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机制

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机制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2 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机制尽管已得到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突破中技术学习的可选路径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把握方向,但在实践中开展技术学习,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从哪里获得技术,怎样的机制有利于技术积累和传播,须关注哪些环境因素等。为此,结合韩国经验和调查所得,进一步对企业在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中提升技术能力的机制作一个探讨。

4.5.2 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机制

尽管已得到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突破中技术学习的可选路径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把握方向,但在实践中开展技术学习,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从哪里获得技术,怎样的机制有利于技术积累和传播,须关注哪些环境因素等。为此,结合韩国经验和调查所得,进一步对企业在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中提升技术能力的机制作一个探讨。

(一)本土企业技术学习的来源、机制与环境影响

研究发现,目前本地区企业在获取关键零部件技术能力的技术学习中,技术来源和环境影响与当时提出的韩国框架有所不同,主要差异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本土企业技术学习来源的分类与韩国有所不同。

企业技术来源的国别差异已不突出。韩国经验模型主要以国别来区分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体现了技术先进程度和获取难易程度对企业技术来源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市场环境下,尽管技术先进性依然是本土企业在技术获取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尽管发达国家仍然严格控制部分高新技术、关键装备向我国出口,但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使我国企业通过许可证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通过跨境贸易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装备不再困难,国别差异对先进技术获取的阻碍已不是非常突出。同时,逐步深入的区域和国际技术交流使我国的高校、研发机构等更深地融入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学习网络,在很多技术领域,国内外机构的研究水平不断接近,也缩小了国别差异。

企业技术来源的机构职能差异正在逐步扩大。与国别差异形成对照的是,分工的日益细化带来了各类机构职能差异的扩大和机构研究领域差异的扩大。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发展,一个机构或其人员往往从事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系统复杂性和解决交叉学科问题,某一企业需要从更多渠道获取必要的专业知识。LHQ公司等案例显示,由于通过市场方式取得先进技术许可证、引进成套设备的代价十分昂贵,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技术分解、多渠道获取、整合集成等方式改进产品、提升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企业和各类机构在生产能力、投资能力、创新能力和特定领域知识上的差异和专长越来越多地受到有技术需求的企业的重视,按机构职能将技术来源划分为企业和其他来源成为自然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条件下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公共和专业数据库资源、各行各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信息服务等,为企业的技术学习创造了更多掌握各方面信息的企业以外的渠道。

第二,企业技术学习的来源随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企业技术能力起步阶段。案例研究显示,企业最初的技术来源往往主要是同行的国外先进企业,或者国外先进的采购商,或者外商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如SK公司最初的系统主要来自美国通用电气(GE),涉及数控技术、产品生产技术等。

企业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在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企业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在承担同行业国外先进企业的研究开发外包(KPO)或联合开发中积累新的知识、提升技术能力,如从2003年开始,SK公司同日本住友合作开发驱动系统,由住友提供设计要求和开发经费,SK公司以自有技术创新开发并全面满足了日方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技术能力的提升。

企业技术能力达到较高水平阶段。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达到行业较高水平时,尽管尚不能对国外同行先进企业构成威胁,国外同行先进企业对自身技术的保护将明显加强,从同行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将转向具有领域专门知识的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等,尽管从非同行企业获得必要的先进技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TX公司通过收购国外拥有先进微波技术的企业,通过跨领域技术应用,在通信产品上实现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为降低成本自行研发所需芯片,实现了80%—90%的核心芯片自给,最新功能芯片通过购买领先芯片设计厂商的产品来实现。

第三,市场和技术环境与企业具有更紧密的联系。

与韩国经验模型相类似,中国的市场和技术环境既会影响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主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其相互作用。与金麟洙(1997)提出的韩国模型有所区别的,是市场对企业内部努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市场需求在给企业技术学习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动力。典型调查表明,无论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厂商,还是处于中等水平的厂商,市场的变化不仅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压力,迫使企业提高自身努力程度及加强与外部的协作网络以提升能力,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竞争者产品功能和技术的变化,更是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的关键性动力和最直接的目标。TX公司表示,其技术创新的努力始终与市场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无论是在由于压力还是动力作用下企业取得的技术能力提高,一方面给企业带来对产品或工艺的改进乃至创新,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在先进技术引进中的市场力量——讨价还价能力,SK公司在系统技术能力方面的进步,促成了其与日本住友公司的联合开发。

市场变化带来人员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典型调查显示,市场变化常常带来训练有素的人员的流动,能够为技术学习企业带来宝贵的技术和经验。TX公司通过收购某微波技术公司得到了一支有实力的研发团队。上海汽车的许多中层骨干来自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合资公司。

市场和技术环境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企业的内部努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正如韩国经验模型指出的,内部努力是企业层面技术能力获得的重要机制之一,外部技术来源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促进企业内部努力的提高,有效的内部努力推动企业与外部集团的相互作用。

缺少内部努力的企业在技术能力上有倒退可能。即使有较好的基础,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学习中的内部努力,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也将停滞甚至倒退,LHQ公司及同行类似企业的经历是好的例证。LHQ公司在国内离合器行业排名靠前,其技术能力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实现国外引进车型离合器部件的国产化过程中积累起来。当时LHQ公司为使其新建生产线适应国内较小产出规模的需要,以采购商提供的国外适应大产出规模的成套设备图纸为基础,主动加强自身的技术学习,除进口少数无法突破的核心设备外,多渠道地获取生产线建设和离合器生产所需的其他技术,通过内部组织团队攻关及与国内装备厂商紧密合作,建立了看上去原始但功能合格的生产线,在为国内汽车整车厂成功配套的同时,积累了重要的技术能力,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多年后很多同行企业凭借开放的市场环境,快速引进成套生产线、快速建立了类似的生产能力,但由于自身缺乏努力,在技术改进上长期依赖设备供应商。近几年,LHQ公司尽管在研发上仍有投入,但没有尽最大努力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需要下力气研究新装备、新产品,虽然产能成倍扩大,但技术创新能力渐渐与国外同行业先进厂商拉开了距离。

持续的内部努力是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源泉。TX公司在调研中表示,该公司迫于成本压力加强内部努力,自行研发并成功实现了自己生产的通信设备产品中大部分核心芯片的自给,使原供应商的芯片价格从每片20美元降至5美元以下,大大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市场条件。

第五,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采购商建立更紧密关系有利于技术学习。

一方面,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其制造装备的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会因参与装备改造创新而受益。以LHQ公司为例,其在建设符合国情的离合器生产线过程中,通过分析国外提供的大规模生产线和自身的技术摸索,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离合器生产线设计要求,并要求某装备制造企业帮助制造该生产线,但该装备制造企业没有类似制造经验,也不能理解L HQ公司设计中的很多要求;L HQ公司为尽快造出自己的生产线,不断地向装备制造企业讲解其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并帮助该企业基本掌握了相关要领,最终使装备厂商造出了符合要求的生产线,LHQ公司因此以较低的成本形成了为引进车型配套离合器的制造能力,对装备与离合器产品改进的关系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为后来的产品升级打下了基础,离合器生产线制造企业也获得了新的生产线制造和改进技术,此生产线成为该装备制造企业的一项重要产品行销全国。金麟洙(1997)描述的韩国新丰造纸厂不断改进造纸装备的案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事实。

另一方面,下游采购商的帮助能够提升企业的隐含知识水平,进而提升其技术能力。所有参与调查公司的相关经历都支持这一结论,尽管采购商的帮助呈现不同形式。以JC公司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某机床公司因为两德合并市场迅速扩大,其生产能力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找到JC公司按照其规格要求生产机床。JC公司最初的产品未能通过德国公司验收,为此德国公司派工程师全程指导JC公司,使JC公司很快掌握了德国公司设计要求及其实现技术,在完成德国公司外包订单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JC公司员工认为,这次合作对该公司技术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六,软环境对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全面而深远。

企业作为经济细胞,政府经济政策构成的宏观经济环境必然对企业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但必须看到,由政府、教育、社会文化等构成的经济以外的软环境,对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巨大。如上文指出的,内部努力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关键性机制,而企业的内部努力直接依赖于企业组织中个人的努力,涉及企业家、工程师、技术工人的知识素养和努力程度等,而这些都与教育、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LHQ等公司案例显示,引领企业技术进步的是关键的少数人,可能是具有深厚技术底蕴和进取精神的企业一把手、技术厂长或总工程师等技术带头人,一支具备相当知识基础和努力的队伍相当重要。JC公司案例提示了工人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影响产品质量:在某一特定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中,在同等生产装备条件下,目前影响零部件质量的主要问题中,设计问题和制造问题的大致比例是3∶7;制造问题中,由于我国工人对技术误差的理解和把握与德国工人不同(涉及工人的职业精神),尽管加工成品的公差能够控制在设计公差范围内,但我国产品的实际公差范围远远大于德国制造产品的实际公差范围(德国工人会尽量做到加工无误差),造成加工后产品在精度及其可持续性等方面相当大的差异,也成为当前高档机床制造主要采购外国零部件而非我国零部件的原因之一。此外,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已淡出家长们的教导,对金融证券等职业的追逐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众心理的变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制造业的劳动者来源和素质。

标准化工作影响不可忽视。JC公司的另一案例反映了有关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在我国某次工业产品评奖中,专家打分标准的“标准适用”一项,采用国际标准的可获最高分,但我国某产品的加工标准远远高于通行国际标准,无奈之下企业只能用“等效采用”的托辞,才避免了高标准者得低分的尴尬局面,间接避免了降低我国产品加工标准的后果。

政府职能履行对企业技术学习具有全局性影响。法律赋予中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如何在完善经济环境的同时,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形成尊重技术工人、工程师、企业家的社会文化氛围,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使企业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努力程度的劳动者、带头人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创造企业人才安心工作的氛围和条件,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第七,能力突破与知识积累、运用和管理水平有关。

相关受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产品或产品关键零部件环节中的发展,都与企业在相关知识积累、对知识的运用和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有关。

首先,受访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都得益于企业自身较高的知识积累水平。从上文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到,2000年日本住友之所以找到SK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原因之一是SK公司曾经引进住友公司的伺服驱动技术,较好地掌握了此项技术,实现了技术的产品化和规模化,并且有所发展。而TX公司与国际通信行业领先企业之所以能够结成战略联盟,是因为TX公司自主掌握了移动通信基站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有了与国际领先企业交换的筹码。LHQ公司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出口海外,是因为该公司具备了按照整车企业要求设计并实现离合器必要功能、全面达到特定性能要求的能力。

其次,受访企业关于知识运用和管理的能力促进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乃至自主创新。

LHQ公司对引进生产线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可以成为一个样板。原采购商曾提供给初创的LHQ公司国外同行业企业用于100万套离合器产出规模的生产线设备图纸(显性知识),并未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缺乏),并且当时采购商对LHQ公司的采购要求是一年几万套离合器产品的产出规模,完全照搬图纸建立生产线是不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L HQ公司决定自己研究制造符合本地产能水平的生产线;通过对国外大规模生产线图纸的分析学习、实地学习同行企业现实生产系统、多种场合与国外同行技术人员交流学习等方式,逐步掌握了改进生产线设计和建设生产线所需的架构知识和模块知识(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并帮助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理解生产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有效地传播相关装备制造的显性和部分隐性知识),最终建成了符合采购商产品生产要求的生产线,也为后来自主的生产线和离合器产品升级打下了知识基础。

一些受访公司注重运用和管理模块知识和架构知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K公司掌握了数控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架构技术和关键模块技术,在新系统软件的研发中常常采用设计系统、分解技术,再合作研发获得部分模块技术,最后整合模块技术形成系统产品的过程,通过合作研发不仅获得了显性的技术成果,也积累了隐性的技术诀窍,使新产品研发进入了良性循环。TX公司具备全面的移动通信基站架构知识、模块知识和元知识,针对欧洲市场地广人稀的特点,TX公司创新了移动通信基站的架构技术,并以自主的元件和模块技术为支撑,推出了分布式基站产品,得到了欧洲市场的认可。

再者,受访企业的技术学习体现了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促进了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一个企业掌握关于产品所有结构技术(包括系统结构和模块结构)和元件技术的可能性已非常小,往往也不经济。为此,企业的技术积累和能力建设也必然是一个内外途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正如前述分析中指出的,受访制造企业的技术学习与市场和技术环境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密切配合提升了技术能力,这些都提示相关企业已在发挥技术能力外部来源的作用。而技术学习内外途径的密切配合、不同技术能力水平上内外途径不同方式的配合,带来了企业持续的技术进步,在TX公司和SK公司的案例中都能够得到印证。

(二)本土企业实现关键零部件突破的参考机制

总结上述本土企业在关键零部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形成的经验,结合金麟洙(1997)有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学习模型、有关企业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演化模型,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关键零部件的突破机制,或可以用图4-7加以概括。

首先,企业技术学习来源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来源,主要在某个企业技术能力的早、中期,即企业具有初步或一般的技术能力时,往往可以从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企业(也包括高要求的采购商和供应商)以多种形式得到技术帮助,这些显性和相关隐性知识体现在成套设备、人员技术交流、生产现场参观以及制造外包、开发外包、合作开发等活动中;当技术学习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而对同行业先行企业构成一定竞争威胁时,技术获取的企业来源演变为不同行业(因而不构成竞争关系)具有相关先进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但不排除技术来源企业为充分挖掘其知识产权价值、或延长其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或迫于技术学习企业已基本掌握某方面技术的压力而进行技术转移。

图4-7 中国企业技术学习的来源、机制和环境影响

资料来源:在金麟洙(1997)新型工业化国家技术学习的来源模型基础上结合企业访谈情况调整绘制。

二是除企业外的其他技术来源,主要在企业具有相当技术能力,或受到领先者技术转移阻碍,或希望节约成本、主要通过自我积累提升技术能力时发挥重要作用。该来源一般不会与技术学习企业构成竞争关系,主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各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各种工业相关展览会、论坛、产业和学术研讨活动,各种相关图书、期刊、会议论文、报纸、网络技术论坛、各类数字化资源库等包含的文字信息,专业领域科学家、工程师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帮助,以及标准化组织、政府重大科技专项、专业信息服务等其他支持系统。

这两种来源不仅各自与进行技术学习的企业相互作用,它们之间也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技术学习企业从其他来源获得技术、提升技术能力后,会增强与同行领先企业进行技术转移谈判的讨价还价能力,甚至迫使同行领先企业向技术学习企业进行正式的技术转移,其他技术来源会影响企业来源的行为;企业来源的现实技术能力在其他来源中展示、传播、被研究,与其他来源在技术水平的提升中相互促进。

第二,企业技术学习要发挥四种机制的作用。

技术学习企业通过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与先进技术企业(包括同行企业、采购商、供应商和不同行业的技术企业等)的相互作用,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其他技术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企业的内部努力,来获得技术能力的提升。图4-8反映了企业技术学习中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过程。

技术学习企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为: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更加努力地进行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以提升技术能力,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者的创新带给企业技术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企业通过技术学习获得技术能力,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者(包括同行、价值链治理者)行为。

技术学习企业与先进技术企业的相互作用,及技术学习企业与其他技术来源间的相互作用,尽管主要发生技术学习企业技术能力水平的不同阶段,但具有类似的内涵,即外部技术来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或信息提供,能够提高技术学习企业的知识积累水平,进而提高技术能力;技术学习企业以自身技术能力为基础,寻找、识别适合的先进技术,与外部来源一起发展学习网络,更好地利用外部先进技术,并进一步增强自身对先进技术的识别和学习能力。其中,技术学习企业有必要高度重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采购商的密切联系并发展互信互利的多方位协作;重视人员流动对企业间技术传播的积极作用。

图4-8 企业技术学习内外途径交替的螺旋运动

资料来源:根据赵晓庆、许庆瑞(2006)内外途径交替的双螺旋运动过程调整形成。

内部努力是决定企业技术学习效果的最重要机制,也是其他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因。内部努力的关键是进取的企业家和技术带头人,重点是企业技术能力形成与研发、生产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企业具备的技术能力为生产和研究开发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使生产和研发活动得以开展,并能促进企业探索关于生产和研发活动的新信息以改进相关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和研发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前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利用外部新知以进一步提高自身包括生产、投资和创新在内的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企业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二是相关人员、团队的努力程度。企业已有的知识基础大部分为隐性知识[3],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企业的know-how。企业内部努力的知识形态表现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组织内部个人及组织层面的传播和转化(以图4-9说明这种变化),内部培训在促进员工提高努力程度的同时,对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播与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管理机制,特别是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技术学习的效果。

图4-9 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与转化

资料来源:在综合金麟洙(1997)有关思想基础上绘制。

第三,企业技术学习受到五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影响企业技术学习的因素不外乎五种,即政府行为、市场和技术环境、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企业的组织环境。市场和技术环境、教育环境和组织环境因素的作用显而易见。政府行为不仅影响技术学习企业本身,对企业外部的技术来源,对企业技术学习的机制,对所有其他外部因素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制造业劳动者来源、知识素质、工作观念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全社会对技术职业认同与否、尊重与否,影响着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向选择,影响着作为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根本的企业家和劳动者的供给及其工作水平,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出现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方面的警觉和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