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金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辖一县一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年产值约1.33亿元。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已形成文化旅游、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民间艺术等多种产业门类,文化产品已不断走向市场。一是市级文化活动规模化。

金昌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金昌市委宣传部

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辖一县一区(永昌县、金川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金昌因盛产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祖国的镍都”。1966年,邓小平同志亲临刚刚开发的金昌,面对丰富的宝藏,亲切地称赞这里是难得的“金娃娃”和祖国的“聚宝盆”。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金昌时欣然题写了“腾飞的镍都”。近年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2%。

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进一步实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推进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8年,我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2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中短波发射台1座,调频发射台4座,电视转播发射台8座。新农村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建成“农家书屋”87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文化大院30个。全市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场所)793家,其中:营业性“网吧”30家,音像制品经营网点141家,美术品经营场所20家,图书经营店48家,印刷企业101家(印刷厂26家,打字、复印店75家),歌舞娱乐场所35家,音乐茶座74家,旅游及附属经营场所346家,其它文化经营场所25家。

全市共有文物点200多处,经各级确认的有48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2处、市级6处、县区级28处。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00多万册(件)。市、县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4个,街道、乡镇文化站18个。

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年产值约1.33亿元。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已形成文化旅游、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民间艺术等多种产业门类,文化产品已不断走向市场。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政府多方筹集资金,主导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共财政累计投入近亿元,先后建成了市文化中心(包括市图书馆、科技馆、会展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和市体育场馆改建工程,正在建设游泳馆和改建人民文化广场,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城市文化底蕴。

二是社会多元投入,共建文化工程。在政府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全市形成了驻金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良好文化投资氛围。永昌县、金川区在原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又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川集团公司先后投入资金,建设了公司文化宫、科技馆、五彩城广场等大型文化工程,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是扩大资金投入,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国拨省补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切实保障“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市财政支持下,积极争取贷款,在城区全面推进数字电视转换工作。全市12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138个行政村也全部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

总体上讲,我市逐步建成以市图书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等为龙头,以县(区)、省属驻金大型企业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村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修订完善了《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实施办法》等制度,坚持每年评选表彰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以此为龙头,带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涌现出一大批好作品。

注重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延伸和发展。市图书馆新馆开放以来社会公共服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累计接待读者6000多人(次),借阅图书期刊15000多册(次);市文化馆按照群众需要,组织专业人员采取集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辅导培训美术、音乐学员3000多人(次);县博物馆改进展览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接待能力,并实现免费向群众开放;县文化馆还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村辅导农村艺术骨干近1000人(次)。

(三)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市的文化活动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开展,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级文化活动规模化。宣传文化部门利用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特别是近三年来的春节文艺晚会和广场系列文化活动,规模大、节目精、影响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效地辐射带动了全市文化活动的开展。从2007年开始,广泛开展了“送文化进农村、入社区”活动,组织市艺术团编排群众喜欢的优秀节目深入全市12个乡镇和部分社区开展巡演,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县(区)乡文化活动特色化。县(区)乡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地方小戏小曲表演、社火调演、民间民俗艺术展、农民文艺汇演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既发扬和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也促进了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普及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和农村文化阵地不断完善,群众性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在城区,小区和广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秧歌、地方小曲、说唱表演是常见的娱乐形式,常年活跃在社区的群众自发性文艺表演小团队达30多个。在农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农闲时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

(四)新闻出版业稳步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市报刊出版物发行达到4种。《金昌日报》社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含印刷厂),年总收入150多万元,日发行量超过1万多份。建立了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新华书店率先改组转制,实行授权经营;建起了万象图书、龙门书城等购书中心20多家,个体书报摊200多个,网上售书和图书俱乐部售书方兴未艾,电子出版物市场迅速崛起。

(五)广播影视业逐步壮大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力度。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与建设工程,“村村通工程”,市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天线、调频广播覆盖永昌工程和金昌电视台节目信号覆盖永昌等工程。重点建设了金昌电视台数字化硬盘播控系统和数字微波现场直播系统,完成了无线发射设备固态化改造、微波线路的数字化改造等技改项目,使采编播设备基本数字化,自办节目的覆盖率和传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71%和91.37%。

同时,着力推进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民生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城乡群众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的基本权益。2008年,全市城乡共组织放映电影1858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全市有线电视用户5.2万户已转换数字电视用户1.6万户。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还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文化设施仍然存在空间分布不均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社区特别是永昌县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场地和设施,制约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农村,部分已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等配套资料短缺,文化设施尚需充实提高。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投入体系还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经费紧张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文化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政府投入仍然占主导地位,企业和个人赞助较少,这就直接制约了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优势减弱,甚至出现断层。人才结构单一,特别是缺乏高级的文化艺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

四是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的生产与需求矛盾突出,总量规模偏小,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边界还没有明确的划分,产业的内部结构、产业门类之间的搭配、产业的布局很不合理,市场链条还不完整,产业的外部关联也没有建立起来。

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文化产业

(1)出版发行业。调整和优化出版结构,在发展报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的同时,积极推进报刊、图书出版和销售的数字化,促进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互动融合。推进图书发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建成河西地区有实力的图书发行中心,形成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图书发行网点新格局。

(2)印刷业。着力提高包装、装潢、广告印刷的质量和档次。积极鼓励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扩大规模,建立生产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培育一批在河西地区乃至省内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包装印刷企业。

(3)广播影视业。以广播电影电视业务开发为抓手,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方面通过整合广电系统内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网站等传媒资源,实现不同媒体的多向联动、优势互补、组团协作,努力巩固和拓展传统广告业务市场。另一方面利用广电雄厚的网络资源和节目集成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大力发展网络广播影视、手机电视、IP电视、高清电视等新业务,进一步扩大付费电视、数据广播、电子政务、服务资讯、互联网合作开发等新型业务,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有线电视传输运营到多媒体数字运营角色的转变。

(4)广告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广告、报刊广告、户外广告户外媒体和新媒体广告,做大广告产业总量。积极推动广告企业面向市外拓展业务,鼓励中小广告企业组建大型广告公司,不断优化广告业结构和规模。规范广告发布和经营,加强户外公益广告牌规划建设及管理,增强广告媒介公信力,推动广告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积极扶持特色文化产业

(1)旅游休闲文化业。着力打造骊靬文化探秘、镍都工业探奇、永昌古迹探幽、巴丹吉林沙漠探险“四大旅游品牌”,进一步开发圣容寺、云庄寺、三角城遗址、金水湖景区、金川科技广场等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挖掘和提升丝绸之路文化、骊靬文化、沙井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农家乐”休闲文化等富有特色的优势旅游文化。实施北海子保卫战纪念馆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外商投资建设骊靬影视城。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景区的景观价值和附加值。积极开发休闲度假产品,注重培育旅游休闲品牌产品,大力发展旅游纪念品,不断提升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文艺演出和娱乐业。适应市场需求,整合演艺娱乐资源,培育表演团体,促进演艺业和娱乐业的互动繁荣。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艺演出和娱乐业,扶持高雅艺术演出,推进演艺和娱乐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和培育演艺和娱乐业的品牌,建立繁荣有序的文艺演出和娱乐市场体系。

(3)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青少年和成人艺术培训。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文化事业单位和学校艺术教育参与社会艺术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面向市场需要发展艺术培训业,形成以公办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艺术培训产业新格局。

(4)艺术品交易业。积极培育书画等艺术品交易市场,利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大力发展仿古地毯、奇石等艺术品交易,塑造民间艺术品牌,推动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着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根据金昌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特点,重点引进和培育广播影视、动漫、传媒、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参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动漫产业。大力培育动漫等新兴产业,重视运用我市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引导相关企业开发地方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动漫和网络文化产品。

(3)会展与咨询信息服务业。依托金昌市文化中心,不断推出有影响的大型展览展销活动,培育和扶持具有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主体,打造会展业品牌。积极培育信息、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鼓励和扶持文化咨询、策划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咨询信息服务企业拓展文化营销服务。

(四)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以金昌文化一条街和骊靬影视城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规划建设金昌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骊靬文化产业园,逐步形成文化企业集群、文化产业集聚、文化业态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组团参加全国文博会、全省文博会等文化产业展会活动,加大文化产业品牌宣传、项目推介、合作开发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