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万吨大驱摩耶下水

日本万吨大驱摩耶下水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国际经验与借鉴目前,水产品出口金额靠前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渔业大国的发展经验,给浙江提供有益的借鉴。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但渔业产量仍呈逐步下降趋势。2004年,日本食用水产品的自给率为55%,低于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国内渔业生产量减少的同时进口量增加。

第一节 国际经验与借鉴

目前,水产品出口金额靠前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渔业大国的发展经验,给浙江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日本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四面被太平洋、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东海环绕、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日本的海洋面积较大,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0倍以上,海岸线蜿蜒曲折,共长29751公里。按行政区划,全国分为1都1道2府和43县,下设市、町、村,人口约12774万(截至2006年2月)。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二)日本渔业发展现状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渔业非常重视。受黑潮暖流等影响,日本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鱼类资源丰富。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鱼是所有日本人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占日本人均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40%以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渔业产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远洋渔业产量增长较快,近海渔业也有所增长,但是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加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远洋渔业受到沉重打击。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近海渔业开始增长,逐渐成为日本渔业的重心。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但渔业产量仍呈逐步下降趋势。日本的渔业产量在1984年达到最高值1282万吨。因资源衰退及从业人员减少且高龄化,1989年开始渔业产量连续减产,至2002年渔业总产量降至588万吨,渔业总产值18753亿日元;2004年总产量为578万吨、总产值16036亿日元。2005年渔业总产量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产量571.9万吨,渔业生产额为16007亿日元,比上年下降29亿日元。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本水产)发表了2012年3月期(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的合并业绩决算报告。业绩报告显示,销售额为5380.30亿日元(约427.68亿人民币),与2011年3月期(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相比增加了8.8%。营业利润为95.53亿日元(约7.5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8.1%。经营利润为84.04亿日元(约6.68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33.9%。计入日本水产退出在阿根廷的捕鱼业务及停止在印度尼西亚的养殖业务等带来的特别损失76.08亿日元(约6.04亿人民币),全期净利润为20.06亿日元(约1.5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29.27亿日元(约2.33亿人民币)。水产业务的销售额为2238.07亿日元(约177.90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352.34亿日元(约28.01亿人民币)。营业利润为12.51亿日元(约0.99亿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0.81亿日元(约0.86亿人民币)。[1]

1.捕捞与养殖

日本习惯上将渔业生产划分成海洋捕捞(包括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实际大致相当于我国渔业划分中的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等几部分。海洋捕捞历来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尽管连续减产,但八成以上的产量仍由海洋捕捞所得。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与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鲭鱼产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鱼、扇贝、鲑鱼等产量有所下降;扇贝、鲑鱼等生产额有所增长,但鲣鱼、秋刀鱼和金枪鱼等的生产额有所下降。海洋捕捞总产量441.2万吨,比上年减少4.7万吨;生产总额1594亿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海水养殖产量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20万吨以上,2005年海水养殖总产量121.1万吨,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万吨,减少12.9万吨;2005年海水养殖总产值4392亿日元,比上年增加49亿日元。其中鱼类养殖26.9万吨(比上年增加2.7%)、1918亿日元(比上年减少2.4%);贝类养殖42.2万吨(比上年减少6.4%)、771亿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类50.9万吨(比上年增加5.2%)、1213亿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img89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鲀、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捞、淡水养殖总产量9.6万吨,比峰值时1979年产量的一半还少。其中淡水捕捞产量5.4万吨,淡水养殖产量4.2万吨,总产值1021亿日元,比上年减少13亿日元。淡水捕捞的主要品种为溯河性鲑鳟鱼类、香鱼、鲤鱼、河蚬、鳗等,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鳟鱼、香鱼、鲤鱼、鳗鱼,另外还有鲫鱼甲鱼等,单个品种产量通常在千吨以下。

2.水产加工与消费

日本水产加工产品主要有盐藏品、干制品、鱼肉调味品、冷冻食品、油脂与饲肥、冷冻生鲜品、灌制品等。2005年食用品加工总量为209.5万吨,比上年减少3.9万吨。主要产品加工量分别为盐藏品20.9万吨、干制品33.4万吨、鱼肉调味品65.5万吨、冷冻食品28.6万吨、冷冻生鲜品162.5万吨,其他食用加工品为48.4万吨。与上年相比,2005年除干制品加工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如冷冻食品、盐藏品和调味食品等加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日本是水产品消费大国,2004年国内的水产品消费量为1048万吨,比上年减少5%。其中食用水产品消费量占80%,约相当于每人每年消费62.7公斤。如果把不可食用部分除去,大约每人每年消费34.5kg。2004年,日本食用水产品的自给率为55%,低于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国内渔业生产量减少的同时进口量增加。据统计,2005年海藻类自给率为65%。

3.水产流通与市场

日本国内有主产地渔港203个,2005年总起水量约288.7万吨,与上年大致相等;起水总额为5255亿日元,比上年减少约4%。起水量10万吨以上渔港有6个,烧津22.9万吨、铫子21.5万吨、石卷15.8万吨、八户14.9万吨、钏路11.9万吨、气仙沼11.6万吨,此外起水量较大的港口还有松浦、境、波崎和枕崎。

目前,日本国内大约有900个产地市场,流通量和金额都在减少。针对出现的小规模市场成交量过小、无法发挥市场功能的情况,日本于2001年3月底制定并公布了《水产品产地市场综合和经营合理化相关方针》,各都、道、府、县据此开始市场整合,到2005年6月底,39个道、府、县共减少水产品产地市场33个。

札幌、仙台、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广岛和福冈10个大都市均设有中央批发市场,从平均价格的变化来看,成交价格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4年交易的水产生鲜品、水产加工品、冷冻品平均价格大致与上年一致,分别为生鲜品770日元/公斤、水产加工品730日元/公斤、冷冻品791日元/公斤。由于秋刀鱼和鲣鱼量减少,主要产地市场鱼类、水产动物类(不含贝类和海藻类)的流通量比上年减少3%,平均价格为182日元/公斤,比上年下降5%。虽然市场成交量减少,但是超市等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不经市场直接购入的量却在增加。

4.水产品贸易

日本进口的鱼贝类大部分为鲜活产品。2004年,日本进口水产品总量348.5万吨、16371亿日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万吨和679亿日元。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其中进口额1000亿日元以上的有:虾2380亿日元(约占进口总额15%)、金枪鱼2337亿日元(约14%)、鲑鳟类1036亿日元(约6%),其他进口额较大的还有蟹807亿日元、鳗鱼制品657亿日元、鳕鱼籽598亿日元、虾制品522亿日元和鱿鱼437亿日元。

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42万吨、1482亿日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400吨和129亿日元,出口量12年来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其中,贝类制品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在减少,但金枪鱼、鳕鱼等近5年呈成倍增长态势。出口量以中国(除香港、澳门地区外)为最多,主要品种是鲑鳟类和鳕鱼;出口金额则是中国香港地区为最多,以珍珠、贝类干制品、干海参为主。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

2004年,日本进口水产品数量和金额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大陆66.5万吨、3357亿日元(除香港和澳门地区,以鳗鱼加工品、蟹加工品、冷冻虾为主),美国39.2万吨、1477亿日元(以鳕鱼籽、冷冻鳕鱼肉、鲑鳟类为主),俄罗斯19.9万吨、1170亿日元(以冷冻蟹、鳕鱼籽、冷冻鲑鳟类为主),泰国24.8万吨、1103亿日元(以虾制品、冷冻鱿鱼、鲜活及冷冻虾),我国台湾地区18.6万吨、1085亿日元(以冷冻金枪鱼、活鳗、鳗鱼加工品为主)。

5.渔业劳力与个体经营者收益

截至2005年11月1日,日本渔业就业人数为222510人,比上年减少8490人,减幅3.7%。渔业捕获量的减少、生产规模的缩小,都是导致渔业就业人数降低的原因。按性别来划分,男性186350人(占83.7%)、女性36160人(占16.3%),分别比上一年减少3.7%、3.8%。按年龄层划分,60岁以上的为最多,占46.9%,40~59岁的占38.6%;25~39岁的占11.8%;15~24岁的占2.7%。年轻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减少的幅度却越来越大。

2005年,日本海上渔业每户平均收入为526万日元(约相当于人民币34.2万元),比上年减少0.6%。支出额为305万日元,同比减少1.2%。个人所得为221万日元,减少2.0%。支出明细表里,燃料费用占18.1%,折旧费16.2%,员工费用占12.7%。小型定置网渔业收入为594万日元,支出额为346万日元,个人所得额为248万日元。支出费用中,折旧费占18.6%,员工费用占12.5%,各种手续费占11.5%。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表示,石油价格的飙升,使燃料费比前一年增加13.1%。但私营企业支出额未增反降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节减经费,纷纷下调了员工工资。

(三)日本渔业发展经验

1.加强渔业管理,提升管理经验

日本政府进行渔业管理的部门有:农林水产省水产厅、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和渔业管理委员会。农林水产省水产厅的主要职责范围为渔业经营改善、金融税制、水产加工与流通、渔业保险·共济、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渔业指导与监督、渔业相关国际协定与协作、水产试验研究、渔业增殖放流、渔场保全、渔港·渔场·海岸整合、渔业灾害恢复等。农林水产技术会议负责水产试验研究的政策。

渔业管理委员会主要对周边水域的水产资源进行管理,并对非单个都、道、府、县范围内洄游性鱼类等渔业资源进行管理。审议资源回复计划,确定合适的资源管理措施等。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简称渔协)是由日本广大的中小渔业生产者和渔民组合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同时也是处于政府与渔民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承担基层水产管理任务的机构。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的职能主要包括:渔政管理、渔业经营及渔业研发等。其中,渔政管理主要包括共同渔业权、区域渔业权和定置渔业权的分配以及反污染和资源增殖活动等;渔业经营包括获得和发放贷款,燃料、网具和养殖器材等大宗物品的购买、营销和指导活动,制冰和冷冻冷藏业务以及设施利用服务等;渔业研发主要是指教育和领导能力培训活动,包括教育、研究、赞助和参与各种学习会议等。

日本政府根据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渔业形势和渔业发展实际,拟以下述几方面为重点着手调整有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包括公海在内的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管理;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体;促进节能渔业生产发展;促进水产品流通加工合理化,建立受消费者信赖的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并实施振兴渔村、确保生态系统健全的政策。

当前日本渔业政策的重心是以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推进渔业改革;培养渔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体;促进流通和销售合理化发展;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平台,促进水产品贸易发展。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渔业增殖

日本于1996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随之导入了TAC制度和出口规制制度。2001年,日本制定了《水产基本法》,开展了资源恢复计划,并导入了渔获努力量的总体规制(TAE)制度。

日本除了通过法律法规和渔协渔民的自主规制,设置可捕量、渔获努力量、渔船数和马力数限制、禁渔区和禁渔期限制、渔具渔法限制、可捕尺寸限制等以外,非常重视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不断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并投入巨资建设人工鱼礁。

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增殖放流体制。以静冈县为例,其建立了资源增殖推进协议会的体系,由县温水利用研究中心(种苗生产与增殖放流指导)、县渔业振兴基金(提供必要经费,监督放流活动)、县水产试验场(指导放流活动和检验放流效果)组成,下面分成伊豆、榛南和滨名湖三个地区协议会,其下再由各市、镇等渔协承担具体放流、统计、经费募集等任务。日本每年都有全国和地区性的增殖渔业会议,对渔业资源情况、增殖放流实施情况、放流效果评估情况和相关研究等进行交流。日本每年放流增殖的,主要是洄游小、固着性大的鱼礁性品种,近年来,放流种苗均在50亿尾以上,其中有鲑、真鲷、黑鲷、鲽类、牙鲆等鱼类,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三疣梭子蟹等甲壳类,鲍鱼、魁蚶、虾夷扇贝等贝类以及海胆等。2004年放流主要品种为白鲑18.5亿尾、真鲷1980万尾、黑鲷328.1万尾、鲽类308万尾、牙鲆2461.3万尾、车虾13464.5万尾、蟹2701万尾、鲍鱼2391.1万尾、赤贝63.8万尾、海胆7464.3万尾等,放流数比上年略为减少。

日本是较早开展人工鱼礁建设的国家之一,自195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各种人工鱼礁。1975年出台《沿岸渔场整各开发法》,要求大力发展鱼礁设置事业、水生动植物的增殖场、沿岸渔场保全事业等三项公共事业。由中央政府每年下达计划,给予财政补助,分别由农林水产部和各都、道、府、县按规定执行。经过30多年的建设,目前全日本渔场面积十分之一以上已经设置了人工鱼礁,年均投入近30亿人民币。日本人工鱼礁的类型多样,结构差异大,根据不同海区的情况设置人工鱼礁,现已经掌握在深水区投放特大型鱼礁的技术。近年来,日本对天然海底藻场的保护和恢复也非常重视,包括政府部门、渔协和渔民都承担了相应的工作,如保护、调查、分析、恢复试验等。

此外,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增、海洋围垦面积扩大、工业污染加剧,日本沿海海域环境也在逐步恶化。为此日本制定了资源环境恢复计划,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环境基础研究,加速环保科技转化。由于能够根据经济全局发展需要,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高度并从提高海域基础生产力入手落实海洋环境恢复工作,目前的海域情况和日方提供的个案及数据显示,日本周围海域的环境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日本的环保、生态意识也深深影响着日本的水产养殖业。日本渔业科研工作者和渔民总是努力模拟海洋自然环境养殖,实现鱼类的自然生长,不仅仅追求高产,而且严控质量并千方百计提高鱼体营养价值,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品质,这样不仅能保证水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更能提高水产品的鲜活度、口感和营养价值,还能节能减排,一举三得。

3.积极利用科技指导渔业

日本是科技大国,敬业、严谨、诚信的科技精神也是有口皆碑。日本的渔业科研实力很强,研究内容很细,基础研究深入,应用科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渔业执法人员,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日本的渔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林水产省两名官员给我们介绍了日本的渔业情况,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都非常精通渔业资源保护的MSY、MEY模型,从渔种的生理特点、食用特性、经济价值讲起,一直阐述到洄游规律、管理要点,最后到国际渔业资源形势、日本渔业管理主张。日本水产科研机构比较完善,农林水产省有水产研究厅,下属以日本水产总合研究中心为首的16个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40多个县(都、道、府)也都设有地方渔业研究中心和水产高等院校,并设有多所水产高中。这些机构不仅承担渔业科研、教学、传播渔业文化的任务,而且每年受中央、地方政府委派或者受渔业协同组合委托或者自发组织为渔民传授渔业知识,这种培训基本上都是公益性的,即使是有偿的,收费也很低廉。

此外,日本还有很多取缔船和水产科研船,除了国家渔业调整事务所和水产科研机构的,几乎每个县(都、道、府)都有自己的取缔船和水产科研船。作为行政执法船,取缔船不仅具备行政处罚的资格,同时还具有现场观察、监测、规诫渔民的职能,并提供救援、法律咨询、渔场信息、气象服务、市场情报等服务,服务职能非常突出,威信很高。水产科研船携带着先进的海洋气象、水文、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设备,通常全程跟随生产渔船,提供渔业生产的各种现场数据,帮助渔民判断渔场、研究捕捞方案、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执法船和研究船,是渔民的保护神,也是渔民的服务所、信息台、宣传站,更能为渔民带来好收益,很受渔民和渔业协同组合的欢迎。这也是日本海上保安厅始终无法取代或合并水产执法职能的重要因素。2008年9月份,我们参观了刚从太平洋跟随金枪鱼船回来的鹿儿岛水产研究中心的研究船“黑潮”号。据该船船长介绍,研究船随生产船在太平洋上工作了2个月,主要工作是根据温度、盐度、洋流速度和深度等指标指导捕捞船下钩。科研跟着生产走,生产在科研支持下大大提高了效率。“黑湖”的经费全部由地方政府保障,渔民也敦促政府支持,偶尔当地渔业协同组合还会捐款为该船维护修缮。

4.广泛加强渔业对外交流

和任何一个世界大国一样,日本非常重视在渔业方面展示自己的成熟与自信,树立开放先进的渔业强国形象。作为一个水产品自给率不足60%的国家,日本也非常重视收集世界渔业信息,从资源种群变动、水产品价格、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分析,力图保持自己的渔业大国地位,保障水产品供给安全。

日本面向发展中国家长期坚持举办各种渔业培训班,实际上一方面是向外显示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集各国渔业资料为己所用。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渔业情况尤为关注,日方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收集并研究我国渔业信息,包括官方和民间的渔业网站信息,对我们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对策动向了如指掌。据观察,日本实施TAC制度管理的鱼种都是日本近海局部洄游或定居品种,或者是日本东侧海域的洄游品种,没有对东黄海渔业资源实行TAC制度;对增殖放流品种尤其如此,这样资源养护效果仅仅利于日本国内渔民,难以造福中韩两国渔民。

总体来说,日本渔业管理经过200多年的磨合,在经济总体跃升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在渔业资源养护、水产品质量监控、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水产信息收集等多方面具有十分独到的经验。

二、美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美国渔业发展概况

美国是个海洋大国,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长达22680千米,海洋渔区762万平方千米。2010年美国全国水产品产量在700万吨左右,产值在60亿美元以上,其中98%的产量来自海洋捕捞,占世界捕捞量的15%,主要经济水产品有金枪鱼、鳕鱼、鲣鱼、石斑鱼、剑鱼、鲑鱼、鲱鱼、加州鲈、大马哈鱼、龙虾、牡蛎、海湾扇贝等数百个品种。据2008年联邦政府统计,全国有从事商品生产的渔船近10万艘,30多万渔民,从事游钓业的游船达200多万艘。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东南渔业研究中心统计,东南区所辖的南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从事商品生产的渔船为4万艘,从事游钓的游船达92万艘。美国对游钓渔业极为重视,有专门的游钓政策,组织和推动游钓业的发展,全国每年从事娱乐性游钓的达1亿人次。游钓不但可满足民众垂钓娱乐的需要,以唤起民众对渔业资源保护的关注和兴趣,国家还可以从游钓中获取一笔数量可观的管理资金用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增殖。开展游钓还可以带动与游钓相关的行业,如游艇制造、饵料生产、渔具制造、交通、旅游、商业、宾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从游钓消费中获取600亿美元的社会产值。

美国是个高消费的国家,水产品在消费中占有一定的位置。2010年美国有水产品批发市场2800多家,从业人员1.3万人;水产品加工厂2000多家,加工人员近8万人;水产制罐企业600多家。2009年美国水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03.3亿美元,为世界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国,出口金额仅次于日本。

美国联邦政府重视渔业资源保护费用的投入,财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联邦政府每年投入渔业部分拨款为8亿美元,其中预算下达给国家鱼类和野生生物局的专款基数为6亿美元;下达给国家海洋渔业局的专款为2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1亿美元。第二,征收开发补偿资金,如对在近海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按投资利用程度征收渔业补偿费用,现已积存达数十亿美元,这些钱经国会批准,专门用于购买保护地抢救濒危物种。第三,建立保护基金,主要是民间捐款。

美国的主要渔业法律有4部:《渔业保护和管理法》《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濒临灭绝物种法》《鱼类和野生生物法》,联邦政府对其渔业法律的制订与修订大致经过了1976年、1978年、1980年和1982年4个阶段。在1976年前,日本、苏联、韩国等国可随意到美国海域捕鱼而不受政府限制,1976年美国虽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直到1977年对外国渔船到此捕鱼仍无严格限制。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开始采取渔业保护政策,对其渔业法规进行了补充修订,对外国渔船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1980年美国为进一步促进本国渔业的发展,对其渔业法又进行了修订,1982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法规修订,修订后的法规对外国渔船进入其专属经济区捕鱼条件苛刻。1988年后联邦政府规定,凡不在美国建造的渔船一概不准进入美国200海里内从事捕捞活动。由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使本国的海洋捕捞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从目前看,捕捞能力已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沿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现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州发布禁令不再发展捕捞船,但都无济于事,全国海洋捕捞如今已超量50%。近几年,美国学习新西兰的办法,把总捕捞量按规定限额分配到每个船上,颁发允许捕鱼证书,实行定量捕捞。

(二)美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加强渔业管理体制与执法

美国的海、淡水渔业分别归两个部管,即淡水渔业归联邦内政部国家鱼类和野生生物局管,海洋渔业及部分内陆咸水湖归商业部国家海洋渔业局管。美国的渔业总部设在华盛顿马里兰州银泉,总部设执行主任办公室、政策与计划办公室,下设资源保护与管理、国家渔业事务开发与利用、科学与环境、海洋哺乳动物与濒临灭绝种类管理、海洋动物栖息地恢复与保护等6个处。国家海洋渔业局不直接管生产企业,主要是渔业管理和科研两大任务,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和保护200海里内的水产资源和主要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检查各项渔业规划,与海岸防卫队共同组织实施和监督渔业资源的管理,参加海洋生物的国际谈判、签约、发放许可证书,总部在全国沿海派出五大区域性渔业管理办公室和4个渔业研究中心。

美国渔业执法主要分四部分:一是联邦政府渔业总部及五大区域办公室;二是州政府;三是海岸防卫队;四是地方法院。以上4个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分工明确,互相联系。在海域的管理上,联邦与州政府各有侧重,联邦政府管3~200海里海域,州政府只管3海里以内海域。执法分为海上执法和陆地执法两部分,海上执法由海岸防卫队进行,陆地执法由国家海洋渔业局官员进行,执行海陆处罚的是地方法院。海岸防卫队直属国家交通部,接受美国总统、国务卿和交通部三方领导,其主要职责是保护海上安全,执行各项有关法规,打击走私、贩毒、海盗。防卫队配备监察艇和飞机。防卫队在海上执法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防卫队直接开具处罚决定,拘留人员;另一种是由海洋渔业局派执法官员在防卫队船上执法。

2.积极开展渔业科研

为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联邦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科学研究,把资源保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们无论是制定某项保护法规、进行某项宏观决策,还是对某个物种环境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都要以科学研究为依据,增强可行性,避免盲目性。在机构设置上,国家海洋渔业局分别在东北区的伍兹霍尔、东南区的迈阿密、西南区的拉霍亚、西北区的西雅图设立4个渔业研究中心,每个中心下设2~8个研究所,形成海洋渔业科研网络。美国的海洋科研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研究重点突出。如东北区渔业研究中心,在400人的编制中,行政人员为100人,科研人员为300人,有博士学位的60人,获硕士学位的100人,其他均为学士学位。从我们访问的几个科研机构看,其科研设备都很先进,普遍采用计算机和各种生态模型。全国每年用于海洋渔业科研的经费高达1亿多美元。科研领域极为广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超前性,科研门类很齐全,主要研究水质、鱼类资源种群结构、渔业环境生态学以及赤潮防治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回答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

3.利用渔区管理理事会激发民众的参与

为了发挥民众参与管理的作用,联邦政府法律规定,在新英格兰的河格斯、中大西洋的多佛、南大西洋的查尔斯顿、墨西哥湾的坦帕、太平洋的波特兰、北太平洋的安克思奇、西太平洋的檀香山、加勒比海的哈多雷设立8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理事会,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审议渔业管理规划、法规、措施等管理方案建议书,分配本国和外国渔船年度捕捞量和配额。经商业部或联邦政府批准宣布后具有法律效力,然后由国家海洋渔业局和海岸防卫队组织实施。理事会成员主要由四方代表组成,有联邦和州政府的官员、海岸防卫队官员、科研人员和渔民代表。理事会成员人选由州长提名,商业部长批准任命。理事会的常设机构在各大区域办公室,作为执行理事会日常事务和秘书工作机构,资金由联邦政府提供。美国还注重发挥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佛罗里达州拯救海湾委员会(民间组织)有会员5000人,主要是居民、大学生和教授,委员会有7名专职人员,包括环保专家和律师,活动经费是当地一名巨富捐献的,每个会员交会费20美元(学生15美元)。该组织监督一个2万平方千米海湾的生态环境,呼吁和监督政府对水域污染的治理。由于民间组织施加舆论影响,使有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的状况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而得到有效的制止。

三、韩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韩国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

韩国地处北纬38°线以南,面积98477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曲折(包括1000多个岛屿长约25962公里),大陆架宽广(约300万平方公里),且位于北太平洋渔场南边,由于海域的寒暖流交替,十分适合鱼类的生息和繁殖,因此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对发展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其海岸可分成为东海岸、西海岸和南海岸三部分,且各具渔业发展的特色。韩国有海水养殖面积11.3万公顷,其中,东海岸2234公顷,占2.0%;西海岸37171公顷,占33.0%;南海岸73621公顷,占65.0%。

1.东海岸。韩国东海岸(日本海)地形险陡,水位最深,最深达4049米,平均深度1700米,常年均有寒暖流交替,水温变化从夏季的20℃以上降至冬季的1~10℃。在此盛产狭鳕、鳕鱼、塞氏毛刺蟹(pilumnus sayi)、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和鲍。

2.西海岸。西海岸(黄海)平均水深44米,水温从冬季2~8℃逐渐升高至夏季的24~25℃,大部分底质系砂泥质,潮差大,在沿岸中部的海水底层,有常年维持在6~7℃的冷水团,对渔业资源的分布影响甚大,盛产黄鱼、带鱼、鲐鱼、蛤、鲍、龙虾、对虾和美洲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等。

3.南海岸。全年大部分时间有东北流向的暖流存在,但在冬季有寒流从底层通过,致使冷水性的鳕鱼能洄游至Jinhee湾产卵。冬季水温很少降至10℃以下,而夏季则达30℃。渔业资源种类繁多,盛产鳀鱼、鲐鱼、牡蛎、贻贝、甲壳类、章鱼、鱿鱼、紫菜等。南海岸和西海岸一样,水深相对较浅,但海岸均较曲折,港湾深邃、海涂广阔,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良场。

(二)韩国渔业发展概况

1.渔业产量

韩国渔业主要包括沿岸渔业(不足8吨渔船的渔业)、近海渔业(8吨以上渔船的渔业)、远洋渔业、养殖渔业和内陆渔业等。韩国统计厅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渔业产量达325.1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远洋渔业产量50.6万吨,同比减少15%;近海渔业产量123.6万吨,增长9%。[2]

2.渔船数量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来,韩国渔船组成变化很大,70年代中期以后不足10吨的动力渔船出现猛增,而无动力渔船相对明显减少。80年代中期小型动力渔船的增长趋势迅速减缓,80年代增势终止,这期间无动力渔船由5.4万艘降至1.7万艘。而不足10吨的动力渔船却由7000艘猛增至6.9万艘。到了1993年渔船数量为87473艘,总吨位为919917吨,其中,动力渔船占渔船艘数的81.6%,占渔船总吨位的98.3%,而50吨以上的大型渔船占总吨位的71.8%。在1993年总渔船数中,沿、近海渔业渔船为53163艘,占总艘数的60.8%;养殖业用船26857艘,占30.7%;内陆渔业3044艘,占3.5%;远洋渔业628艘,占0.7%;其他渔业用船3781艘,占4.3%。1995年渔船总艘数降至76801艘,但总吨位却增至958603总吨。此外,2008年有远洋渔业渔船1325艘,较1976年的最高艘数850艘增加了475艘。

3.海洋渔业

根据韩国渔业许可制度,海洋渔业的主要许可渔业有沿岸渔业、近海渔业和远洋渔业。沿岸渔业根据市、道知事许可,使用无动力渔船或总吨不足8吨的动力渔船作业,有沿岸的流网、围网、延绳钓和钓具等11个种类。

近海渔业由水产厅长许可,使用总吨8吨以上的动力渔船作业的渔业。为了保护水产资源进行渔业调整,即使是总吨不足8吨的动力渔船,也必须有水产厅长的许可。近海渔业有13种作业形式,对这些作业均规定了许可作业的大体船只数量,其主要渔产种类有鳀鱼、鱿鱼、鲐鱼和带鱼等。

远洋渔业由水产厅长许可,到海外水域作业。所谓海外水域指定为日本海、黄海及东海和北纬25°线以北、东经140°以西的太平洋以外的水域,即在专属经济区以外和公海作业。远洋渔业的作业方式约10种。

(三)韩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政府出台各种措施,积极扶持渔业发展

2004年3月12日,韩国新建的渔业资源促进和管理中心正式开始运作,通过向海洋中放养高价鱼类建立了一个人造捕捞区,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渔业资源的环保性能和空间技术。该中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渔业资源下降和捕捞行业产量低等问题,同时也会根据各个海区特点来对渔业资源进行管理。

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和水产业界2011年12月14日表示,韩水产协会计划在2012年促成缔结韩中日民间渔业合作协议。据悉,协议草案内容包括,一是设立韩中日民间渔业磋商委员会,委员会将负责磋商三国渔船在共同捕捞区的安全、资源管理,以及其他渔业方面的合作方案;二是禁止破坏对方国家渔船铺设的渔具;三是在海上发生捕捞纠纷时,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不得使用暴力;四是在对方国家专属经济区捕捞时,应配合对方国家渔政船执行公务,不得对执行公务人员使用暴力。[3]

2012年5月3日,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表示,政府将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以减少该国农渔业因韩中自由贸易协定可能遭受的损失。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说,虽然韩中两国地理位置邻近、农业生产结构相似,但两国农渔业的价格竞争力差距较大,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韩国农渔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冲击。因此,在韩中自由贸易协定进入阶段性谈判后,韩国政府计划将采取除减税外的更多“例外处理”的灵活措施,以有效保护韩国农渔业。

农林水产食品部还表示,为从长远强化韩国农渔产业体制,将努力推进该产业设施的现代化和相关重点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将大力扶植、培养战略性出口产品,推动韩国食品向中国市场出口。2012年5月2日,中韩两国在北京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协定(FTA)谈判。尽管中韩自贸区的具体开放程度将由最终谈判结果决定,但双方表示,中韩自贸协定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水平上都将超出两国各自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承诺水平。

2.利用科技提高渔业产业竞争力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水产行业,提出了“蓝色海洋,蓝色革命”的口号,着力调整国民膳食结构,膳食结构中海洋水产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不存在我国某些水产学科被边缘化和分化的现象,政府大力支持水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2013年国家计划预算部安排R&D资金90000亿韩元,其中渔业R&D投入约1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亿元),占R&D总投入的1.11%。

韩国水产科技主要研究机构为国立水产科学院,该院成立于1921年,历经发展,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高水平的水产研究机构。目前有正式职工约6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8%;船员130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渔业调查、实验、研究,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资源管理模式开发,水产养殖技术开发,海洋环境调查及可持续利用方式开发。目前,该院正在积极地研究实用技术以提高韩国水产行业的竞争力,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使其近海变成一个“牧场”。该院2007年国家财政支持(韩国计划预算部下达)经费750亿韩元,原海洋水产部支持经费200亿韩元,2007年度总经费达9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亿元)。

该院2007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个,其中100多个来自政府,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政府。2007年项目经费160亿韩元,人均科研经费1亿韩元(约合80万元人民币)。

韩国水产科学院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部+3个海区所十3个淡水所+1个鲸类研究中心”管理体制。其中院部研究和发展机构有渔业资源部、水产养殖部、海洋环境部、渔业资源管理和振兴中心、海洋牧场发展与管理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渔业科学博物馆等。院属单位有东海水产研究所、西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此外,还有济州水产研究所,中部地区淡水水产研究所,南部地区淡水水产研究所,冷水性淡水水产研究所,鲸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韩国水科院共有渔业资源学科、海洋环境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生物技术学科等四大主要研究领域。因韩国水产科学院院部学科本部是全院该学科的带头部门,全院近一半的科研力量集中于院部。该院有力地提升了韩国渔业的科技水平,从而提升了韩国渔业产业的竞争力。

3.利用增殖放流恢复渔业资源

韩国的渔业资源放流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当时是在江原道放流了大马哈鱼,这可以看作是韩国的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其后,随着渔业水产资源的变化情况,韩国的水产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以及民间机构陆续开始放流新的品种。1986年,韩国政府开始把水产资源增殖放流当作一项正式的产业扶持发展。因此,韩国的水产种苗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韩国,首先进行种苗生产的是鲍鱼,最早利用自然界中的亲鱼获得受精卵并培育出种苗的是牙鲆。

目前,韩国重点放流的水产种苗,共有38个品种,其中鱼类品种29个,占全部放流种苗的76%。其余的放流品种有三疣梭子蟹、对虾等甲壳类,以及新兴的鲍鱼和海参等。在放流的鱼类品种中,海水鱼类有牙鲆、黑石鲷、点鲀(虎河豚)、马面鲀等22个鱼种,淡水鱼类有鲤鱼、鲫鱼、鲶鱼等7个鱼种,而牙鲆、鲷类、许氏平鲉等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养殖鱼种又是重点放流对象。

韩国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部门和民间从业人员正在加强配合,为发展韩国养殖业,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和措施。(1)改进放流方式,提高对放流效果调查的准确性。从2007年开始,韩国水产科学院将利用多种标志放流的方式,通过计测自然种苗和放流种苗的混获率和回收率,来调查放流效果。同时,还计划利用小卫星的方法,进行亲子鉴别,分析各群体间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并实行钢索标志法等先进的标志方法,以使调查结果准确性达到最大化。另外,从2007年开始,韩国还将对许氏平鲉、牙鲆、鲍鱼、钉螺等4个品种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的效果调查。(2)做好对放流条件的基础性调查。针对韩国各海域的不同特征,专家呼吁,在布局整体的放流工作时,要充分掌握各海域的海底地形和岩盘分布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海底情况进行全面的基础性调查,加强生态研究和监测力度。(3)加强制度改善。为了能够保证放流优良品种。例如,在2007年1月,韩国海洋水产部曾制定了购买放流品种施行方针,对确定种苗销售厂家的方法、申请养殖亲鱼、对亲鱼和幼体事先进行疾病检查、确定各鱼种的放流时间等问题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可以促进放流优良品种,力争在合适的时间和水域放流合适的鱼种,以使放流效果最大化。

四、德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德国渔业发展概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国土总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0多万人。气候属于温带,全年雨量充沛,其国土有30%为森林,17%为城市,53%为农业,没有沙漠、高原等无法利用的土地。德国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美因河、易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北部又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最重要的捕鱼区是北海,其次是波罗的海、西不列颠和格陵兰水域。德国水资源丰富但水产品产量在农业中占有份额很小。2007年农林渔业产值为218.1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近年来,德国渔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的渔船呈逐年递减趋势,根据欧盟渔业政策,各成员国要按分配比例及捕捞定额进行捕捞,从而保证渔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与我国相比,德国渔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渔船数量不多,分为海洋和内河两个部分,现有大型远洋渔船9艘、中型近海捕捞渔船391艘、小型沿海捕捞渔船1762艘,其他专业捕捞贝类渔船12艘;内河船舶6000艘,内河渔船多为养殖船且船长大多小于20米。近年来水产品经进口深加工后再出口已成为渔业的经营产业。另外,联邦政府为保护水域环境和渔业再生资源对渔业生产进行资助,以扶持养殖业,减少捕捞强度,使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北海是德国最重要的渔业捕捞区。此外,德国还在英国西部水域和北美洲东海岸、波罗的海捕捞。20世纪90年代以来纽芬兰海滩和格陵兰还与鳕鱼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大减少,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鳕鱼和宽突鳕资源急剧下降,德国在大西洋西北部的捕捞不得不停止,德国的渔获量也有所下降。仅1990—1992年间,德国的捕捞总量就从32.63万吨下降至21.69万吨,下降了10.94万吨。由于大西洋东北部和巴伦支海的鳕鱼资源有所增加,近年来博登湖等区域减少富营养化的措施取得成效,恢复了白鲑渔业。近年来德国捕捞产量的最高点出现在2006年,为29.78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9.21万吨。但是德国在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量约占全部捕捞量的90%,该海域对德国渔业捕捞产量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德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1.SBG严格监管注重培训

联邦政府对船舶安全管理分为海洋船舶与内河船舶两大管理部门。主管海洋船舶的部门是联邦政府授权的德国海洋事务管理协会(简称SBG),设在汉堡;主管内河船舶的部门为联邦德国交通部内设置的水运局,设在莱法州梅茵茨市。根据授权和其职能不同,负责各自分管业务。SBG是政府的管理机构,为交通建设和城市部下设的机构,负责德国籍及进入德国海域的所有船舶的安全航行监督管理(包括海洋船舶检验、船用产品检验和船用产品生产资质认证)。主要职能有:船舶配员核定,船员培训机构资质认可(船员基础培训、救助培训、消防培训),船员考试发证,船舶安全设施监管和防污染设备资质认可。其中部分职能委托其他社会机构执行,如海洋船舶(含海洋渔船)检验工作。SBG在联邦交通部的指导下,委托德国劳埃德船级社(简称GL)实施。主管内河船舶的水运局下设7个局,5个直属分局、143个点。7个局分别负责防污染、船舶通导等专业。其中负责内河船舶检验的内河船运局总部共40人,只有3个终身公务员,其他人均为聘用公务员。另外每个局100人,每个点4人,分别为两个领导和两个验船师,专业为驾驶、船体、轮机和电气专业。水运局的主要职能是从技术上保证船舶安全航行,负责内河船舶检验、登记;制定完善内河船舶检验标准;受联邦交通部委托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联邦政府只负责对船长大于20米的内河船舶进行检验,每3~5年对所管辖船舶检验一次;20米以下的内河船舶没有纳入法定检验范围,若船舶因建造质量出现问题,其责任由造船企业负责。

为了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联邦政府除了对相关的船用产品生产企业和船厂在管理制度等源头上把好关外,对在船员上岗前的培训工作也非常重视。罗斯托克船舶安全与技术管理学院是联邦政府直属的一所职业教育学院(相当于我国的专科院校),是联邦政府资助建立的公益性院校,主要职能是受联邦政府的委托对船员进行上岗前有关业务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全球性的,但学员的主要来源还是欧盟成员国的船员,培训对象主要是船长、轮机长及特种船舶上的船员(相当于我国的职务船员)。联邦政府要求凡海事大学毕业有船舶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上船工作,但上特种船舶也必须要经过培训。

2.渔业产业链比较长

德国渔业量虽不大,但产业链完整,特别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依次递增。德国渔业机械化程度高,水产品加工环节发达,例如“海尔曼—拉梅尔鱼类养殖场”位于德国黑森洲北部的卡塞尔附近,是一家“子承父业”家庭式鲤鱼和鳟鱼养殖场,面积约186亩,但却拥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具备养殖、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除了养殖池塘外,还有饵料合成操作室,饵料颗粒按需自动化加工合成,全电脑程序操作控制、管道输送饵料到池塘,减少劳力,一般投喂6次/天。成鱼暂养室:鱼类起捕由机械操控配有自动分级机,可以按大小不同规格处理,相当便利;加工处理室:鲜鱼杀剖采用机器去鳞冲洗,快捷卫生;销售贩卖铺:备有图文并茂不同鱼类的烹饪图片资料,自产自销,温馨诱人;同时配置利用养殖尾水自发电系统和冷库,整个场地井然有序,全场全年职工只有4个人员。

3.休闲渔业运作成熟

作为世界合作社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自1864年莱弗森(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创立德国第一个合作社,德国合作社发展已有140多年历史。德国以钓鱼为主的休闲渔业非常发达,就图林根这样比较小的州有340个钓鱼协会,每个钓鱼协会有会员500~800名,已经成为与体育和保险密切相关的产业。钓鱼者要经过培训考试,考试要回答60个环境保护、渔业法规等相关的问题,获取合格证才能开钓,钓鱼者有电子存档。钓鱼者每次还要登记钓鱼数量和时间,协会对具体每位钓鱼者有所钓鱼数量、规格和品种有严格规范和限制。每年开股东大会,安排增繁放流等重要年度大事。协会有固定活动场地,陈列图片、标本及规定。罗斯托克穆里茨国家公园,水族馆成为动物保护和科普教育基地。

4.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渔业循环经济

德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不论是在不莱梅港口城市参观阿尔费累德—魏格纳海洋资源研究院,还是在柏林走访莱比尼茨淡水生态及内陆渔业研究院,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的用水系统都配有庞大的循环水利用设备,采用过滤、蛋白分离、消毒、再过滤循环,水质指标全程在线监控,既环保又安全,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的渔业专家在2009年研制了一套养鱼和种植西红柿的循环生产系统。他们在一个温室里利用饲养金鱼生产的鱼粪制成硝酸盐肥料,用富含养料的养鱼水浇灌西红柿,并通过凝水设备起到节水的目的。据德国之声网站日前报道,德国莱比尼茨水域生态和内河渔业研究所的维尔纳·克劳阿斯顿教授展示了这套循环生产系统。在一个温室里摆放着2排共10个绿色鱼缸,旁边是2个大号的银灰色木槽,里面种植西红柿,水里的鱼粪是很好的植物肥料,富含养料的养鱼水用来浇灌西红柿。在温室角落的一个黑色大水桶中,借助氧气和某些细菌,含氮的鱼粪净化成硝酸盐肥料。克劳阿斯顿介绍说,在第一个采摘季节里,他们利用这套实验设备收获了600多千克西红柿。这个完全封闭的生产系统还有节水的功效。克劳阿斯顿介绍说,一个普通的养鱼设备每天需要补充15%的清水,而他们设计的鱼缸每天只需补充4%的清水。[4]这些专家认为,利用这样的循环生产系统,将来就可能在荒漠里环保且高效地养鱼和种植蔬菜。

5.渔业资源监督管理非常严格

德国在渔业监督管理手段由监控系统、捕捞限额、捕捞日志、销售发票、违法惩罚等几部分组成。我们从渔业港口公司、鱼市场、农业渔业局,直到休闲渔业—钓鱼协会,听到最多的是从事渔业活动就要申请、登记。所有捕捞渔船必须填写捕捞日志以记录捕捞网具、鱼的种类、规格、捕捞数量、地点(渔区)等,并定期将捕捞日志提供给相关渔业主管部门。欧盟还规定,所有在北大西洋作业的渔船,捕捞鱼类都有限额,渔业公司提出详细申请,上报主管部门,通过专家论证,再由欧盟统一配额;渔货上市要注明产地和捕捞时间;在德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相当重视,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6.渔业科研项目着眼基础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有6所高校和一个国家渔业研究院,还有德国联邦地方渔业研究所。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德国基本上采取了消费引导(红、黄、绿色的标记)、严格惩罚措施、卫星监控、明确保护区、控制捕捞、渔获物的检查和政策宣传等方法。渔业科研项目中无明确直接经济效益增长和项目完成时间要求。科研使命是为了促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国家一级的科研主要集中在基础方面:水生态、江河湖泊及低地河流系统功能、分层湖区湖泊系统功能;光线对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影响;通过鱼胆来检查鱼的品质和用药情况;鱼类生物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和水产养殖业关系等方面。具体研究在湿地和湖泊的恢复,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现状、趋势、压力;开展优先保护沉积物—水界面相互作用和探究远洋氧化还原等。国家一级的科研项目取得的进步和模型研究使得管理部门可以评估压力和气候的影响,形成可用的数据库和生态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并且有助于海洋与渔业领导优化管理策略。

德国联邦州一级科研主要根据地理,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如罗斯托克海洋资源研究院,主要研究鱼游动产生资源的波动引起欧盟国家之间的捕捞数量的争端问题;研究灯光对海洋渔业的资源影响;研究海上风车对鱼游动产生资源的波动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海上风能发电基座来安装海水网箱养殖等。

五、俄罗斯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罗斯渔业像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最近几年处于困难之中,但俄罗斯仍不失为一个渔业大国。它有着庞大的渔船队,五大渔业工业区,较强的渔业科研队伍和机构,年产鲜冻鱼500万吨左右,年出口鱼产品200多万吨。为向市场经济过渡,渔业行业实行股份制,设立了全俄和地区性商业机构;渔业交易所,渔业银行,保险公司,渔业企业家协会等。近两年,俄罗斯政府为重振渔业作了不少决定,制定了2020年前的渔业发展规划。

(一)俄罗斯渔业资源

俄罗斯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远东地区。该地区由于拥有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洋资源开发及水产品加工领域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产业。

远东海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捕渔区,年捕鱼量达300万吨左右,捕鱼量占全国捕鱼总量的比重近65%,其海洋鱼量占全国海洋总鱼量的比重达90%以上,俄罗斯四大温水海区中的三个(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位于该海域。主要捕捞对象为鳕类鱼、鲱类鱼、鲑鱼类(西伯利亚鲑鱼、大马哈鱼)、鳟类鱼、鲽鱼、海蟹、抹香鲸、海兽(海狗、海獭、海豹)、青鱼、比目鱼、鲔鱼、秋刀鱼、鲭鱼、鲈鱼等。远洋捕鱼主要捕捞智利竹荚鱼、太平洋竹荚鱼、无须鳕、澳洲鳕等。俄罗斯远东海洋渔船队总部就设在邻近中国的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远东地区在捕鲸和捕蟹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捕捞海域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白令海和太平洋的东部,近年来远东地区的捕捞船还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南部捕鱼。远东海岸有许多优良港湾可供渔业利用,主要的渔港有符拉迪沃斯托克、苏维埃港、马加丹、南萨哈林斯克、科尔萨科夫、霍尔姆斯克、涅韦尔斯克、亚历山德罗夫斯克等。较大的水产加工中心有堪察加地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乌斯季堪察茨克、涅韦尔斯克、霍尔姆斯克、科尔萨科夫、纳霍德卡、尼古拉耶夫斯克和鄂霍次克等。在堪察加地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尼古拉耶夫斯克有冷冻联合加工厂。

远东地区具有俄罗斯各经济区中最好的渔业原材料基础,其特点是捕捞的主要地区距港口和加工综合体近,拥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潜力,生物资源种类构成独一无二,发展鱼产品加工的条件良好,太平洋北部和远东地区所在的海域属于世界海洋中的一个渔业高产区。在远东海域所捕的蟹类和海参总量占全俄的100%,鲑鱼类占99%,鲽鱼和藻类占90%,软体动物占60%,鲭鱼占40%以上。远东海域20海里的水域内有鱼类和海产品资源近3000万吨,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大、品种多,集中了太平洋大陆架近17%的生物资源储量。但渔船的建设和维修(价格、质量和期限)与国外(包括同中国)相比则缺乏竞争力,10多年来使滨海边疆区的鱼类和海产品的捕捞量减少了68.3%,即从1990年的183万吨减少到2002年的58万吨,水产品加工减少了83.3%。滨海边疆区的渔业是俄远东地区和整个俄罗斯强大的经济综合体。该边疆区的捕捞业占远东地区的32%,水产制品占30%以上,罐头制品占72%。近几年,滨海边疆区的捕捞业和水产品制品的比重在整个俄罗斯一直保持着近20%的水平。滨海边疆区的水产品企业每年的产值超过5.5亿美元,投资超过产值的30%,海产品和其他鱼产品的捕捞量每年超过60万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食品工业生产,包括水产品在内,占滨海边疆区食品生产的一半。该市还有全俄最大的捕鱼、修船、仪器制造企业,其中较大的有远东海洋航运公司、远东海洋产品公司、远东修船厂和仪器厂等。

(二)俄罗斯渔业发展现状

俄罗斯国内渔业以海洋捕捞业为主。2009年俄罗斯海洋渔业捕捞产量为370万吨,比2008年增长12.9%,增长较多的品种主要是狭鳕和鲑鱼,2009年狭鳕和鲑鱼的上岸量均呈现大幅增加。2009年俄罗斯渔民捕获狭鳕85万吨,预计2010年产量将继续增长,全年有望达到100万吨。然而由于价格的低迷和国内冷库设备不足,渔民们又不得不将渔获物储存在中国的冷库内等待价格回升。2009年鲑鱼捕捞产量达到53.8万吨,是2008年产量的1.5倍。[5]

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鱼类产量下降了20%,2005年约为320万吨,使得俄罗斯成为2007年第9大渔业国。2010年的数字也使得俄罗斯渔业产量上升至第6位,其410万吨的渔业产量甚至不包括休闲渔业。

尽管苏联解体,但俄罗斯渔业面临无助的困境,拖网渔船发现,直接在开放性大洋水域将渔获出售给运输船这种途径最有利可图,而不是将渔获物运输到如摩尔曼斯克等国内港口。俄罗斯渔业局局长安德烈·克朗尼称,2010年俄罗斯渔业工业共加工渔业产品420万吨。其中77.5%的渔业产品销往国内,而今后2~3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到至少80%。[6]

而据俄罗斯政府报纸《Rossiyskaya Gazeta》2012年2月21日报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Viktor Zubkov在一篇报道中称,至2020年,俄罗斯渔业产量将增长41%至605万吨,而2012年的渔业产量目标为430万吨。Zubkov称,2011年俄罗斯渔业产量超过420万吨。至2020年,渔业产量年增产目标为41万吨。俄罗斯鱼类市场上80%的水产品来自于国内捕捞和养殖,至2020年,这个比例可能会增加到85%。[7]

(三)俄罗斯渔业发展经验

1.调节进出口关税鼓励内销

2009年1—11月,俄罗斯进口的鱼和其他水产品总值约为14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1%。在过去一年里,俄罗斯政府采用提高关税和财政补贴等措施,限制水产品进口,鼓励国内水产企业扩大生产,国内水产品市场进口产品的比例因此出现明显下降。展望2013年,由于市场上肉类食品价格上涨,俄罗斯国内对水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相比从国外进口的加工水产品和高价值品种,价格较低的水产品如:鲱鱼、无须鳕、鲇鱼和罗非鱼等更受市场欢迎。

2009年,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内水产业发展的刺激措施,在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国内水产企业许多优惠,鼓励水产品加工厂扩大生产,改变国内渔业生产企业仅靠出售原料鱼盈利的状况,提高国产品种的产品附加值。因此国内生产的加工水产品产量上升了7%。

根据俄罗斯渔业管理部门的报告,由俄罗斯渔船捕捞的水产品在本地市场上的份额将从目前的70%提高至80%。2009年,尽管经济不景气,俄罗斯渔业管理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措施还是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这些措施包括:对可供捕捞的鱼类品种进行分类筛选,将其中大部分经济价值较低的品种剔除在外,对列入可捕名单的品种确定其总可捕量,因为有了政府部门的捕捞品种目录和指导手册,原先被渔民忽视的水产品种开始被重视,如鱿鱼、银鲛、贻贝、虾和章鱼等品种,渔民在生产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由此也增加了产量。

另外,政府采用提高关税等措施减少从中国、越南进口低价水产品,限制从挪威进口养殖鲑鱼,并对在俄罗斯专属经济区作业的外国渔船增收高额资源税,以此保护本国海洋捕捞渔业。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减税、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渔船将渔获物卖给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帮助本地水产品加工厂扩大生产,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水产养殖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政府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鼓励措施。2009年俄罗斯从政府财政中拨出1000多万美元用于建造水产养殖场和现代化育苗场,计划养殖扇贝、海胆、贻贝等水产品种。管理部门和专家预测水产养殖业将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新增8万个就业岗位。

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2010年1月3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俄罗斯食品安全计划纲要》。纲要概述了俄罗斯国内粮食与重要食品的自给目标。纲要还要求更有效地利用俄罗斯的水生资源。其中发展水产养殖业,应用新技术提高加工水产品的附加值,新建和改建冷库、渔港等基础设施被列为优先考虑的事项。

根据俄罗斯政府部门发布的报告,目前俄罗斯国内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在逐年增加,但是商店里销售的水产品很大一部分仍然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俄罗斯大部分渔港设施年久失修,加工、冷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渔业发展的要求。此外,俄罗斯的渔船也比较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目前,400艘俄罗斯大型渔船的产量仅相当于62艘挪威渔船的产量。除了对旧渔船进行现代化改造,政府部门正在与俄罗斯国内的造船厂商讨购买挪威先进技术建造渔业捕捞船。

六、澳大利亚渔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澳大利亚渔业发展条件

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东濒南太平洋,西邻印度洋,海岸线长达3.6万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该国有权要求管辖海域面积达16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是一个海洋大国。澳大利亚全国1875万人口,大多居住在距海岸50公里以内的海岸带。近几年来,该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二)澳大利亚渔业发展现状

1.水产品贸易

2005—2006年度,澳大利亚联邦水产品总值为2.78亿澳元,与2000—2001年度相比,降低了48%。这种下跌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一些不利的经济影响所致。例如,捕鱼业受到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澳元的升值使渔业出口竞争力下降等。

出口方面,澳大利亚大概80%的水产品出口是可食用海鲜产品;剩下的20%出口产品中,珍珠的出口额占到了94%以上。2005—2006年度,主要出口水产品依次为大鳌虾31%;珍珠19%;鲍鱼16%;金枪鱼11%以及对虾9%。水产业出口产值较上一财年增长了530万元,达到15.5亿元。但这与2000—2001年度的25亿元产值相比,还是减少了38%。根据澳大利亚的统计,2011财年澳大利亚农、林、渔业出口总值将上涨6.2%,达到383.6亿美元。[8]我国香港地区成为澳大利亚食用海鲜出口最大的目的地,大约有33%,价值3.96亿元的水产品出口至香港地区;其次是日本,占总出口数的31%,为3.71亿元;对美国的出口排在第三位,中国则排在第四位。

进口方面,泰国、新西兰和越南成为澳大利亚水产品最大的进口国。

2.渔业综合评估

2005—2006年度,大型渔业产品产值超过400万澳元,这主要包括东部金枪鱼、南部金枪鱼、鲨鱼以及大虾的出口。[9]

(三)澳大利亚渔业发展经验

1.加强对渔业的管理

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渔业管理部门就通过了渔业管理法案。该法案的主要目标是澳大利亚发展经济高效的渔业生产。2007年9月,澳大利亚农业部又颁布了《联邦渔业丰收策略:政策与指导方针》(Common‐wealth Fisheries Harvest Strategy:Policy and Guidelines)。此政策主要是为保证水产养殖业单位面积内能够达到最大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高效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澳大利亚,一个多世纪以来,休闲渔业的管理已被列入了立法范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渔业管理条例中,也明确地把休闲渔业纳入条例的管理之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公众“在海里、海湾、潮间带和所有的支流和河口钓鱼”的普通法定权利。条例还规定了公众在淡水河流和溪流里钓鱼的权利。在澳大利亚的立法中,休闲渔业和商业渔业是明确区分的。休闲渔业的定义是:“通过任何方式得到鱼,除购买之外。”休闲渔业的渔获物出售是不合法。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休闲渔业所允许的钓鱼方式包括:竿钓、鱼叉、手捉和用指定的网具捞鱼。用于钓鱼的鱼饵也被认为是休闲渔业的组成部分;在游船上的垂钓活动,也包括在休闲渔业之内。在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的立法是州政府的权限,国家政府在这个行业的日常管理不起作用。

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规划都是通过州渔业管理部门进行海岸带资源管理和规划的,确定休闲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原则,解决休闲渔业与商业渔业、休闲渔业与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把发展休闲渔业和野生渔业资源管理和区域性海洋养殖以及海洋保护区战略的制定相结合,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

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工明确。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海洋管理立法、对州政府的执法进行监督与协调、确定国家级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区、对特定野生鱼类资源和一些洄游鱼类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对渔业资源实行严格的限额捕捞和总量控制制度,对3海里以外海域和专属经济区进行管理。

海洋法制建设比较完善。澳大利亚渔业立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已基本建立起海洋法律体系。在休闲渔业方面,澳大利亚对可用于休闲渔业的渔区、渔期、钓具、品种、规格、数量等各个细节,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2.加强渔业环境保护,注重协调发展

(1)渔获与放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澳大利亚游钓中,把渔获物放生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在新南威尔士,捕获的旗鱼有90%被放生。这些被放生的鱼都系上标签,以便提供生长和洄游信息。在许多淡水和海水鱼的钓鱼比赛中,都设定了有关钓上的鱼死亡和钓上的鱼放生的规则。这种规则有助于更好地执行有关法规的规定,在与环境和谐的条件下进行休闲渔业活动。(2)休闲渔业专用鱼类:在新南威尔士,有一些鱼类是指定专门用于游钓的。在淡水鱼中,本国的鱼(除了一些被完全保护的品种以外)和鳟鱼是指定专门用于游钓的,商业渔民只能捕捞鲤科鱼类和一些甲壳类动物;在海水鱼中,所有金枪鱼品种都受保护,不得进行商业捕捞,还有其他一系列品种是通过渔具限制实施部分保护。很多濒危鱼种是完全禁止进行商业渔业和休闲渔业的。

澳大利亚渔业捕捞业近年来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要归因于渔业技术和作业上的改进,但更主要的应当归功于渔业管理的改进。其中包括通过政府有针对性地对捕捞船队进行结构调整,以及通过捕捞配额和捕捞许可结合使用进行的有效调节。澳大利亚捕捞业也一直在探索并尝试各种提高渔船燃油效率的措施,如得到政府支持的数个研究项目改变了澳大利亚捕捞业的作业惯例。这些项目包括2005年的渔业捕捞能效评审、2006年的渔船能源调查程序的开发与落实等,以及通过对各种减少燃油使用方法的宣传等进行节能宣传教育。在澳大利亚捕捞业中目前有许多可以采取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在澳大利亚,良好的渔业管理已经产生了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回报。减少燃油使用,进而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是包括减少渔船数量/捕捞努力量在内的渔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2005年年末,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确保渔业未来”的渔业结构调整一揽子方案。其中的一个关键措施是捕捞许可的回购,允许捕捞作业者自愿地从渔业捕捞行业中退出。实施对退出机制提供便利及减少捕捞能力(渔船数量)等措施,提高了整个澳大利亚捕捞业的利润,而提高利润的重要原因是减少燃油使用。在2003—2009年间,澳大利亚的作业渔船数量减少了约50%,2005—2009年间减少了32%,达到了最合理水平。只此一项所实现的能效相当于减少排放35%。结构调整方案还采取了渔业管理方法上的改进措施,如通过阐明个体产权和个体可转让配额,从而有利于提高包括燃油效率在内的运营效率。这些管理措施本身就提供了最大的减少耗油效果,而更进一步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经济上可行的)可能也至多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总体减排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