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140家。嘉峪关市地处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接处,又是现代化工业城市。正在规划的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和新市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将进一步扩大嘉峪关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实现对本地文物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总体上看,嘉峪关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滞后于经济发展。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嘉峪关市委宣传部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9415元,地区性财政收入26.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0.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2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愿望日趋强烈。立足于这样的市情,嘉峪关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的目标,立足于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积极的培育和引导,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文化产业的门类有: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图书报刊业、艺术培训业、文物和艺术品业、文化用品生产等10类。没有动漫业,会展业正在发育中。截至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140家。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29家,文化服务业企业45家,文化产业相关加工、销售企业66家。按注册类型分,国有单位35家、集体单位5家、股份合作企业1家、国有联营企业1家、有限责任公司4家、私营企业94家。资产总计为66055.4万元,比上年增长7.01%。其中,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总计26116万元;文化服务企业单位的资产总计39939.4万元。从业人员2338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740人;文化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598人。

受各种突发事件影响,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收入23890.46万元,降幅5.22%。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收入6371.7万元;文化服务企业经营收入7654.3万元;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9864.46万元。实现增加值10321.21万元,同比下降15.90%。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2024.52万元,同比增长11.74%;文化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38.42万元,同比下降13.61%;从事文化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实现增加值3858.27万元,同比下降5.5%。

二、全市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嘉峪关市地处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接处,又是现代化工业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我们注重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注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培育扶持了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风雨雕、驼绒画、嘉峪关石砚等工艺美术品远销海内外,图书、音像、网络服务、广告等文化产业得到不断发展。

1.文化产业发展条件不断优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了文化产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纳入到了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为市委、市政府更好地对文化产业决策服务。设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管理办法,按照全市当年财政支出的2%提取。对需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由财政对贷款予以贴息。2008年,全市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到2860.9万元。

2.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嘉峪关文物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并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吸引了一大批文化产业经营户入驻,丰富了我市旅游文化产品市场。《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汇演》等一批优秀节目在嘉峪关大剧院上演,为全市人民奉献了精彩的精神大餐;新建的城市博物馆全面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向全市人民和游客展示了嘉峪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正在规划的魏晋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和新市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将进一步扩大嘉峪关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实现对本地文物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启动了文物景区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展示、大漠风雨雕系列旅游工艺品开发、有线电视数字化及增值业务开发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组织我市5个文化产业项目参加了全省文化产业银文合作项目对接会。同时通过甘肃文化产业交易网对我市文化产业优势及项目进行了大力推介和宣传。

4.旅游、体育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不断完善的体育场馆,为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嘉峪关文物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开通了西安、上海、北京、敦煌等地的客运航线。承办了“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等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了国际舞龙舞狮节等重大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共接待游客354005人次,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3.4亿元。

5.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和现代商务理念的不断深化,广告、印刷、图书音像、网吧、商务酒吧、音乐茶座等文化产业在整顿和规范的前提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全市从事以上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共510户,从业人员1243人,年营业收入9864.46万元,实现增加值3858.27万元。

三、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嘉峪关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滞后于经济发展。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占全市GDP比重较低,与文化强市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发展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步伐较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较低,相对滞后于工业、商贸等经济主体的发展,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多数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及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较少,文化企业明显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2.运行机制不畅,社会投资不足。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个别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观念陈旧,难以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建设进行产业化的运作。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民间投资力量薄弱,仍以国有单位投资为主,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3.高层次适用型文化人才紧缺,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经纪人才以及科技人才。在广播、电视及创意产业发展中,严重匮乏高水平的宣传策划、编、导、演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导致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滞后,文化产品质量不高。

4.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嘉峪关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但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大多未被开发或进行艺术创作,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

四、嘉峪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嘉峪关的文化产业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高起点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公认的朝阳产业形态,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发展要素。为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必须对文化产业进行高标准、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委托专业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对我市市情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后,从专业的角度高起点确定我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

2.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

3.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既具经营头脑,又有文化素养,懂理论、善实践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以开发、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学术科技带头人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应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嘉峪关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全境,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扶持和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充分利用我市的文物古迹、民间传说、城市发展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剧本和音乐等作品,也可以聘请相关人才进行影视等作品的创作,通过这些文化产品提升我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特别要利用出土文物仿制权,努力开发推出一批欣赏价值高的文物纪念品。同时,要积极支持和鼓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生产,努力创作文艺精品。

5.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品牌。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链短,为游客留下的只是静态的视觉影响。为了使游客欣赏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打响雄关品牌,延长旅游链条,增加旅游收入。建议在现有仿古出关仪式的基础上,打造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以政府采购和企业投入为资金保障,聘请国内著名编导人员以我市关城等景观为实景,将酒钢艺术团创作的《燕鸣雄关》舞剧进行加工,运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进行包装,以震撼的视觉,精湛的演艺,吸引游客,培育品牌,增加收入。

撰稿人:刘光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