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循环互动教学”

“双循环互动教学”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科组组长对这样的规定并不十分赞同。语文科组组长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到不要陷入理性主义教学的陷阱,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一些骨干教师很赞成 “理性教学”,应该说是 “理性主义”教学最大的支持力量。几经思考,语文科组组长决定请教一个人,即语文界颇为知名的黄麟生。语文科组组长在钦州市一中负责组长工作的这一年,黄麟生已经退休。

“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1]很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教育应讲究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是过于追求感性使得语文课变成了 “煽情课”,就是过于讲求理性而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在理性与感性教学失衡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智慧开创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的局面呢?

2009年,语文科组组长在钦州市一中工作的第九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多次听课中,语文科组组长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上课小心翼翼,像担心学生不理解课文似的,每段都详详细细地给学生分析。一次,语文科组组长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课堂一片静默,而这位教师越讲越有激情,甚至出现了自问自答的情形。语文科组组长皱起眉头,与之对视了几秒,那位教师仍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讲了下去。语文科组组长不由地陷入了沉思。如今已经不是一位教师在喂养学生,很多教师都在这样喂养学生,本应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成了压力重重、死气沉沉的场所。条分缕析字词句段,这就是理性教学吗? 即使是理性,也是过度的理性。长此以往,所谓的理性必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将不是优秀人才,而是没有灵性的机器。“教而不言,思而不写,必将行之不远”[2],必须做出改变! 语文科组组长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担心,这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担心教师过于理性的教学会扼杀学生的学习能力,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过于理性的教学一旦占据整个语文阵地,势必会给学生的成长留下隐患。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已陷入 “理性主义”的漩涡而不得脱身,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以至于无法改进。

第二,意识到语文教育过于理性、缺失感性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明白当下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而怎么解决就成了问题中的问题。

语文科组组长寝食难安,日思夜想的都是怎样使教师从 “理性主义”的漩涡里逃出来,怎样让理性和感性有机统一于语文教育中,但终不得法。

学校最近颁布了一项规定:学科期末成绩排名全年级前三名,相关教师即可获得奖金。语文科组组长要负责的是评选出三名获奖的语文教师。这项规定,一方面能激励教师更加认真地去教学,但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教师注重学生的分数,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分数。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是比较功利的教学。语文科组组长对这样的规定并不十分赞同。语文科组组长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到不要陷入理性主义教学的陷阱,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一些骨干教师很赞成 “理性教学”,应该说是 “理性主义”教学最大的支持力量。他们大都奔着奖金在继续开展原来的教学。

近几年的语文教育中,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学校都倾向于理性教学——注重字词句段等知识的讲解。语文科组组长不想这样教语文,她觉得语文应该有另一种教法,于是决定对当前的教师结构做一下调整。语文科组有四个教学骨干,组长只留下了一位教师教高一年级,而把其他三位都派到了外地去考察学习。语文科组组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新语文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消除教学改革中的障碍。“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3]所以语文科组组长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听说语文科组组长要进行语文课改,很多教师对此都不理解:已经有这么好的成绩,还要折腾啥? 然而这些不理解的背后,学校的奖励制度与教师的教育理念让语文科组组长忧心忡忡。语文科组组长当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便是主持会议,按照奖励制度评出获奖教师。

正在评奖时,语文科组组长收到了一条通知,只有五个字:“速到会议室!”

语文科组组长赶到会议室,发现只有教务处主任在。教务处主任用手指了指黑板:学校刚刚召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改的会议,黑板上的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更倾向于 “理性教学”。语文科组组长觉得如今靠自己单薄的力量似乎无法进行想象中的课改。有什么办法能改变教学现状呢? 语文科组组长查找了很多资料,都不得要领。几经思考,语文科组组长决定请教一个人,即语文界颇为知名的黄麟生。语文科组组长用了约9个小时从钦州乘车到桂林,一下车就直奔黄麟生的办公室。

语文科组组长向黄麟生述说了学校最近发生的教改纷争:“语文教育成果看上去很让人赞赏,但背后的问题很令人担心。语文教育如果陷入所谓的理性中,就会离语文本性越来越远。而一旦奖励制度侧重量化,必将会强化这种教学理念,怎么办?”黄麟生没有立即回答,反倒提议去操场散步。语文科组组长心里正焦急着,但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蝉鸣声中,语文科组组长不知不觉加快步伐走完了一圈之后,发现黄麟生才慢悠悠地走了半圈。语文科组组长连忙小跑回到了黄麟生身旁,黄麟生用手指向远处的树木,说:“语文教育不是单纯的理性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感性问题,如果执着一端,就是片面。语文教育应是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是双循环互动教学。此所谓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黄麟生的意思是,语文教学中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体,这矛盾体的一方是 “居高声远”的“蝉”,另一方则是能让 “声更远”的 “秋风”。语文教学需要感性,也得嵌入合理性。理性地解读文本有助于提升语文能力,从而让感性之花长盛不衰。理性的高瞻远瞩,也需要借助语文的 “感性技术”来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感性与理性看似矛盾,但好像都互相离不开对方。[4]

语文科组组长皱着眉,还在犹豫着感性与理性这对矛盾体究竟是不是可以离开对方,单独前行。黄麟生看出了语文科组组长的心事,说道:“筷子是成双的,缺少了其中的一根都不叫筷子,最多只能叫一条木棍。”黄麟生的意思是,语文教育的感性与理性就如一双筷子,缺失其中任何一根都不可。语文教育要想稳步前行,有质的飞跃,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感性与理性融合在一起,绝不可使两者分离。看着语文科组组长紧锁的眉头展开,黄麟生又提醒语文科组组长:“感性与理性都很重要,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科组组长听了黄麟生的话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如何进行语文教育改革? 把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共舞。此时,语文科组组长的头脑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

语文科组组长在钦州市一中负责组长工作的这一年,黄麟生已经退休。黄麟生曾指导过恭城中学、武鸣高中、北流高中、平乐中学、钦州市一中、崇左高中、杨梅高中和藤县中学等众多学校的教改,并且曾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是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科组组长从黄麟生那儿获取的指导意见,让她受益匪浅。

回到学校后,语文科组组长召集全体语文教师开了一个会议,详细讲解了语文教育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并说将请黄麟生来指导。

黄麟生答应指导钦州市一中的语文教改还有一个原因:钦州市一中是他的母校,他想用一种方式回报母校。黄麟生到钦州市一中进行指导后,大家在语文教改上的分歧变小了。语文科组组长很庆幸获得了黄麟生的指导,明白如果没有得到他的支持,语文教改将陷入 “理性主义”与 “感性主义”的纷争中,也将大大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理性与感性的 “双循环互动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从此,钦州市一中进入了教改新时代。

情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煽情,而是与文本对话,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有情感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语文教育应先从感性入手,否则即使讲得再详细,也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卢梭说我们要追求 “真正有益于我们的知识”。所谓有益的知识不是纸上谈兵的纯理论,而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启发心灵和增益智慧的知识。[5]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 “理性与感性就相当于池塘的水和土”。如果没有泥土,就算有再多的水,也只能是水,不能成为池塘。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众人每天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就想用非暴力的方式,即通过建立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当时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经过多次衡量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每个被指定分粥的人为自己分的粥总是最多。

第二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粥。开始时这位品德尚可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过多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对自己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三种方法:大家每天轮流主持分粥。这种方法看起来公平,但是几乎每周他们都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能吃饱。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由于形成了监督和制约机制,基本上达到了公平,可是效率降低了。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两点:其一,制度是有优劣之分的;其二,优秀的制度既考虑到理性,又考虑到感性。

做事情最怕两个 “缺”,一个是缺乏理性,明明该有完善的法规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却好空谈理论,空喊口号,空举旗帜;另一个是缺乏感性,本来应该从心出发,但忽视对人心的触动,最后没能唤起大家对制度的认同感。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制度的必要性,感性地认同制度的适合性,两者缺一不可。同样,就语文教育而言,缺乏理性,分析问题时大都会浮光掠影;缺乏感性,所做的一切就是 “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做事情,一是要有理性做支撑,巩固基石;二是要有感性来内化,用心感悟,绝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上。

教育学上有个方法叫作 “体验法”,主要包含知识的体验化和体验的知识化两个方面。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语文课堂要营造的不仅仅是“知识课堂”,更是 “生命课堂”。语文教育正如一方池塘,少不了理性与感性的相生相容:理性如水,纯净清澈;感性如泥,模糊不清,毫无顾忌。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体验”这一步最为困难。一家大公司的某个客户是一家手机制造商。这家大公司为该手机制造商做了大量的用户研究,该手机制造商的市场发展状况也一直很好。后来,该手机制造商来了一个负责用户研究的新主管,他要求这家大公司做印度地区的研究,但是只需要3个人参与。印度是一个有着10多亿人口、1600多种语言的国家,到底测试哪3个人呢? 结果,由于缺乏可靠的用户研究,该公司市场份额迅速下滑,开始裁员。所以,即使是成功的大公司,也不能忽视对用户体验的研究。

实质上,语文教育更是体验教育。

从黄麟生的经验出发,语文教育应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应让学生在体验中学语文。黄麟生为钦州市一中语文教改找到了出路,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钦州市一中打响语文教改第一枪后,虽然有很多教师积极参与,但教改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教师只管低头拉车,随意教学,打乱教材的顺序,使得教学失去了方向。

第三,很多学生受升学考试影响,难以放开手脚,视野狭窄,思维不大活跃。

第四,基础不扎实,搞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教学。

第五,学生适应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常年不变的题海战术,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模式。[6]

这五个问题都是黄麟生总结出来的,他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教改才刚刚开始。因为黄麟生知道,语文教改就像摘苹果,如果你尝试踮踮脚尖或者跳起来,能够摘下的机会就非常大。大家也很清楚,语文教改需要黄麟生的鼎力支持。随后,黄麟生在A中的语文教改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 陶俊.理性在左感性在右——科学语文教育之我见 [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 (8).

[2] 霍洁瑶.浅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 [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2009 (3):34-36.

[3] 杨正志.教学有创新 课堂更鲜活 [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0):68-69.

[4] 贾淑玮.居高声远,还须藉秋风——谈语文教学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J].基础教育论坛, 2013(1):3-6.

[5] 邓春雪.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关于卢梭 “自然人理想人格之阐释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7(1):102-107.

[6] 刘萍.如何突破陈旧教学局限,改革创新语文教学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