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键零部件突破的对策建议

关键零部件突破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3 关键零部件突破的对策建议(一)关键零部件突破中的企业对策通过有关模型分析和典型调查可以看到,制造业企业,包括关键零部件的独立厂商和自行设计制造零部件的整机厂商,在关键零部件突破中都应发挥主要作用。

4.5.3 关键零部件突破的对策建议

(一)关键零部件突破中的企业对策

通过有关模型分析和典型调查可以看到,制造业企业,包括关键零部件的独立厂商和自行设计制造零部件的整机厂商,在关键零部件突破中都应发挥主要作用。从具体操作来看,以下步骤或可以为本土制造企业真正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提供参考。

第一,辨明相关价值链类型和所处位置,是企业展开突破行动的必要前提。

企业所处的行业往往与一定的价值链类型相联系,而价值链的不同类型与不同的治理模式、驱动力量来源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相联系。对于已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本土制造企业而言,需要特别关注准科层制的价值链治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本土企业参与最多的一种全球价值链类型,其中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治理者行为大多与强化规模经济技术壁垒有关,购买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治理者行为大多与强化范围经济有关,与价值链治理者强化重点不同的方面,往往是可以首先突破的薄弱环节,如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上的工艺改进环节,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中的资源寻求在薄弱环节、治理者势力薄弱区域的突破,并以此为基础争取功能升级。同时,企业所处位置反映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重要程度和讨价还价能力,企业提升价值链位置的努力在赢得更高附加值的同时,也将改善同价值链治理者的关系。对于未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本土制造企业而言,可以通过与同行业类似水平的嵌入企业的比较,辨别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可能位置,采取适当行动寻求技术提升和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争取更大的市场。

第二,认真评估并把握自身技术学习能力的所有方面,为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做好基础准备。

正如上文指出的,企业的知识基础和努力程度是企业技术学习速度和水平的决定因素,而知识基础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除了以图纸、技术标准等技术资料形式存在的显形知识外,大部分与技术细节有关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技术人员的头脑中。企业为了提升技术能力,有必要将隐性知识转变成显形知识、让隐性知识成为更多人的隐性知识、让所有显形知识更加系统化、让个人的隐性知识上升成为企业的隐性知识,有赖于企业内部对人才的激励和知识传播的机制。为此,企业有必要评估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多寡、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技术人员的努力程度,以及相关机制是否有利于让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和知识在企业内的传播,并积极加以储备和改进,为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做好基础技术准备。此外,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是企业技术学习的核心资源,在传统企业中一个人往往能带动一个队伍、开创一番事业,选好技术带头人是企业必须采取的一项行动。

第三,选好突破路径,强化企业技术学习效果。

在由价值链类型决定突破方向并做好能力准备后,企业有必要选择好突破路径。突破路径的选择取决于关键零部件产品核心技术的成熟程度、企业的技术基础以及可能的技术来源。对于相关技术比较成熟、企业需要迅速建立生产能力但自身基础较差的企业来说,“获得—消化吸收—改进”的三段式路径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通过成套引进设备可迅速建立能力,但必须加强后续的技术努力,避免形成对技术和设备来源企业的长期和深度依赖。在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产品生命周期不太短、企业具有相当技术能力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三段式突破路径有利于尽快建立生产能力,但选择“准备和分解—获得—研究与集成开发—改进/应用”的四段式模式,运用模块化思想和技术,多来源、多渠道地获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将更有利于自身技术积累和能力提升;技术型小企业也可采取四段式的突破路径。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变化大、技术比较新的产业,同时企业具备比较强的技术能力条件下,企业可以采取融合战略创新发展,一般大企业比较容易通过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取必要技术,也可以在技术先进地区设立技术跟踪和技术合作机构,通过与技术来源和市场的紧密配合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第四,加强同外部的广泛联系,在获取必要技术的同时增进企业与市场的互动。

尽管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准科层制全球价值链,但企业在能力提升中仍可以发挥学习网络的作用。产业的集聚地,如园区、基地等可能是学习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不同行业的企业、各种类型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可以成为企业技术学习的来源。对以成套引进方式获得技术装备的企业来说,初期应当尽可能地吸收供应商关于生产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摸索技术改进的方法;对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来说,挖掘行业内技术型小企业的技术资源、同各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集中加强自身集成能力的建设是可行的选择。同时,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应当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延伸自身产品的价值链以提升获利能力,也要跟踪技术及其来源能力的变化,进一步把握市场的要求和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更贴身的技术服务弥补技术能力的不足,争取本土用户更多的认同,增强企业和产品影响力,也为企业的突破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可供借鉴的企业技术能力建设轨迹。

金麟洙(1997)关于韩国企业培养能力顺序的一些经验结论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在小批量和单元生产模式下(如机械制造厂商),大型企业往往从生产能力起步、向创新能力发展;小型企业主要关注生产能力,而以技术为基础的小型企业可能采取创新 生产 投资的能力发展模式。在大批量和规模生产模式下,大型企业的能力轨迹可能是生产、投资和创新能力,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等重要。调查结果部分验证了这些结论。同时,企业技术学习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模型可作为支持有关能力建设的方法加以运用。

(二)关键零部件突破中的政策选择和配套措施

鉴于关键零部件突破的核心是企业技术能力建设,政府公共政策的重点也应放在支持企业技术学习、实现技术进步之上,突破制度、人才、产业配套、市场需求等瓶颈制约,营造更好的创新氛围。

首先,应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由于技术的外部性特征,国家创新体系在支持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制造业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需求出发,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基础研究、跟踪前沿技术,为企业以应用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指明方向、提供原理性技术来源。二是建设大型科学技术设施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有利于企业低成本使用和技术安全的运行维护体系,为企业的研究开发创造条件。三是权衡创新权益保护和技术传播应用的需求,建立有利于两方面目标实现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培养共享文化,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四是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和有利于产学研用合作的软环境,促进各种职能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在企业技术能力各个阶段、不同形式的合作,切实推进应用研究与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五是效法美、德、日、韩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的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体系,培育本土企业中的创新“领头羊”,形成放大创新效应的有效机制,促进本土创新支持网络的建立与壮大。与此同时,鉴于技术战略对产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国家创新体系有必要支持产业技术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服务,为各层次技术战略的确立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第二,可积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合作与互动是企业重要的技术来源之一,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各种形式交流合作的有效载体,政府有必要从完善产业生态角度出发,顺应我国制造业的区域专业化和集聚趋势,积极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可以作为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不仅要关注集群载体在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和共享,给集群企业创造更优越的运行条件,更要着眼于发挥集群在改善本土中小企业与全球价值链治理者力量对比中的作用,从产业链、价值链、学习和创新网络等角度设计必要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促进集群内企业加强合作研发与产业配套,争取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地位。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特别要注意发挥跨国企业技术的行业间溢出效应(金成晓等研究显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行业间溢出明显大于行业内溢出)和管理示范效应;以促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园区、企业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应用为依托,促进集群企业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和视野拓展;要结合集群企业的行业特点,积极发展研发、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技术供给,并通过产业集群企业间更紧密的联系,将技术供给和需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要积极支持主导企业领导型的企业网络和产业集群,发挥主导企业的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并扩大创新效应。

第三,政府应全方位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是推进技术进步、实施关键零部件突破的主体,政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应着眼于发挥企业在技术学习、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创造全方位的保障环境。要加快行业和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能在更有利的体制机制下全面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角色,更有动力和愿望为长远发展投入技术学习、积聚能力。要支持企业的人才建设,赋予企业在选人、用人上更大的自主权,从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支持企业人才安心工作,切实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企业带头人开拓进取的制度环境,发挥带头人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为企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市场空间。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扩大内需,都对企业产品市场的创造具有积极意义。韩国经验中,政府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制造危机中管理好危机,在给予政策扶植的同时加强优胜劣汰,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本土制造企业由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在国内外市场上必然受到跨国企业的垂直竞争和横向挤压,市场空间狭小成为本土零部件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制约。为此,政府有必要在帮助本土关键零部件产品市场空间拓展上下功夫,学习先进国家的产业支持经验,用政府采购、军民互动、创新技术装备产品首台套补贴等方式鼓励自主技术产品投入应用,至少为其提供最初的市场,为其提供积累应用经验获得改进的机会;通过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将企业的内部研发更好地与研究机构等技术来源、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研发生产更适应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更大范围地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通过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辅以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政策配套,促进企业参与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引进先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相关鼓励政策的尺度,充分认识国外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可能对本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造成的市场空间挤压,要保证国内企业能以较优惠的条件得到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以便尽快形成高端产能和高端产品,更要发挥引进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在开拓本土企业研发视野、为本土研发确立参照系、为自主研发积累必要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要特别强调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让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本土企业技术能力建设中去,脱离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第五,加强教育培训和社会文化氛围营造。

企业实施突破发展离不开人才,从普通劳动者、技术工人到技术专家和带头人。政府有必要从打好知识和技能基础角度加强普通教育;从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工人角度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特别注意职业精神的养成;从发现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的角度研究设计产业领域的人才激励制度,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努力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在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中可以积极宣扬产业领域的先进代表,培养尊重技术工人、工程师、企业家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全社会对技术职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诚信文化建设,采取措施支持企业间以信誉和诚实行为为基础的交流与合作;借鉴硅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经验,探索推进共享文化的养成,为企业间、企业和研究机构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

第六,加强各种制度环境的配套建设。

以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进步为指引,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等各方面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中积极体现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制、政策、标准等各种措施并加强配套。通过金融、税收和公共服务等多种手段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增强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能力。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灵活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多渠道获取自主研发所需技术及相关信息、主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服务体系

鉴于关键零部件突破是中国制造业功能升级乃至产业升级的重点,上述旨在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促进关键零部件突破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制造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