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宁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南宁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南宁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对于转变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南宁市工业产品竞争力,优化南宁市工业布局,提升南宁在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南宁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宁市目前处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加速,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稳步开展,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影响显现,经济保增长、保稳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压力依然艰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本日益提高,南宁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南宁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对于转变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南宁市工业产品竞争力,优化南宁市工业布局,提升南宁在区域与次区域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工业结构优化是指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的环境、资源、科技水平等特点,通过对工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与已有条件相适应、各工业协调发展的状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业结构经济进行动态的合理调整,从而满足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工业结构升级就是提高各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包括原有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率具有上升特征的新兴工业的比重的提高,特别是通过高生产率工业部门比重的扩大带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上升。原有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使产品成本下降、质量提高,而生产率具有上升特征的新兴工业的比重的提高使供给和消费水平升级,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保证出口结构随着生产结构的升级而随之升级。纵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历程,其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工业所有制结构多样化;二是工业区域结构合理化;三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四是工业组织结构专业化;五是工业技术结构高度化;六是产品结构品牌化。

二、南宁市工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工业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南宁在工业经济总体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其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08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国有和非国有的比重为32.04:67.96,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10.67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据主体地位。

国有工业。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的浪潮,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南宁市国有工业虽然比重下降,但是总体经济实力增强,经营状况也逐步好转。随着南宁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政府对发展工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经过数年的发展,到2008年南宁市已经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8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277.16亿元和8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8%和7.88%,实现利润总额12.48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8171人,国有企业亏损面为23.64%,下降4.03%。

非国有工业。在国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南宁市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87.80亿元、197.35亿元,同比增长35.39%和33.23%。2009年一至三季度南宁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累计达451.12亿元,同比增长16.63%,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幅高7.7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34个百分点。

南宁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国有工业比重的明显上升。多种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南宁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水平,实现了经济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的过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也促进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二)工业区域结构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来看,2008年,南宁市六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49%,同比增长32.44%;六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1.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47%,同比增长30.44%;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三大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2.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8.3%,同比增长39.29%。开发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南宁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领头羊和最主要的增长点。

企业规模来看,2008年南宁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5798家,其中工业企业1327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18家,占全市亿元工业企业的61.14%;6城区共有工业企业10205家,其中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2家,占全市亿元工业企业的68.39%;6县共有工业企业23575家,其中亿元以上工业企业61家,占全市亿元工业企业的31.61%。与工业园区、市区相比,县域内虽然工业企业总量相对较多,但是亿元企业却相对较少。

(三)工业产业结构

重工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2008年南宁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为48.34∶51.66。其中,轻工业产值512.33亿元,较上年增长19.32%,重工业产值547.53亿元,较上年增长36.60%,重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表明南宁工业发展日趋重工业化,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

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南宁市农产品加工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铝加工业、电子信息业、生物工程与制药业、化工业、建材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八个重点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4.87亿元,同比增长27.4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89%,比2005年提高5.24个百分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42%,高于全市0.9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的发展,带动了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新增长点。2008年,南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64.56%,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72亿元,同比增长12.43%。

(四)工业企业组织结构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组织结构趋于优化。2008年,南宁市全部工业企业33780家,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6家,比上年增长228家,增长速度为28.25%,远高于全部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的2.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年产值由2003年的4433.6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8678.60万元。

亿元工业企业成为南宁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2008年年底南宁共拥有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93家,较2007年增加38家,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1.53亿元,同比增长28.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4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1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09个百分点。可见,亿元工业企业在南宁工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工业技术结构

自2005年以来,南宁市以项目为中心,深入实施“百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到2008年已累计实施工业建设项目436项,累计完成投资200多亿元,“百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全市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十一五”头三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57亿元,是“十五”工业投资总额的1.9倍,年均增长达到37.7%,投资增长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且,在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始终占据绝对优势。2005~2007年全市技改投资连续三年跃居全区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工业投资完成162.66亿元,同比增长44.58%;技改投资完成142.45亿元,同比增长37.60%。2009年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1~7月,已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22.63亿元,同比增长了82.72%。

随着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南宁市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末,全市90%规模以上企业应用1个单元以上信息化技术。2008年,南宁的铝加工、化工、制药、机械等一批重点产业技术装备已具备20世纪90年代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形成一部分技术先进的综合生产能力。

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市共有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家,开发新技术107项,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76项,取得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8项。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1320项,其中R&D项目500项;申请专利163件,其中专利发明84件,规模企业科技项目、R&D项目、申请专利件数以及专利发明件数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9.66%、69.49%、49.54%和75.00%。

(六)工业产品结构

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经济,品牌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南宁市以开展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百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和“亿元工业企业建设工程”,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及引进外资,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资源、技术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名牌产品为中心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产业群。目前,南宁市拥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70个广西名牌产品以及26个广西著名商标,涵盖食品、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行业。

在培育名牌产品的同时,南宁市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得到了发展。2008年,南宁市共引进先进工业科技成果29项,培育开发新增工业创新产品109个,实现新产品年产值10.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年增长26%。2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102亿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347亿元,同比增长27.77%,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3.03%。

三、南宁市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优势不明显

2008年南宁市共有企业337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5家,大中型企业86家,小型企业33694家,小型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从规模结构观察,南宁市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在资本投入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资本投入增长相对迅速;小型企业劳动力投入占投入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南宁市工业劳动力投入的主体依旧是小型企业;而且通过对产出结构的分析可知,小型企业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产出的规模上都占据着主导位置,2008年,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是由小型企业创造的(见表1)。小型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的效益优势。大量的非规模经济企业,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表1 2006年以来南宁市大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相应年份的《南宁统计年鉴》整理归纳。2005年为基期产值大中型企业产值为184亿元,小型企业产值(亿元)306亿元。企业发展速度是基期发展速度,以2005年为基期。

(二)企业科技水平总体不强

一是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弱。南宁市工业企业设备中20世纪90年代出厂的设备约占工业设备总价值的50%多,还有近一半是90年代以前出厂的较为落后的设备。低技术装备是制约企业工艺创新的瓶颈。

二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在整体上较为落后。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是R&D经费的投入和R&D机构人员的投入,而南宁市工业企业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似乎都不令人满意(见表2)。在发达国家,一般认为,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2%,企业就难以生存,至少达到2%以上才能生存,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据统计,2007年,南宁市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为2.04亿元,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35%。较低的R&D投入,直接导致南宁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这一点从南宁市工业新产品及专利的有关指标可以清晰地看出(见表3)。以大中型企业为例,2007年南宁市大中型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274项,新产品销售收入44.73亿元。在专利产出上,2007年南宁市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46件,拥有发明专利26件;而同期昆明市大中型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387项,新产品销售收入138.99亿元,在专利产出上,其专利申请数353件,拥有发明专利192件,高于南宁市的各项指标水平,广州市大中型企业在上述指标方面的表现更是明显高于南宁市。

表2 2007年南宁与广州、昆明大中型企业R&D投入状况

img48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8》、《昆明统计年鉴2008》、《广州统计年鉴2008》整理得出。

表3 2007年南宁与昆明大中型企业科技项目与成果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南宁统计年鉴2008》、《昆明统计年鉴2008》、《广州统计年鉴2008》整理得出。

(三)工业布局不够合理

在城市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南宁工业目前处于主城区极化阶段,空间仍然主要集聚在主城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在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内,工业区的大空间格局尚未形成,城区传统工业转型的区位指向也不明确。此外,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过于倚重中心城市,郊县和城市周边乡(镇)工业发展不足,城市工业相对发展、乡(镇)工业落后的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而且,由于城市建成区规模的快速扩张,使江南、北湖、高新区、经开区等工业区逐步被城市建成新区包围,使得中心城区面临着环境污染与第三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等新矛盾,工业布局与工业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四)工业产品开发能力弱,品牌产品少

南宁现有工业企业大多尚未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对科研开发投入较少,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导致技术储备不足,企业自身素质难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受到制约。此外,以本地资源为原材料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特征也使得工业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糖、机制纸及纸板、烧碱、木材、有色金属产品、水泥、卷烟都是资源密集型产品;传统产业产品占大多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品不占优势。新产品在产品总量中地位不突出。

南宁工业产品还缺少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名牌产品。2007年,162类856个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787家,广西只有13个和12家,其中制糖企业占了10个和9家,南宁只有2个和1家,而同期广州的中国名牌产品和生产企业则达到了37个和28家,昆明的则达到了20个和15家。全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数量少,影响有限,是南宁市产业、企业难有大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主导产业支柱性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南宁市的机械与装备制造、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仍处在成长阶段,离支柱产业还有相当距离。主要因素有:一是各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与国际标准(达到5%以上)尚有一段距离。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作为南宁市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机械与装备制造业中初级产品多,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配套体系较差。三是产业、行业之间缺乏协调发展。南宁市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占绝对优势,各开发区、城区、县之间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现象普遍,相互间竞争强度大,行业之间隔离性、孤立性强,缺乏应有的配套性、协调性、共生互补性,各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大量存在,造成优势资源难以科学高效利用,也不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

(六)产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

南宁工业的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基础原材料和装备行业,使得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命脉的重工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发展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重工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体内循环严重不足。化工工业虽然实力较强,但是其优势只集中在中上游产业,而下游综合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很少,所能提供给纺织服装、日用化工的原料和深加工产品较少。与此同时,家用电器、轻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轻纺工业,已经彻底退出了曾经的主导工业的地位,产业规模不断萎缩,决定了其没有能力对重工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在这种情况下,产业之间很难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消费品工业薄弱,制约着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而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向消费品工业直接提供的产品比重低,难以有效支持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此外,南宁市对工业化发展认识不到位,致使实践部门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希望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拼资源来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从内涵潜力的挖掘上拓展思路,没有从促进传统产业及时调整升级创新上求大发展,也导致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外部推动力和内部动力不足。

四、南宁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以品牌引领产业集群,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凝聚产业集群,推动产品深加工、上下游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工业发展的新突破。保持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地区GDP的增长速度,未来6年,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21.8%以上,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400亿元,工业化率达3.2;工业所占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到37%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总体明显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递增。工业单位能耗年均递减5%以上,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吨标准煤。结合“中国绿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初步形成南宁“绿色制造”品牌。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主导及支柱产业规模明显增大。到2015年,形成3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5个产值超150亿元的支柱产业。

——企业结构优化目标: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效明显,企业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国有与民营的比重调整为25:75。培育扶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个数每年递增15%以上,2015年达510家;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区域结构优化目标: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大幅度提升,产业空间布局更合理。到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技术结构优化目标: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不断递增,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工业技改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到2015年,全市技改投资达890亿元以上;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

——产品结构优化目标: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2009~2015年,年均新增国家级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免检产品)3个以上,年均新增广西名牌产品20个以上。

(二)主要任务

1.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

围绕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重点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

(1)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坚持以创新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力度,着重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抓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提升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水平。

(2)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加快改造提升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引导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加快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向高端延伸。

(3)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于一体,建设一系列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汇聚各种创新要素,促进科研活动与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

2.着力推进产业规模化

立足产业、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加快实施百亿元产业集群、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实施百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的目标,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调整和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到“十二五”期末,将农产品加工、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业3大产业培育成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化工、建材、造纸5个产业培育成年产值超150亿元的支柱产业。

(2)实施亿元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进一步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鼓励化工、造纸、制糖、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重点支持南南铝业、南化股份、南宁广发重工、玉柴专汽、富宁精密电子、南宁化学制药、南糖股份、皇氏乳业、广西丝绸集团、华润水泥、浮法玻璃、永凯糖业、凤凰纸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服务。

3.着力推进产品品牌化

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断创建品牌、提升品牌,增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1)积极创建品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运作方式,制定实施品牌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南宁名牌向广西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跃升。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引导骨干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服务业企业注册商标,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集体商标。

(2)加强品牌创建服务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商标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商标管理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商标管理规范化工程。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品牌战略专题培训,帮助企业制订品牌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注册商标的企业,各级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和重点扶持。加强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着力推进产业“绿色”化

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努力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以制糖、造纸、化工、建材等产业为重点推进南宁循环经济发展,近期重点建设西乡塘区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2)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鼓励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五、南宁市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工业地域结构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合理流动

一是紧紧抓住南宁市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关键阶段,强化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政策扶持的延续性,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二是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工业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尽快完成《南宁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2009-2030年)》的修编,实现区域经济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发展工业园区经济,促进工业产业地域集聚

要有计划的引导分散的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考虑工业产业布置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实现产业链之间合理对接,推动工业产业向规模集中,向集群发展。

(二)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1.加大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近期内南宁市应将有基础、有资源、有人才技术保障的产业先行一步发展起来,集中力量将3~5个产业搞上去,培育成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同时,要加快化工与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电力等传统和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2.优势互补,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一是建设集铝资源开发、铝冶炼、铝加工及相关配套产业于一体的铝加工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发展烟草、果蔬深加工、饮料、乳品、粮油食品加工等产业。三是加快建设广西劲达兴浆纸、南宁永凯集团糖纸等在建企业,实现浆纸业的跨越式发展。

3.明确招商重点,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以铝加工、电子、机械汽配、消费品工业等行业为招商重点行业,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区为重点区域,积极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对接北部湾临海大工业的辐射,发展加工制造业的深加工和总部经济。

(三)加强分类培育,优化工业组织结构

1.加大企业集团培育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以资产为纽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采取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相互持股等多种形式,着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2.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搞活民营工业企业

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同时对于达不到国家规定生产条件和环保要求的小企业,坚决关停并转。

3.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工业企业产权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

(四)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工业技术结构

1.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当前要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和改造,把高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中,推动传统工业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同时,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改造传统产业。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南宁软件园和高新区软件人才小高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二是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铝合金材料、锑、钒深加工等特殊新材料产业。

3.强化信息及信息技术向产业渗透

一是要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可在传统优势产业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二是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设备,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4.完善工业企业创新体系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三是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五)实施品牌战略,优化工业产品结构

1.树立品牌意识

一是强化和提高政府部门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企业厂长、经理及广大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主体单位的品牌意识。

2.做大做强品牌企业

一是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进行全面协调,组织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品牌企业的做大做强。二是在铝加工、造纸等行业领域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行业带动作用的骨干或龙头企业,作为南宁市近期及中长期重点品牌企业培育对象,进行重点培育、扶持。三是加大政府在资金上的扶持力度,设立扶持优质品牌生产企业发展资金。

3.创新品牌推介方式

一是制定南宁市品牌宣传的发展方案,强化品牌宣传力度。二是采取政府向品牌企业无偿提供市政公共资源,统一展示标准的方式,设置景观式品牌展示街区。三是组织企业去国内外的品牌展会参展,学习先进经验。

4.建立品牌自主培育与引入的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培育品牌的能力。二是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发力度,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三是实施“内联外引”,加快品牌开发。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严格淘汰落后产能

要对制糖、造纸、建材、化工等行业中的“四高”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下决心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产业和生产方式,要果断进行“壮士断臂”。

2.加大节能减排

一是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努力搞好现有设备的配套、嫁接和改造,并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及设备。二要积极倡导运用已经转化或推广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三要加强清洁、循环、低耗高效的技术研究。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制定南宁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方案,抓好区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作。二是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向企业提供优质的投资环境,形成南宁市循环经济的典型。三是加快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力度,推进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1.建立健全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

一是保持工业发展法规的连续性,并完善执行机制。二是引导提升存量,调整结构的政策。主要涉及技术引进、品牌创建、设备投入、人才队伍建设、自主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指导机制与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增量利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主要是准入机制,不利于南宁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不引入。

2.加快建设工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撑平台

一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利用各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产品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信贷投入。二是加大资产业务创新的开发力度,鼓励商业性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三是完善银企会商制度,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典当业等地方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五是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3.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扶持力度

强化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指标体系,在资金使用上向重点优势行业倾斜,向建设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倾斜,向注重技术含量和设备先进程度的项目倾斜。

4.加强工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企业家。二是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加强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四是鼓励企业引进和聘请外来高科技人才。五是积极培养一批高级产业技术工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岗位培训。

(课题组成员:覃洁贞黄浩邦王水莲曹丽刘曙华王兆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