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南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_中国南宁经济发展报告南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黄 延 贺大州 覃东方 黄超南 磨相全“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坚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来看,工业化的滞后依然是制约整个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瓶颈,进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南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黄 延 贺大州 覃东方 黄超南 磨相全

“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坚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南宁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9年,南宁市生产总值达到1492.38亿元,比2006年增长71.51%,年均增长19.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24亿元,年均增长16.27%,第二产业增加值527.46亿元,年均增长21.06%,第三产业增加值753.68亿元,年均增长19.7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16∶35.34∶50.50,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近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为51.38%,比2005年下降6.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16.12%,比2005年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2.5%,比2005年高4.1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十一五”前四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比较高,第二产、三产稍低,但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二、南宁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南宁市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偏低,传统产业贡献偏高;新兴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还远未发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一是缺乏大型农业龙头,现有的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质量档次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产业化基地规模小,农业种植品种多、杂、散,低效益、低水平的种植面积大。四是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五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不强,本地企业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多的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六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水平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三)工业化水平滞后

从有关评价结果来看,“十一五”后期,南宁市的工业化水平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提前实现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总体来看,工业化的滞后依然是制约整个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瓶颈,进而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创新载体功能发挥不足,现代制造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区)明显偏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功能发挥较弱,园区管理、科技服务、商务配套等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有待加强工作力度和创新机制模式。

(五)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虽然南宁市“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均能完成目标,但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可能增设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束性指标,南宁市未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全市工业主要以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为主,工业发展方式粗放,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节能减排的空间不断缩小;财政投入和企业实力有限,一些重点节能减排项目难以实施;制糖、淀粉、造纸、酒精等重点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比重较大,减排进度缓慢;县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任务很重,时间要求紧。环境监管监测工作还有待加强。

三、南宁市产业结构整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加工农业、出口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走循环、高效、特色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

1.加快建设特色都市型农业基地

按照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城市的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形成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基地。

——建设特色种植基地。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推进作物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农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水稻甘蔗、水果、蔬菜、桑蚕、食用菌、木薯、香蕉、商品林、茉莉花等产业化种植。加大优质稻推广力度,推进宾阳、横县、上林等成为广西区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重点建设香蕉基地、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和非粮生物种植基地。保持粮食、糖料蔗、木薯、香蕉等产业在广西区的领先地位。

——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围绕生猪、家禽、奶牛、黑山羊、罗非鱼等特色品种,加快建设一批牲畜、家禽及禽蛋、奶牛、水产品养殖基地。重点抓好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制定完善江河网箱养殖规划,稳步发展大水面养殖;扩大桑蚕养殖,努力打造广西桑蚕大市。

——建设特色农业园区。重点建设长塘示范园等一批无污染、生态化的农业园区,积极采用高技术改良种养方式,在农业园区加快推广发展无土种植、跨季节种植、无化肥种植等,大力提高绿色生态农业产品的产量。将特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农业旅游、教育科普等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依托南宁市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在推进农业生态化、设施化、产业化的同时,加快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支持在优势产业主产区建立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蔗糖、花茶、桑蚕、食用菌、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省级以上知名企业。

3.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符合南宁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求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政策咨询、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建设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网络、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水平,减少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科技普及率和应用率,加大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等体系。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和覆盖区域。

(二)加快工业发展

1.加快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发展

调整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县(区)工业集中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区)工业集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县(区)工业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县(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优势工业行业。

2.大力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现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基础实、成长性好的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取上市。重点抓好明星企业的培育,促其做大做强。到2015年,争取培育或引进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30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3-5家。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对外开放

坚持政府推动,政府与企业联动,项目与政策互动,外资与内资并举,规模与质量并举,引资和引智并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民歌艺术节等载体,积极参与国内有影响的招商引资活动,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集群的重大项目招商,以引进大项目支撑南宁市工业发展。积极参与中越两国共同商定的南宁市—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鼓励企业开拓东盟和其他国际市场,发挥工业产品、技术、成套设备等的比较优势,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

4.抓好技术改造工作,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活动,形成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建立企业信息化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重点支持较为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项目。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办法》,对现代服务企业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奖励、物质补助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土地划拨方面对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目录的项目优先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对现代服务业项目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土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可以参照工业用地的要求;在财政补贴方面根据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个人所得对南宁市地方财政有贡献,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在税收优惠方面制定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

加强现代服务行业调研,做好规划编制。可由南宁市外贸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家政行业、电子商务及外贸加工企业行业发展调研,出台相关等政策文件,并积极促进市政府批准实施。争取《南宁市加油(加气)站行业发展规划(2009-2020)》获得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并实施。

建立考评体系,实行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评估。推动制定《南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明确详细的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对象为各县(区)人民政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宏观指标、物流运输业、旅游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加强考核检查与评比,考核采取年中专项考核检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市级党政机关目标管理办公室和各地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考核的分步到位。年终考核结果由考核小组综合评议后,折算为目标管理考核分,计入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总分。

狠抓物流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组织落实“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南宁市物流企业及物流项目数据库,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园区、物流项目;进一步加强南宁市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工作,确保其高效运行;南宁市保税物流中心以综合保税区为发展目标,与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的保税物流功能一道,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实现“政策叠加、功能组合”,“区港联动”,“口岸分拨、多点申报、一次放行”的大通关、大物流模式。

深化结构调整,实现外贸进出口新突破。加强主体培育,壮大外贸企业队伍,规范外贸经营资格备案登记工作,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培训,外贸经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广西(越南)商品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努力拓宽出口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竞争力继续提高,加大铝材化工、农副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日韩欧美的出口,大力促进机电产品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对东盟尤其是越南市场的出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发展提速,充分利用商务部批准南宁市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契机,加大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力度。

(四)有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依据产业定位确定招商引资对象,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种子企业”,鼓励跨区域“群体投资”产业转移方式,变承接企业为承接产业。目前南宁市的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第一、二阶段,第三阶段才刚刚起步,只有坚持走引进外来企业或产业与南宁市本地特色的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发展南宁市经济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硬道理。另外,东部地区有些产业由于各方面原因需要整体迁移,作为产业承接方,要积极承接具有群体转移特征的项目,不要因为有些配套企业资金额度小而拒之门外,群体跨区域投资对承接方来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产业聚集。

以服务业发展支撑产业转移,形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格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关系来推进制造业的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技术支撑、市场体系支撑、金融服务支撑和人力资本支撑。首先是要完善路网布局,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降低转移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流通组织,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第三要主动承接沿海专业市场的转移,实现在市场体系上的对接,为转移产业提供市场支撑。

实行本地企业家创业优先政策,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促进。目前的政府政策侧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试图依靠外生力量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这种政策能否成功取决于本地企业的配套情况。因此,培育本地的企业家,降低本地企业创业的门槛,就显得十分必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南宁市应以此为契机,尽快出台促进自主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本地企业家,尤其是对围绕重点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基于政策优惠。

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南宁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南宁市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南宁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对其在中国境内外所投资的企业、机构行使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法人机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抓紧颁布《南宁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加快建立资源产品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市和试点城市,加快市、县(区)、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保护耕地。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抓紧出台《南宁市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意见》、《南宁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宁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南宁市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推广绿色建筑方面。抓紧出台《南宁市关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的意见》、《南宁市关于加强绿色建筑关键性技术研究的意见》、《南宁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南宁市推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方面。抓紧出台《南宁市关于鼓励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意见》、《南宁市城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办法》。

完善认证机制,促进工业产品的环境标志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政府授权给环保认证机构,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能;根据环境标准的变化,有关机构对所发放的标志每3~5年进行重新认定,适当控制有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中的比例,形成一定的进入门槛,健全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在积累现有食品型环境标志产品经验基础上,大力推广多种类型环境标志的工业产品,主要有节水节能型、可再生利用型、清洁工艺型、低污染型、可生物降解型、低能耗型。

(作者单位:南宁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