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茶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 茶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6.1 我国作为世界产茶大国的特殊地位世界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红碎茶,以及日本蒸青绿茶在中国都有规模化生产,而工夫红茶、名优绿茶、炒青绿茶、黑青黄白四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只有中国生产。

6 茶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6.1 我国作为世界产茶大国的特殊地位

世界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红碎茶,以及日本蒸青绿茶在中国都有规模化生产,而工夫红茶、名优绿茶、炒青绿茶、黑青黄白四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只有中国生产。因此,中国茶业的多元化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世界茶业的发展。

在近一个世纪的茶叶科技发展进程中,红碎茶和蒸青绿茶无论是加工设备和产品形式上,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我国茶叶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我国现代茶叶科技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那应主要归因于我们民族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盲目地引进和发展国外茶叶加工技术和产品形式不仅不能提高我国茶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反而不利于我国传统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2 中华茶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意义重大

茶叶作为食品范畴的消费品受消费习惯影响很大。在长达数千年的茶叶生产、消费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当前,欧美发达国家习惯饮用红碎茶,饮用方式类似咖啡;日本国内几乎只有蒸青绿茶产品,且有逐步被茶饮料取代的趋势。而在我国,红、绿、黑、青、黄、白六大茶类,还有再加工茶和深加工茶产品均有广泛而稳定的消费人群。和饮食文化相类似,中国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多样性已经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多样性的中国茶也会风靡全球。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才,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茶产业,挖掘和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更是茶的祖国。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茶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料,大力倡导“茶为国饮”,设立“中华爱茶日”,在全民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健康饮茶”教育。

茶文化的繁荣和传播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毋庸置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和谐社会建设、茶产业发展、茶文化的繁荣和普及统一起来,茶文化或茶艺专业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潜力巨大。

6.3 茶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

1.办学规模、结构

根据目前我国茶产业的社会需求,茶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应稳定在现有规模,并要稳步提高培养质量;严格控制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高级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重在改善科研条件,提高培养质量;适度发展专科层次的从事茶艺、茶文化和茶叶生产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模,重在实践技能培养。

2.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布局

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日制茶学专业高等教育之外,应当保持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远程教育等。坚持以多种形式发展茶学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这既是实现茶学学科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茶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由于我国茶产业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且不平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当是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科学地确定办学层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办出学校的特色。

在发展中定位各自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基础,全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主导型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分为:专业应用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相应有不同的专业规范,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则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涉茶高校和研究所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应逐步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师资储备、教学方法、资源保障水平和预期结果等方面,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并不否定或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更不是降低质量标准。各高校和研究所应当按照《高等学校茶学专业规范》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基础和专业教学内容;增加适应当前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食品营养、仪器分析、医药卫生、传统文化和艺术、市场营销、哲学等领域的选修课程;同时,立足于长期形成的各地区地理资源优势和产业格局,各高校和研究所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科技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发挥科技支撑产业的功能,形成领域科研特色。

3.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着力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各校茶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教师平均年龄降低,学科交叉渗透日益加强。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基本素质均有明显提高。但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缺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专业教师要从单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从事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

4.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

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和专业设计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今后培养以能力型、应用型人才为主,专家型人才为辅的茶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发展的重点。

5.加强产学研结合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科研是提高教师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产业水平的动力;只有产学研有机结合,贯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针,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三者形成良性循环。在高等院校中,还可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茶产业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提高我国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6.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在茶学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姻,也是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它既给予人们物质的享受,同时又给予人们精神的愉怡和熏陶。“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挖掘和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校园茶文化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修身养性,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宛晓春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陈刚.日本富有特色的茶叶学术文化研究及思考.广东茶叶,2001(3): 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