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因素影响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不同因素影响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不同因素影响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课题组设计了产业转移转出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实际回收821份,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达到96.5%,符合问卷分析要求。

三、不同因素影响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课题组设计了产业转移转出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辅之深入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即课题组设计了产业转移转出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问卷调查。然后将所有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其间将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涵盖但不仅限于平均数、比重、比较分析、定性分析等,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分析结论。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实际回收821份,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达到96.5%,符合问卷分析要求。其中转出地有效问卷416份,包括杭州120份、温州80份、苏州76份、深圳36份、南通20份、北京20份,其他省市若干。承接地有效问卷376份,包括吉林88份、江西110份、安徽98份、河南20份,其他省市若干,转出地与承接地有效问卷比例为1.11∶1。深入访谈即课题组人员进入抽样企业内部,与企业高层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对未来发展企业转移战略的思考和谋划等。

1.企业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所调研企业成立时间集中在1992~2009年(见图10-5),转出地被调研企业有一半成立在2002~2006年,体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企业涉及15大行业,其他行业主要包含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行业(见图10-6)。转出地行业分布较均衡;承接地则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化工机械设备和新兴行业,产业分布受到当地主导产业政策的影响显著。

图10-5 企业成立年限

img107

图10-6 调研企业行业分布

企业规模看,转出地企业资产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最多,占比39.2%,而承接地企业资产在1亿~10亿元的企业最多,占比34%(见图10-7)。从企业所有制看,民营企业多,承接地占64.2%,转出地达到了74%(见图10-8);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承接地占比略高于转出地。从用工成本看,转出地员工工资主要集中在2500~3000元(见图10-9);承接地的企业员工工资主要集中在2000~2500元,转出地员工工资超过2500元的企业数接近承接地的1倍,总体用工成本略高于承接地。

img108

图10-7 企业规模分布

图10-8 企业所有制分布

img110

图10-9 企业员工收入分布

2.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

数据显示,调研企业中转出地多数企业(占比57.0%)属于加工贸易企业(见图10-10),主要从事自主开发自有品牌的OBM业务(占比40.5%)、原厂委托设计加工的ODM业务(占比35.4%)和委托加工的OEM业务(占比35.4%);承接地的企业将近一半(占比49.5%)从事加工贸易。与产出地相比,承接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要成熟得多,绝大多数都是拥有自有品牌自主开发的OBM业务(占比84%,见图10-11)。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加工贸易类企业中转出地企业受到企业层面因素和要素禀赋因素的影响比承接地企业更大,企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受到制约因素的影响更显著。

img111

图10-10 转出地加工贸易情况

img112

图10-11 承接地加工贸易情况

从企业生产类型看,转出地和承接地都以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企业为主(见图10-12),其中转出地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比例高于承接地;承接地超过一半的企业为技术密集型。承接地近70%的企业拥有生产链的多个环节(见图10-13),而在转出地这一比例仅有44.2%,转出地的企业多数处在其生产链的某一环节,这些企业必须依附于某个产业集群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企业的关联度更大(见图10-14和图10-15)。

img113

图10-12 企业生产类型

img114

图10-13 企业生产链情况

img115

图10-14 转出地业务关联情况

图10-15 承接地业务关联情况

从销售区域看,调研企业中产品外销的比例很小,超过一半的企业产品外销比例都低于15%(见图10-16)。较低的区位和交易成本及当地政策等原因使省内成为企业最主要的销售地区(见图10-17)。沿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较快而带来的强大购买力使其成为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地区;同时因为产业集群、产品配套等因素,产业之间存在着垂直关联关系,上游产业的产品是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使省内和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成为中间产品最主要的流向目的地。

图10-16 企业外销比例

img118

图10-17 产品销售地区

(二)产业转移

经过统计,转出地被调研企业中有47.1%的企业已经进行过企业的对外扩张或产业转移(见图10-18);在未来1~2年内有对外扩张或转移企业占30.8%,在2~5年内有转移意向的企业占28.8%,在长期5~10年内有对外扩张或转移的企业占22.6%。

img119

图10-18 转出地企业的转移意向

img120

图10-19 转出地企业转移区位选择意向

省内是企业进行扩张或转移的最主的要目的地(见图10-19和图10-20)。转出地企业东部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比较高。这反映出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出具有一定的地理邻近性。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出对象主要集中在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而长三角地区转出对象则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及山东省。承接地企业更多地考虑在企业所在地较邻近的地区进行扩张,选择向东部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扩张的企业比例较小。承接地企业转移前所在地统计发现(见图10-21)与前文分析基本相符,主要是来自省内的其他地区,来自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也较多,分别占比22.9%和20.7%。

图10-20 承接地企业转移区位选择意向

图10-21 承接地企业转移前所在地

被调研企业在选择对外扩张或者转移的方式时主要采取对外设立生产加工企业的方式(见图10-22),其次为对外投资和设立营销网络。

转出地和承接地企业在考虑跨区域转移时顾虑不尽相同(见图10-23)。两地企业共同担心的是:人力资源供应的问题,承接地缺乏熟练工人;不重视区域竞争力的培育和产业升级。不同的是,转出地企业转移时缺乏宏观规划,转移具有盲目性;简单转移

图10-22 企业对外转移的主要方式

图10-23 企业跨区域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能,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同时对地方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基础设施配套也存在很大的担忧。与转出地不同,承接地企业对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异地管理成本非常重视。

关于发生企业扩张或转移的前后对于迁出地(见图10-24)和迁入地(见图10-25)的影响,多数企业家认为本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会对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产生影响;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企业自身的转移行为会对当地的产业集群产生影响的比例会随着转移的发生而增高(转出地提高9.1%,承接地提高29.8%),这印证了企业在进行扩张或转移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承接地企业进行扩展或转移时更关注其区域产业配套能力;而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转出地企业在转移过程中认为会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影响的企业数量基本持平,承接地企业则认为发生转移会缓解迁出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基本不会破坏迁入地的资源和环境。

img125

图10-24 企业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图10-25 企业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在企业进行扩张或转移后(见图10-26),转出地企业比较关注品牌的推广(占35.6%)、开拓当地的市场(占35.1%)以及产能的扩张(占24.0%);承接地的企业更加关注产能扩张(占44.7%)、品牌推广(占28.7%)和产业链整合(占28.2%)。

img127

图10-26 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后的下一步发展规划

与前文调查相对应的,企业希望政府采取的促转移措施中(见图10-27),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园区的整体规划占首位,其次是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

图10-27 企业希望政府采取的促转移措施

由图10-28可以发现,转出地和承接地绝大多数企业对政府促转移政策总体评价较高。其中,转出地有74.1%的企业认为政府政策效果在较好以上;承接地达到了86.4%。对各类政策的评价中,转出地对税收政策评价较高,有70.7%的企业认为效果不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环境政策表示满意的企业只有不足一半(占46.1%),其他政策的满意度为57%~63%。承接地企业超过半数对政府各项促转移政策的效果表示满意,除了劳动力用工政策有57.9%的企业表示满意以外,其他各项政策满意度均在63%以上。可以得出承接地相对于转出地政府促转移政策效果更好,更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然而,两地企业对劳动用工政策和项目审批政策的评价均相对较低,这反映政府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图10-28(1) 转出地政府促转移政策效果

图10-28(2) 承接地政府促转移政策效果

(三)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在企业转移动因相关问题统计中,为了降低样本代表性误差,特别是显著的非抽样误差(被调查者不响应而带来的误差),问卷处理时使用了同类比照补缺法,参照同城同行业样本对样本空缺进行了补缺。在问卷分析的过程中,问卷第一个因素“扩大市场份额”占比明显偏高(问卷原始数据中选择“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占总样本数88.9%,高于排在第二位的“招工容易”63.6%,25.3个百分点),经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问卷设计顺序带来的结构性误差,无法避免。我们使用德尔菲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企业转移扩张的动因差异,通过使用相对权重来分析可缩小该误差对分析结论带来的影响。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打分法)是就一定的问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意见或看法,然后将专家的答复意见加以科学的综合、整理、归纳,得到一种比较一致的、可靠性较高的意见。本调查中,对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安徽、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超过17个行业的84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回收了792份有效问卷,收集整理了它们对行业转移的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意见和看法。

(1)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任何的判断与评价需要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对调研问卷中每个企业对影响因素认为的重要程度(5个程度: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分别进行赋值(5、4、3、2、1),将问卷量化以后对数值的判断来评价该因素重要程度的大小,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就是判断矩阵。

(2)根据所收集数据建立判断矩阵。

设有m个对象,n个指标,xij为所有调研数据第i个企业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

(3)标准化矩阵。

(4)计算指标j的均值。第j项指标的均值为:

img133

(5)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利用和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指标均值数组

img134

进行归一化,可以得到第j项指标的权重:

(6)评价过程及结果。本报告中需要评价的指标为要素禀赋变化因素、企业成长因素、区位及交易成本因素和制度与政策因素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其中转出地调查16个二级指标,承接地调查17个二级指标),由此构建两层次的产业转移动因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在调查不同指标时的相对权重,如表10-7所示。

表10-7 产业转移动因全部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单位:%

img136

由表10-7可以看出,全部参与调研的企业在向外扩展或转移中,要素禀赋变化因素、制度与政策因素的指标权重普遍较高。

对5个重要程度进行赋值,设非常重要为100%,重要为75%,一般为50%,不重要为25%,非常不重要为0%,依次类推。按照式(10-1)~式(10-3)求得各个因素重要程度的均值并计算其重要程度百分比,众多因素中(见表10-8)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扩大市场份额(占72.4%),紧随其后的是要素禀赋变化和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引进技术(占62.2%)、招商引资等政策优惠(占52.8%)、吸引人才(占51.8%)、降低劳动力适用成本(占49.7%)和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占49.5%)。

表10-8 产业转移动因全部指标重要程度  单位:%

img137

1.转出地企业向外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对转出地的16个指标进行统计显示,转出地企业向外扩张或产业转移最主要考虑的6个因素,按照重要程度大小排序分别是扩大市场份额(占80.5%)、引进技术(占62.2%)、降低劳动力成本(占52.7%)、吸引人才(占51.8%)、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占47.9%)、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占47.2%)。此外,降低税费负担、融资方面原因、提高企业知名度、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便于向海外扩张、靠近原材料资源产地和便于生产协作也是企业跨区域转移时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重要程度为40.3%~45.5%。

表10-9 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向外扩张的主要动因分析  单位:%

这些因素和前文的动因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对应关系见表10-9。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跨区域转移最主要的动因和目标,也是企业成长的需要。紧随其后的是引进技术,也是企业成长和对外扩张的需要。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和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分别是影响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第三大动因和第六大动因。吸引人才紧随其后,是影响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第四大动因。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为企业考虑排在第五位的因素,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配套政策相比东部地区发展力度大得多,这也是吸引企业前往的重要原因,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融资和降低税费负担分别是影响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第七位动因和第八位动因,这些表明企业财务成本等要素禀赋变化也是促使产业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因素。归纳来看,这些因素都受到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影响。一些企业转移到承接地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甚至“三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促使了企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地区还帮助企业修建标准厂房、招工、培训等。这些政策因素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跨区域转移,一些地方甚至认为这是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最重要的因素。中部地区一个地级市为了吸引富士康落户,除了为其修建标准厂房外,还提出15年税收减半的优惠条件,优惠力度达到40亿元。此外,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企业知名度、便于生产协作等因素也是促使企业从东部地区向条件比较成熟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搬迁的重要因素。

2.承接地企业向本地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1)离开原来生产地的原因。为了更全面了解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在承接地企业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贵企业离开原来生产地原因”选项,以便于从原生产地和新承接地两方面对比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呈现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

从承接地企业的角度看(见表10-10),其离开原生产地最主要的动因为:土地资源紧张,紧随其后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招工难、厂房租金上涨。与转出地企业扩张与转移的想法不同,承接地的企业由于转移较早,虽然自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但直到2006年商务部实施了“万商西进”工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7年12月颁布了《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地方政府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才逐步得到完善,掀起了沿海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和开发区西进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转移或扩张的企业更多地考虑了原生产地的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招工难等当时困扰企业的因素,直到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影响企业转移或扩张的要素禀赋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10-10 承接地企业离开原生产地的原因权重  单位:%

(2)向承接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对承接地的17个指标进行统计显示(见表10-11),向承接地产业转移最重要的7个因素(重要程度超过40%),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扩大市场份额(占62.8%),招商引资等政策优惠(占58.6%),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占52.3%),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占46.6%),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占46.1%),便于生产协作、产品配套(占41.9%)和招工容易(占41.4%)。

表10-11 承接地企业向本地转移的动因分析  单位:%

img140

这些因素和东部地区企业向外转移的动因显示出随着企业成长因素、区位与交易成本因素、要素禀赋变化因素和制度与政策因素的变化,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所考虑的因素权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影响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动因中,转出地企业和承接地企业都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招商引资等政策优惠和吸引人才是影响其产业跨区域转移最重要的因素(见表10-12)。除此之外,转出地认为的引进技术因素和承接地认为的靠近原材料、资源产地,劳动力素质高、技术熟练同属于要素禀赋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与制度因素也被认为是促使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分别对应理论分析中的企业成长因素、区位与交易成本因素、要素禀赋变化因素和制度与政策因素,较好地契合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3.分行业动因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行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不难发现,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既具有

表10-12 承接地和转出地都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占比分析  单位:%

一定的共性也具有较强的行业差异(见表10-13)。从共性看,除冶金、食品、第三产业分别将靠近原材料资源产地、融资方面原因、招商引资政策作为最重要的产业转移因素,化工、造纸行业认为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首要因素外,其他行业都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首要因素。从差异性看,除“扩大市场份额”因素外,电子信息、建材行业跨区域转移呈现出较强的“生产协作、产品配套”导向型特征;机械、轻工、农业等行业呈现出“降低劳动力成本”导向型特征;皮革及皮革制品、农业等行业呈现出“靠近原材料产地”导向型特征;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皮革及皮革制品、建材、家具、其他行业呈现出“优惠政策”导向型特征。

表10-13 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动因的行业差异  单位:%

img142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