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找准“突破口”

找准“突破口”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刻审视市情,放眼市外“大世界”,果断锁定工业这一突破口,并将“工业强市”理念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带领全市上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蛋糕”。战略高远 工业强市迈出铿锵步伐工业一直是我们这座城市追逐梦想的动力火车。2011年8月,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工业强市”这一理念,并向全市上下发出动员令,掀开石家庄工业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大幕。
找准“突破口”_工业强市实现新跨越_跨越:幸福石家庄逐梦之路

一座城市,因梦想而更加绚烂,因梦想而爆发腾飞的力量。

建设幸福石家庄,为全省经济添分量,乃至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突破口在哪里?从哪里破茧而飞?

希望在工业,关键在工业。近些年,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刻审视市情,放眼市外“大世界”,果断锁定工业这一突破口,并将“工业强市”理念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带领全市上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蛋糕”。

谋定而后动,勇敢去追梦。

201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全市工业战线秉持“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理念,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转型发展新突破。

传统产业在对标和创新中跃上一个又一个产业新高端,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全市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由2010年的42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03亿元(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长13.8%,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24.2%提高到2015年的36.8%。2015年我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7项评价指标均好于全省、全国水平。

战略高远 工业强市迈出铿锵步伐

工业一直是我们这座城市追逐梦想的动力火车。

石家庄,从滹沱河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长为繁华、靓丽的现代都市正是得益于工业的兴盛。

几十年的积累使我市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发展相对均衡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也涌现了一大批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精英企业。整个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但是,当经济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区域一体化风起云涌,许多兄弟城市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工业强市,将工业做得“风生水起”。是作壁上观,还是奋起直追?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面对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结构、质量、效益,还是规模、速度实力,都与其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应当承担的使命、发挥的作用是不相适应的。

正如前人所说:“别把今天的彩虹,放在明天的天空。”石家庄要走出工业发展困局,为全省经济添分量,就必须立足当前,对照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谋求新的、更大的突破和跨越。

让时间“闪回”到“十二五”开启的关口。

2010年底,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石家庄要实现“十二五”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目标,就必须全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市”。

“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2011年8月,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工业强市”这一理念,并向全市上下发出动员令,掀开石家庄工业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大幕。

当年9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吹响振奋人心的建设“幸福石家庄”新号角,更是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力培育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存量做优、增量做大、主导产业做强,锻造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

其实,梦想的星空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勇敢地踮起脚尖。五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工业强市”战略举措的推动下,我市工业迈出转型发展、做大做强的铿锵步伐,努力为全市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强大支撑。

重生 借力新平台“起飞”奔高端

俗话说:“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对于我市众多纺织、医药、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不同行业的传统企业而言何尝不是这样?近几年来,我市占工业70%的传统产业在工业强市战略的引领下,告别彷徨无措,坚定地走上涅重生之路。

日前,在位于正定的新建常山纺织工业园F1纱厂细纱车间门口,记者看到一包包的高档针织纱产品接连不断地被排队等候的货车“抢”走。

F1纱厂是常山股份“整体改造、优化升级”搬迁项目的二期工程。2012年12月3日首开3万锭,2015年4月19日开齐15万锭,为常山股份转型发展增添了新亮点。

常山纺织

组装车间里工人正抓紧时间为客户组装小鹰500飞机

在石家庄栾城举行的爱飞客飞行大会

无独有偶,“老牌”企业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也借助搬迁至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这一契机,积极投身铁路运输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冀中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也在位于栾城的新厂区迅速调头,使主打产品从“地下”发展到“地上”,还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使自主研制产品走出国门;中航工业通飞华北公司(在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成立)在新建成的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致力于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自主品牌的飞机与中美合资公司的飞机生产交付量快速增长,通用航空全产业发展布局初步成型,还成功承办了规模盛大的“2015石家庄爱飞客飞行大会暨通用航空展”……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连续滚动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每年200项以上;技改投资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连续多年在全省第一。通过技改,我市工业得到突破性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340.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2117.3亿元,年均增长10.9%。

今年以来,根据近期省、市多次重要会议精神,我市工业正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驱动 在创新和对标中赶超

创新宛如燃烧的火把,照亮未来的路;对照标杆则可以知差距、明目标、促赶超。近几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对标,成为我市广大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日前,记者在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生产车间自动包装线看到,一个个不足10厘米高的装有丁苯酞软胶囊的小药瓶在传输带上“欢快”地列队而行,包装完毕后将迅速地奔向广阔市场。

作为“十二五”期间石药集团把“新药做大”的典型代表,恩必普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亿元,未来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100亿元,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级重磅新药的实力。“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我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每年投入5亿多元的研发资金,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介绍说,该集团还坚持把“新药做多”,目前在研新药项目有180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25个,国内首创新药品种34个,新型给药系统制剂14个。

石家庄四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药业生产线。

我们还看到,在2014年初成功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年轻”企业河北汇金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钣金车间和机加工车间一次次刷新着来访者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固有印象;在国内最早生产LED显示屏企业之一的石家庄市京华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不断向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和产品看齐,自主研发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最新研发了清晰度更高、更柔和高端显示屏……

2010年以来,我市始终将对标作为工业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有力抓手。目前,我市对标工作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有省级对标示范企业26家,市级对标示范企业85家,创建行业标杆指标752项,创建行业第一唯一302项。当前,我市正按照深化对标、精准对标、实效对标的要求,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石家庄制造”向“石家庄智造”“石家庄创造”的战略转变。

对标引领,创新驱动。我市工业正在转型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河北中小企业科技园打造园中园。

新生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新引擎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还赋予了工业经济新生力量成长的空间。

2010年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还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使得一批“高精尖特”的新产业、新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在我市工业新秀——东旭集团石家庄旭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处处洋溢着高科技氛围。只见密闭的自动化生产线上,灵巧的六轴机器人,一个拿取间隔纸,一个拿取液晶玻璃基板,反反复复,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自2014年下半年三条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全部投产以来,旭新公司成长迅速。目前,生产稳定运行,产品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过硬的民族品牌一举打破国际垄断,随着新项目的建设,很快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益生菌和乳酸菌产业化供应基地;在坐落于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光纤产业园内,正在形成一个高科技、高回报的光纤产业群;在石家庄中国半导体光谷,众多光电产业和导航通讯企业集聚,自主研发的高附加值、智能、绿色的拳头产品、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一大批新产品、好项目,为我市工业做大做强注入新能量,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统计显示,2015年我市仅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三个高端制造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16.8%、6.9%和1.7%,较2013年提高0.6、0.4和0.3个百分点。

跳出“一亩三分地”,眼界会更宽、人脉会更广、资源会更丰富。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更为我市广大工业企业提供了借力成长的广阔天地。

梦想与希望在飞,我们奋勇向前去追。借着《中国制造2025》的明灯,乘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石家庄工业已启航奔向“下一站”,为建设幸福石家庄,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而演绎新的精彩!

(药品科技)

在世界叫响“中国制药”

10年前,石药集团已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小药厂,成长为中国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董事长蔡东晨因成功完成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例强强联合的案例而在业界闻名,他带领的石药集团第一次登上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如今,10年过去了,石药集团依然稳坐500强,较10年前,销售收入增长4倍,利润增长3倍,销售突破百亿元、利润突破10亿元。在这个风云际会的竞争行列,石药集团靠什么成就了一番霸业?

获益于世界原料药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中国成为世界原料药生产第二大国,形成了包括石药集团在内的中国抗生素和维生素几大“诸侯”。但无序竞争,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及低价格、低利润的现状,使行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而且,在制药产业链条上,原料药生产是最末端的一个制造环节。

“不能再为别人打工了,我们要自己走出一条新路。”蔡东晨决定试着“转行”,做专利药、创新药。经过多年的研究跟踪和巨额投入,2002年9月30日,石药集团拿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恩必普”的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

恩必普是治疗脑卒中的世界级新药,是中国第三个一类新药,当时全国能做一类新药的人,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一类新药怎么做,方向在哪里,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就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他们召集了一批人马,兴冲冲上路了。

走创新药的路子,远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投入的热情和期待,最初换来的只是连年的巨额亏损和同行的冷嘲热讽。药物创新领域,由于风险大、周期长、费用高,被业内视为“勇敢者的游戏”而不敢轻易涉足。可石药集团偏偏拧上劲儿了,“不信这么好的一个药换来的是赔本赚吆喝”。他们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5%用于创新,而当时国内平均投入水平还不到1%。

“做创新,靠的是实力和耐力。”蔡东晨说。在这10年里,他们招兵买马,研发人员从当初的不足百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500人;由当初不知一类新药为何物,到现在除了恩必普外,还储备了25个在研的重磅炸弹;“十一五”以来,石药集团共承担了49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32项,研发完成40种新药,5种已经上市。

10年后的今天,当初的“打工者”已成为“创新巨人”。石药集团通过自己的实力,慢慢在行业发挥出作用:中国唯一一支做过四期临床的队伍在石药集团,中国第一部GCP(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法规出台,这支队伍全程跟踪参与;带头组建了中国抗生素技术创新联盟,联合科研院所共同攻克我国抗生素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在全世界叫响“中国制药”的名字。

人民日报》(2012年8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