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2 包容性发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纵观全球发展,以日韩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突破了中等收入的陷阱,顺利地实现了人均收入的跃升。但众多东南亚和中南美洲国家、地区中产阶级难以壮大,贫富两极分化,形成“哑铃型”的社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10.2 包容性发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纵观全球发展,以日韩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突破了中等收入的陷阱,顺利地实现了人均收入的跃升。但众多东南亚和中南美洲国家、地区中产阶级难以壮大,贫富两极分化,形成“哑铃型”的社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即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10.2.1 “打通渠道”是关键

积极推动社会金字塔底部的创新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尤其应推动众多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技术扩散,促进适用技术的开展和创新。在设计产业政策时,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让更多的民众通过他们的各种创新活动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获取更高的收入。通俗地说,就是要有能够把底层的民众往上推的通道,要打通这个渠道。

首先,应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连接乡村的三级公路建设及轻轨铁路网的建设等。这方面可学习日本、韩国、瑞士等的发展经验,其发达的轻轨铁路网高效、便捷、环保、节能,改变了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

其次,应推动教育体系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广大乡镇发展需求脱节,从而引起严重的结构失衡。从表象看,大学生就业难是源于供求失衡,但实际是一种结构失衡,即大学生知识、能力、意愿的养成跟社会的需求脱节。此外,应建设一批针对地区需求的职业技术学院,包括针对地方需求的设计、开发学院,如浙江嵊州的领带设计学院。总体而言,应建立分布式的大学教育体系。唯此,才能够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最终实现包容性发展。

10.2.2 “利用比较优势”占先机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如东部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涉及中央政府的政策问题,也涉及地方政府。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一是教育水平的滞后,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教育水平低,无法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有效利用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资源。中央政府的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切忌简单模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利用好比较优势,如西北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等。

在利用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主体能力的提升,支持和鼓励本地底层民众广泛参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实现创收。应借鉴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唯此,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本地企业家的成长,鼓励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鼓励内生型的创业,提升本地企业和民众的能力。

10.2.3 “发展产业集群”破壁垒

发展农村产业集群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促进包容性发展,因为其贯通了一二三产业,而非二元分化的模式。产业集群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弱化了二元经济,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约束、增加成长机会、提升主体能力,进而极大增加底层民众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产业集群在农村地区所推进的工业化进程能够让更多的民众卷入进来。我们称之为“分布式”的模式,其分布在各个乡镇并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走的是工农相结合的一条道路,即农业、工业甚至服务业结合在一起,进而破除“二元经济”的壁垒。产业集群降低了农民进入工业化主流发展的壁垒和成本。

浙江的产业集群借助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了比较优势,行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浙江省的产业集群比较典型,如诸暨山下湖发展珍珠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安吉发展竹种植和加工,整合了工、农产业链,有效提升了民众的参与性,并提升了其能力。包容性发展的重点是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形势间找到契合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