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分析

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分析(一)产业跨区域转移的一般动因目前,关于产业跨区域转移动因的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还具有相异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殊动因和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参与国际分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进程加快。

一、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分析

(一)产业跨区域转移的一般动因

目前,关于产业跨区域转移动因的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两类(见表10-1)。一是比较优势因素的变化。比较优势学派认为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在于比较优势因素变化导致的边际产业扩张。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因素变化密切相关。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产业跨区域转移通常是从自身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本国产品生命周期中处于劣势、衰退阶段或边际产业)开始向外转移,促进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差异。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其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继而由中国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往资本、技术禀赋充裕的发达国家集聚的特征。这是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在空间上的耦合,是按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产业集聚。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产业转移的动因与产业区位、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程度密切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集聚力与分散力共同作用、动态均衡的结果,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本质上是产业集聚演进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1]。一般而言,“高集聚、高外向度”产业集群迁移倾向较小,“低集聚、高外向度”和“低集聚、低外向度”产业集群迁移倾向较大。产业跨区域转移发生与否还与集聚租金的存在相关,当集聚租金较高时,企业为追求集聚租金和享受外部性而选择扎堆在东部沿海地区,当集聚租金下降时,一些要素开始向其他产业转移,或者迁移到其他地区寻找新的租金源。实际上,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看,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本质上是集聚力与分散力之差的区域比较优势,其集聚力主要来自产业的前后项关联效应、溢出效应和劳动力池效应,分散力主要来自市场拥挤效应和资源要素的非完全流动性[2]

表10-1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的比较分析

img94

(二)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

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类似,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优势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势在必行。具体包括资源驱动、成本驱动、市场驱动。资源驱动主要是指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东部地区各种资源供应日益紧张,驱使企业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3];成本驱动主要是指东部地区企业为降低土地、劳动力成本向土地、劳动力要素成本低廉地区转移;市场驱动主要是指东部地区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产业集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逐渐完善、配套环境不断改善,对产业跨区域转移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成为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动因。具体包括区位驱动和产业配套驱动。区位驱动主要是指由于产业转移承接地具备的独特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形成对产业跨区域转移强大的驱动力;产业配套驱动主要是指产业承接地原有产业基础、配套环境对产业跨区域转移形成的吸引。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还具有相异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殊动因和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参与国际分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进程加快。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制造业中心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加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区域之间的分工协调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节奏也加快,促进了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发生和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和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在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中起到较突出的作用,在发展条件、发展阶段相近的区域,政府之间的锦标赛式的竞争现象十分普遍,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开发区分别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起到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区域出现了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