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法、英语、高等数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计算机应用等。从课程的层次上看,也有初级、中级与高级之分,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生需要。不仅如此,随着优质教师资源的引入,还先后开设了空间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前沿学科,让学生与学术阵线的发展同步长进。所有这些课程都在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被以合理的方式和优化的结构有序地编排在了本、硕、博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之中。

2.重视工具型课程的讲授

在高等数学系列课程中就包括了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在计量分析方法系列课程中包括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和博弈论等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中则涵盖了经贸英语、英语听力和商务谈判等不同课程。此外,还有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都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未来实践中的应用和研究能力。

3.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多样化

本学科的所有课程都在适宜的程度内引入了电子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越来越重视研讨型课程的创设。不但在硕、博层面的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积极的教学互动,即使是在人数规模相对庞大的本科教学课堂上,老师们也都在努力实践着各种形式的英文文献阅读、双语授课、学生讲演和课堂讨论等生动而新型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成效及成果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在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涌现了几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如: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华民教授,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尹翔硕教授,以及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和转型经济研究的庄起善教授。他们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分别担任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的重要职务。他们撰写的教材被诸多的高校所采用或列入重要的参考书目,分别为本学科世界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金融与贸易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

2001—2005年,本学科共计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优秀教材奖2项,精品课程3项(见表2-11)。而这些显见却难得的教学成果都是本专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与可贵资源,也是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探索及追求课程教学、人才培育过程中形成的独到特点和竞争优势。

表2-11 2002—2005年本学科教师教学成果获奖情况表

作为这样一种教学资源运用和教学理念实践的丰硕回报,本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同样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在2001年至2005年,本学科点的博士研究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7篇,硕士研究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56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