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某一部门产值大,利润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力就向这一部门流动。这是一个理论数据,它要以农村商品经济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前提,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为依据。它表示农业劳动力的最高需要量,超过这一数量就意味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剩余,需要向其他部门转移。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准确计量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量是极其困难的。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的估算众说纷纭,相差悬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方法。这里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出几种计算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的方法。

一、传统计算方法

(一)经验推算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历史经验,确定在正常年景下一个农业劳动者平均可以负担的耕地面积,然后同总耕地面积相比,推算出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用公式表示: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其缺点是误差较大。一是只计算了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无法计算。二是这种方法在生产力水平相同、地域不大的地区有一定作用,而全国生产力水平相差悬殊,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计算。

(二)工日计算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典型调查,计算出各项农作物所需的用工量,然后按各项作物的计划播种面积计算出该项作物每亩所需的工日总数,依次把各项作物的工日总数相加,除以300个工日(一个劳动者按一年出勤300个工日计算),得出农业劳动力需要总量。用公式表示:

img2

这种方法比经验推算法误差要小一些,适宜在小范围内计算。但计算比较复杂,要把各种作物的用工量计算清楚,工作量较大。

经验推算法和工日计算法的共同局限是,适宜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因为它只考虑产品的生产,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其产品价值,不考虑商品经济的规律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和在不同产业的重新组合。

(三)人力单位计算法

上述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只是对农业劳动力数量方面进行计算,而没有涉及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方面。实际上劳动力由体力、智力两部分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量的多寡一方面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劳动力素质高低。在劳动力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就多,反之则少。因为一个素质高的劳动力相当于几个素质低的劳动力。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数量很大,但素质较低。按标准素质劳动力折合,数量就没有那么多。农业机械使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活劳动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因此,农业机械数量的多寡是影响农业劳动力是否剩余的重要因素。

可见,农业劳动力资源量不仅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取决于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农业机械数量的多少。因此,单纯用农业劳动力数量来计算农业劳动力剩余量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将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机械装备程度折合成统一的人力单位,再计算其剩余量才符合实际,并具有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间较强的可比性。

1.人力单位计算公式

公式(1)中的img4实质是考虑农业机械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单位耕地面积人力单位数;img5是农业劳动力没有机械装备,也不考虑农业劳动力智力水平的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自然劳动力数量。因此,公式(1)的实质是由农业机械增加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后,增大了农业劳动力资源量,当它超过耕地容纳量时便产生了剩余劳动力。

2.用人力单位计算法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一步,先求出α(标准受教育年限折合劳动力系数)。求α公式为:

表1-1     1987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表

根据上表资料,我们求出:

第二步,求出农业机械折合劳动力单位数。

根据国际折算标准,农业动力机械每增加一个马力就能替代出4个农业劳动力。我们农业机械以拖拉机为主,根据调查90%以上轮式拖拉机在公路上跑运输,真正用于农业的占少数。况且农业机械超期服役很多,不少农业机械已到报废年龄仍在继续使用。我国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率很低,据我们在江苏省吴县调查,每一马力农业机械只能替代0.75个农业劳动力,即β=0.75。

第三步,计算农业劳动力剩余量。

已知α=0.61;β=0.75;L=39000万人;M=33777万马力,[3]将上述数字代入公式(2):

G=αL+βM-L

=0.61×39000+0.75×33777-39000

=10123万人

用人力单位计算法计算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01亿人。

人力单位计算法是从农业劳动力素质差异,农业机械多寡的角度,统一折算成人力单位,然后再计算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的。这一计算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农业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计算简便,可比性很强。缺点是区分和计算劳动力素质差异与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数量比较困难,在取得这些计算数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在缺少基础数据及基础工作的情况下,使用这一计算方法就更为困难。

二、平均产值计算法

这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商品价值规律。我们知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主要取决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某一部门产值大,利润高,劳动生产率高,劳动力就向这一部门流动。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包括劳动力)和竞争,各部门创造的产值将围绕社会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认为一个劳动力至少要达到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因此,可以用社会劳动力的平均国民收入,计算出农业劳动力的最高需要量,其公式如下:

img10

例如,1985年我国农业净产值2828亿元,我国的国民收入是6822亿元,社会劳动力49873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1187万人。按照上述公式运算如下:

img11

1985年实际农业劳动力31187万人,二者相比剩余10515万人。

以同样的方法,根据有关数据预测2000年农业劳动力的最高需要量为1.4亿。届时,按当时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1.5亿。

这是一个理论数据,它要以农村商品经济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前提,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为依据。它表示农业劳动力的最高需要量,超过这一数量就意味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剩余,需要向其他部门转移。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点为指导,抛弃了自然经济的观点,结构明确,给予最高限额,表示了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弹性,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但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扭曲,所得结论仍然有一定误差。

三、农忙季节用工比重测算法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亩用工计算法是将全年用工给以平均化,掩盖了季节性剩余。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是农业生产中较为突出的矛盾。为了有计划地、充分地利用季节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全年剩余量,还要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剩余量,以便对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加以充分利用。

(一)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量的计算

此种计算方法是亩用工计算法的进一步深化。其计算要点是将种植业全年用工量乘以农忙季节用工比重,求出农忙季节对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用同样方法求出农闲季节对劳动力需求量,然后前者减去后者,即为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量。其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出农忙季节对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

img12

在计算以前,找一个典型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按每月田间作业项目及每项活茬用工量,算出各月用工量,然后将各月用工加总,求出全年种植业用工量。再把农忙季节几个月加总作为农忙季节用工量,然后求出农忙季节用工量占全年总用工量的百分数d1。因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农忙季节月数也不相同,要根据当地农忙季节实际月数加总,以求出农忙季节用工量。

d1求出后基本上可以使用若干年,不必再进行细致调查。以后再计算当地农忙季节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可直接用公式(1)进行计算。

第二步,求出农闲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其公式是:

img13

第三步,求出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

我们设G1为农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数量,则:

img14

(二)农业劳动力常年剩余量计算

农业劳动力常年剩余量可由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减去农忙季节对劳动力需求量与农闲季节对劳动力需求量之和。其公式为:

img15

农忙(闲)季节用工比重计算法是从农业强烈的季节性出发,把农忙与农闲季节性用工比重先区分出来,然后算出农忙(闲)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后算出农业季节剩余量和常年剩余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接近实际,实用性较强,能根据计算结果,在农忙期间动员一切劳动力和农业机械,以达到农忙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误农时,争秋夺麦,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在农闲季节及时地转移出多余的劳动力,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必须先进行各月份用工量调查,确定农忙(闲)用工量比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20页。

[3]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8),中国统计出版社,第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