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

张掖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离不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张掖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就必须要将张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突现出来,紧紧围绕“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发展路径,举特色旗、打湿地牌、作水文章,提升张掖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打造特色文化名市。形成具有张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张掖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一、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2008年张掖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张掖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311.98万元(不含个体户数据),同比增长4.98%。其中新闻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服务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097.27万元,从事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676.15万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3538.55万元。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44:18:38。从总体发展情况看,张掖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市、区县两级政府抢抓项目机遇,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积极争取资金,加快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三馆”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投资607万元,立项新建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509个村级服务点,全市6县区全部建起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争取国列2008—2010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7个,中央和省上配套资金914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991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全市村村全覆盖。

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力度加大,筹资1000多万元,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点556个,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数字电影10000多场次,高台县、民乐县和甘州区数字化影剧院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省上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立项兴建张掖报业新闻大厦、市全民健身中心及县区文化、体育场馆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筹建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张掖市广电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金张掖大剧院等。市县区一批重点文化设施,融文化娱乐、艺术培训、演艺展览、休闲度假为一体,已成为我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和重点文化活动阵地。

(二)核心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张掖日报社创新经营方式,拓宽经营领域,主动寻找市场,《张掖日报》2008年发行量2.21万份,发行收入351.4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广告经营收入240万元,河西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完成经营收入320万元,实现产值380万元。市广电局多渠道经营创收,2008年事业收入243万元,经营收入505万元,其它收入155万元。启动了城市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开展了影院、广场、社区等数字电影放映活动,逐步激活了城市电影市场。

(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张掖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馆藏文物达4万余件。张掖大佛寺等国家AAAA级景区2个,高台大湖湾等国家AAA级景区4个。

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为张掖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旅游产业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我省唯一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全市重点景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等设施。一批景点增加水上娱乐、康体、文化观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项目,接待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26亿元,同比增长8%,接待游客10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11%。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甘肃省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场体育健身工程、社区体育健身工程、青少年俱乐部工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程和国家“雪碳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公共体育项目共8项,项目总投资9910万元。2008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已达到2300多万元,为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建设资金。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文物保护项目争取力度加大,先后论证上报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33个,争取项目资金476万元。投资300多万元的张掖大佛寺大殿维修工程、投资20万元的红山魁星楼维修工程、投资120万元的肃南马蹄寺石窟群北寺岩体加固工程、山丹硖口古城过街楼维修工程、甘州区乌江魁星楼维修工程全面完工。高台县博物馆、肃南县民族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425处,其中新发现154处。

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62个,筛选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10个,有2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行列。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录入工作,初步建起了县区、乡镇重点项目传承保护体系。

(五)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场所)1230家,从业人员达3269多人,已形成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演出业、文化娱乐业、图书报刊业、音像业、印刷业、艺术培训业、影视传播业、广告策划业等10大产业门类,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此外,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农村文化实用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一大批民间艺人的文化产品,不断走向市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永成任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理清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统一认识,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深刻认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保障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市要以繁荣和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使我市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抢抓项目机遇,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认真做好文化产业项目储备、推介工作,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对400多个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进行了登记,准确摸清全市文化产业的情况。把项目储备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精心筛选基础实、潜力大、产业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按中期、短期进行分类编制储备。编制了部分重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材料,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断充实丰富项目库的内容,形成了项目储备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为“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抢抓项目机遇,积极谋划、争取,启动了纪念馆免费开放、城市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加快了文体场馆建设步伐,相继向社会开放,解决了以往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欠账较多的矛盾。

(三)创新发展理念,鼓励支持新闻传媒业向经济多元化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集约化发展的经营理念,积极扶持发展新闻传媒业,促进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革新《张掖日报》新闻报道形式和内容,打造《金张掖一瞥》、《新闻集装箱》、《生活在线》等精品栏目,提高广告策划、创意、制作水平。增加张掖电视台社会和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对电视台自办节目进行改版创新,全力打造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综艺类四大版块栏目。对重点栏目积极推介,统筹资金购买优秀剧目安排播出,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荧屏。鼓励支持新闻传媒业拓宽经营领域,向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繁荣与规范并举,引导文化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现代秦剧《为了天边那片绿》、音舞诗画剧目《天籁·裕固》、小品《欢乐农家喜事多》等优秀剧节目成功搬上舞台,深受群众欢迎。组织春节演出月、优秀剧目展演月活动,为催生优秀文艺作品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民间艺术品展览、书画展,民间才艺展示,组织赴外考察、参加文博会展等活动,为我市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和民间艺术品搭建展示平台。

2008年投资6.5万元,对甘州区党寨镇民俗博物馆、丹美民间艺术公司等6户文化产业大户进行了扶持。大力扶持面向大众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歌舞娱乐场所、音乐茶座等成为健康文明的休闲场所,坚决打击取缔娱乐场所黄毒赌等违法违规活动。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从严审批”的原则,加强管理和引导,着力优化网吧市场结构。

(五)强化宣传促销,塑造张掖旅游形象

把宣传推介旅游产品与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区域知名度结合起来,围绕“戈壁绿洲·湿地之城·塞上江南—金张掖”旅游宣传主题,精心打造“丝路文化名城、独特裕固风情、汉藏佛教圣地、多彩祁连丹霞、红色旅游基地”五大旅游精品。

组织拍摄了走进丹霞地貌、走进马蹄寺等多部旅游专题片,其中《魅力丹霞》、《山丹马》在央视播出,受到广泛关注。邀请新华社甘肃分社、旅游卫视等多家媒体来张进行体验拍摄,摄制了“丝路重镇-金张掖”专题片。全年发表各种旅游宣传报道文章近300篇,在《东方之旅》等国家旅游知名刊物刊发主题形象宣传彩页14个页面。借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丹霞景区拍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之机,加大对景区的宣传,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

(六)积极普查申报,重视文物保护

全面落实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按照突出“两个重点”(丝路整体申遗和第三次文物普查),落实“三大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评估定级和展示提升),实现“一个确保”(确保文物安全)的总体工作思路,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制作播放“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专题宣传片28集,进一步增强了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七)强化激励,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张掖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人才培训“131”工程,每年培训管理人员100名,业余文艺骨干300名,实用文化人才100名。开展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和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先后举办全市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培训班6期420人、农家书屋管理骨干培训班1期70人,编印《张掖市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资格培训教材》1500份,培训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1048名,文化工作服务基层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设立了“金张掖”文艺奖,通过政府奖励等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三、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来看,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08年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44:18:3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外围层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从其构成分析,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

(二)文化产业项目规模较小、层次不高

如印刷行业,全市现有印刷企业(含打字、复印门点)近200家,但年经营性收入只有3000万元左右,作为全市印刷业龙头企业的河西印刷厂,经营性收入只有400万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小而全小而散,各自为战,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创新能力缺乏,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三)资金不足,经营效益不够显现

市广电局目前已负债近4000万元,数字电视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报业经营的效益不够显著,广告经营的难度不断加大,新闻大厦工程建设融资困难,影响了工程进度。河印公司等一批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生产经营难度持续加大。

(四)仍存在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不强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进行的研究和探索不够。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忽视它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缺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意识,在行政资源的投放上惜力,在扶持政策的落实上缩水。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片面认识,担心财政“断奶”,不愿创新和改革,这一点在一些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思想观念转变缓慢,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四、打造张掖特色文化名市的几点思路策略

2008年7月10日,张掖市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视野审视张掖市情,确定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作为“三条路子”中的首要之路提了出来。这一思路,是基于张掖历史和现实发展的思考,也为张掖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张掖文化产业要想在更高层次上迈开大步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将张掖城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突现出来,举特色旗、打湿地牌、作水文章,提升张掖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提高张掖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市。

(一)举特色旗,走生态路,提升张掖城市文化品位

张掖是一个座落在湿地之上的城市,有天然禀赋的数万亩湿地作为生态屏障,茵茵绿草、浩浩苇田和纵贯全境的黑河,保障着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安全。“甘州城北水云乡”的地域风貌,显出张掖这座古城不同于别人的特色,是张掖亘古不变的亮点和优势。张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吟咏张掖特别是赞美张掖“湿地水韵之城”风貌的诗词散文曲赋众多,相当都具有深远意境和很高的文化品位。这些都为张掖城市文化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支点。

当前我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将深层次的、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将张掖悠久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突现出来,并使之发生持续影响,使之转化为张掖的城市性格和文化品位,使张掖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能够转化为张掖人的文化修养,使古代诗词中描绘的诗情画意的美好图景能够融入到张掖现代化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张掖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打湿地牌,作水文章,打造富有张掖特色的文化产品

要围绕生态张掖主题,继续组织举办诗词曲赋创作、书画摄影采风、大型文艺演出、全民健身等活动,在深入挖掘“水”文化底蕴、塑造张掖湿地水城形象上下功夫。要紧紧抓住开发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的有利契机,精心打造观光旅游、文化娱乐、演艺展览、休闲度假、节庆活动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宣传促销。要深入挖掘张掖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精心打造丝路名城文化、汉藏佛教文化、裕固族民族文化等富有张掖特色的文化品牌,保持其原始生态性的同时,借鉴和吸收省内外优秀文化思想,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三)策划项目,招商引资,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制约我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资金,而解决难题的重点对策就是以项目策划来吸引投资。近年来我市加强了文化产业项目储备推介工作,按照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则,策划、储备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如“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汉明长城文化旅游体验景区建设”、“丹霞地质公园”、“山丹县民俗文化产业扩建”、“金佛街建设”,以及以丝绸之路、藏传佛教文化、裕固族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工程项目和民间文化开发项目,加大了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针对张掖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特征,应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突出优势,找准切入点,整体规划,整体推介,规模化招商,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四)拓宽途径,强化激励,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的发掘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张掖许多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市场资源,许多相对优势资源没有做大做强,与缺少优秀复合型人才有很大关系。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事关能否顺利推进张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的原则配齐配强文化单位领导班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要按照《张掖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结构合理、适应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要不断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人事制度改革,革除文化市场壁垒,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尤其是要大力激发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热情。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民营高新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局面。

撰稿人:卢明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