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根据省上要求,我们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把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列入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通过参与举办各届元宵灯展、文化产品展销等活动,引导培育了亚泰彩灯等文化企业。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

根据省上要求,我们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总体看来,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省日渐浓厚的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引导,各级抓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产业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总量还是文化艺术、传媒、旅游文化、网络等具体领域均发展态势良好,具体表现为:产业门类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一、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

1.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品牌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大类资源的丰富程度排列在全省前列。地下文物、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开发利用价值很高。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5人)。现代传媒和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演出业、图书出版报刊业、旅游业等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这些都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在推进特色文化名市建设中,我市已经打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成纪文化等成为我市富含历史和艺术魅力的文化名片

2.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文化项目建设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一些大的产业项目相继投入生产。平凉纸织画生产项目、华轩艺术研究中心、亚泰彩灯制作、人民会堂改扩建项目、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综合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泾川大云寺复建及综合开发项目、泾川完颜民俗文化开发项目、皇甫谧资源综合开发项目、云崖寺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成纪文化城联动开发项目以及剪纸、艺术品生产等项目通过广泛推介并逐步投入建设,部分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这些文化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他们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走出了一片文化创新的新天地。

3.民营文化产业逐步得到发展。近年来,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现有民营文化企业机构17个,如平凉纸织画社、平凉彩灯厂、崆峒华轩艺术中心等,它们注重特色、整合资源、同步开发,在深层次上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县(区)积极培育民营文化企业,开发系列文化产品,生产出了纸织画、烙画、葫芦画、麦秆画、芦苇画、金箔画、瓷盘画、粟画、绣画、文物复仿品、刺绣、剪纸、根雕、皮影、宫灯、泥塑、马尾荷包、草编等多种文化产品。同时,大量的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发行、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广阔的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初步形成了国有和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至2008年底,市县(区)加强博物馆等“三馆”基础建设,包括市博物馆在内的5个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县(区)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文化广场和公共文化设施。泾川大云寺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华亭县博物馆、灵台文化广场、华亭县文化广场、崇信县文化广场、庄浪县体育场、静宁成纪文化城、崆峒古镇等,已成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个亮点,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基础。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2008年,我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做到了:

一是传达好上级精神,做好思想发动。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和文化产业协会理事会议,为文化战线的干部职工传达全省文化产业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和中央、省上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推动工作。

二是把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列入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在广泛讨论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每年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下发。

三是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人员的培训。自文化产业协会成立以来,有关部门每年对各类执业业主都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管理培训、业务培训等,并组织开展“文明经营户”等主题评选活动。年内,文化部门还与市电信局联合组织平凉城区网吧业主赴西安考察网络文化业,学习先进地区网吧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网络文化的交流。组织全市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和部分产业单位赴长沙、深圳等地考察学习,组织本部门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外地民间文化产业推介会,赴文化产业开发搞得好的省市学习培训,组织参加了深圳文博会,举办了崆峒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产品展销和元宵彩灯展览活动,邀请了庆阳香包等经营户来平展销,增强了文化市场发展的活力。

四是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和协会、研发文化产品。通过参与举办各届元宵灯展、文化产品展销等活动,引导培育了亚泰彩灯等文化企业。各县(区)也都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开发出了纸织画、泥塑人物、彩灯、漫画丛书、剪纸、麦杆画、葫芦画、碑林墨迹、文物复仿品、根雕、刺绣、金铂画、马尾荷包、芦苇画、挂毯等精美文化产品。成立了平凉剪纸艺术研究会,举办了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

五是创新机制,增强活力。自2007年就成立了市县文化产业统计领导小组,并将文化产业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强化了管理措施。以减轻单位产业发展负担为目的,加大了政府支持和投入。不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敞开人才进出渠道和企业用人自主权。并对守法经营、规范经营的业主进行表彰奖励。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这次调查的范围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业,记录媒体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行业。

调查对象为全市行政区划内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法人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包括市域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个体户。

统计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状况指标、业务活动指标和就业人员指标。

经调查统计:2008年,我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526个,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27个,文化产品生产企业44个,文化商品销售、中介、服务企业30个,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个体经营户2256户。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14217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总数(118.56万人)的1.23%,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16.18万人)的9%。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19722万元,占2008年全市GDP总值(175.06亿元)的1.13%,比2007年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资产56281.6万元,其中个体生产经营户共有资产7563.9万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866.32万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8962.91万元。

我市文化产业单位2008年户均资产24.09万元,人均资产3.86万元,(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583.61万元,人均资产18.62万元;西部为363.37万元和14.22万元)。我市文化产业人均营业收入为1.98万元(全国为17.28万元,西部为9.91万元)。我市户均增加值7.3万元,人均增加值1.17万元(全国为108.21万元和3.45万元,西部为68.28万元和2.67万元)。

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问题

从上面的数字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文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上讲,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上讲,我市文化产业和西部乃至全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界定不清。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概念模糊,认识上还没有从“福利文化”、“公益文化”中真正转变过来,“文不经商”、文化形成不了产业的思想依然存在,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对文化产业单位的管理仍用行政管理的旧模式,不能使文化产业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2.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仅仅是亦步亦趋的跟进式发展,各行其是,档次不高,活力和后劲不足。这主要是文化管理体制还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政府全拨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体制虽然已被逐步打破,但文化产业经营者还有依赖心理,社会兴办文化产业的渠道还没有健全起来,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分配上平均主义,在人事管理上也没有形成流动、竞争和淘汰机制,不健康文化占领一定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很多弊端,急功近利。

3.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一是政府投入少,尽管我市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且绝大部分是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产业发展缓慢。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对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政府拨款事业单位,积累少,机制不活,自身基本无力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三是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不畅,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措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低于一、二、三产业,投资回报率低,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4.文化资源整而不合,其潜在的价值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平凉历史、风俗、自然等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深厚,除旅游资源近年开发发展较快外,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如电影、电视、出版、演艺基本上是空白,现有文化产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传输、印刷和工艺品制造等较为低层次的生产行业,其他文化资源开发还没有形成区域文化品牌,没有规划整合开发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潜在的价值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5.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保障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够健全。现有文化市场经营者和管理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知识更新慢,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经验欠缺,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目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方面,在土地、税制、分配、人才等方面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规则不规范。

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打破对文化的传统认识,理清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象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样,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文化行政部门要履行好制定政策、搞好规划、实行宏观指导、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个阶层发展文化产业的职责,增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主动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特点,探索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制度,切实解决文化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2.整合文化资源,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我市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西王母文化、崆峒文化、成纪文化、皇铺谧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的宣传推介和展示,组织开展珍贵文物及文化资源的对外交流和巡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和演绎开发,策划包装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或产业项目。要深入研究、广泛宣传、转化利用、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展示平凉形象的靓丽名片。进一步整合演艺资源,深化院团体制改革,打造符合旅游文化市场需要的新的演艺团体。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各方面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和建立文化旅游产品。

3.实施品牌带动,努力打造一批品牌文化产业项目。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要走品牌带动之路,维护现有品牌,创立发展新的品牌,发挥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完善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将文化产业纳入到项目化运作管理的范畴,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力争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品牌、产值、规模较好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群。重视开发农村市场,支持农民群众筹资兴办各类文化产业实体。鼓励各文化经营行业建立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或文化公司,发挥中介组织在传播信息、促成交易、开发市场、引导消费、培育文化群体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以点带面,引导重点文化产品生产,逐步形成重点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坚持市场培育,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市民营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营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正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促进民营文化产业投资比重的增长,创造宽松的民营投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以项目开发为依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和监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5.加大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队伍。人才是资本,是所有文化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两个渠道,不仅要建设一支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能够掌握市场规律的文化经营人才队伍,还要高度重视本域内民间民俗能人挖掘和专业人才培养。在产业发展中积聚人才,在积聚人才中发展产业。积极建立文化人才市场,培育区域性艺术人才市场体系,着实把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能人放到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合适位置,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力,为人才的能力发挥创造空间,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撰稿人:姚晓峰 贺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