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已形成拥有10万多人、100多家企业的香包刺绣大军。全市现有社会文化产业机构636个,从业人员3710人,年产值8000万元。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30%,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

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命名的“亚洲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名城”;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和徒手秧歌之乡”;被中央电视台等十二家权威媒体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产品研发为龙头,健全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思路,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市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香包节会为载体,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文博会),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速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已形成拥有10万多人、100多家企业的香包刺绣大军。年生产、开发产品500余万件,销售收入达到1.5亿多元,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其他文化产业类,如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等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市现有社会文化产业机构636个,从业人员3710人,年产值8000万元。国有文化产业机构包括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院、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共129个,从业人员604人,年产值200多万元。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我市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办文化的比重在不断增大,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重要力量,培育了一批民营文化市场主体,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特别是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强劲发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文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8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黑、绿、文、红”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不断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与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努力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创出一条具有庆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不断增强庆阳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运行框架;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有庆阳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形成“六个一批”:即培养一批文化先进典型;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市场前景的文艺精品;建设一批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发展一批设计标准、制作规范、产、购、销一条龙、规模经营、效益显著、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企业;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旅游文化景点。

推出“八大品牌”:一是陇东精品剧目品牌;二是香包艺术精品品牌;三是民俗剪纸精品品牌;四是皮影艺术精品品牌;五是其它民间工艺美术品品牌;六是庆阳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七是文物古迹十大景点品牌;八是陇东秧歌、陇东道情、陇东民歌、黄土窑洞风情村品牌。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30%,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备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措施和存在问题

1.搭建平台,会展带动

2002年,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此后每年坚持举办一次。2007年,市政府组织参加了“中国庆阳-法国巴黎经济文化交流周”、“深圳国际文博会”、“西部文博会”。2008年,又先后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甘肃分公司、首都博物馆等联合,成功举办“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甘肃庆阳宣传月”、“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甘肃省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首都博物馆推广周”活动。

2.政策鼓励,全面发展

2004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开发“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把庆阳建成“西部油城、陇上煤海、特色文化大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利益上保障,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了加强对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统一领导,我市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建立了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抓开发的良好格局。

3.长远规划,科学定位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全市文化产业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组织力量对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2008年,市上新一届领导班子为了进一步推动香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现香包民俗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及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积极实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工程,即依托一个国际化的营销公司组织营销,组建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和带动,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建立一套国际化的特色民俗文化艺术品生产标准和设计研发体系。在省内外、国内外陆续设立一批直销和代销点,做大做强以香包、刺绣、皮影、民间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园,把庆阳建成全国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集散地。

4.改善环境、强化服务

大力发展营销、服务、运输、包装等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带动了民俗文化产业深度发展。坚持以销促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品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人队伍,积极组织集团公司、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内外大型经贸文化活动,构建国内、国际营销网络,拓展销售市场。我市坚持以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搭建平台,每年吸引上万客商考察参观,大大提高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知名度,打造了以香包、陇绣、陇东民歌、剪纸、道情、皮影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带动了草编、根雕、泥塑、石雕、面艺、戏剧服装道具、艺术壁挂等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小香包不仅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和具有可观经济收益的商品,更成为代表庆阳形象的知名品牌。

5.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强化创业扶持

以龙头带能人、能人带大户、大户带群体,突出技术指导、专业培训、信息服务、资金帮扶、商标注册等关键措施,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扶强了一批民俗文化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的龙头企业。这些文化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使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品系列化,在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庆阳民俗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仅香包产品产销量连续三年实现双翻番,产值达到1000万元。目前,全市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已达286户,营销企业558个,并在兰州、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城市设立营销分公司98个。与此同时,一批民间艺术大师发挥所能,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走上文化富裕之路。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庆阳市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6.建立基地,扩大民俗文化生产规模

基地是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我市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坚持政府扶持,项目支撑,扩张基地规模,引导民俗文化经营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全市上下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储备了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民俗文化产业项目。

庆阳市民俗博览馆等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或投入使用,或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引入民营资本1200多万元,完成了二期工程的古农耕景区、民俗博物馆、窑洞山庄、岐伯纪念馆等9处景点建设。合水县引入民营资金870万元,建成了拥有2000多件文物的全省首家古石刻专业艺术博物馆。庆阳文化产业园作为全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正在规划实施之中。

这些项目的滚动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香包、刺绣、道情皮影、剪纸、雕塑等专业村276个,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基地39个,形成了龙头带动、乡镇联动、村组联营、户户相帮、连片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7.培养人才,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全市上下采取聘请民俗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职业中专开设香包专业,刺绣能手以师带徒,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对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外出考察、技能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全市乡土民间艺术人才素质,打造了一支集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

2008年,我市依托组织部开展的人才培训工程,拿出专项经费对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民间工艺大师开展培训3期。目前,庆阳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1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21人,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85人,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313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5000多人。这支队伍为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开发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以举办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文化驱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生产队伍不断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基础已经奠定,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公司+农户模式”、“能人带动农户模式”、“零售运销模式”、“团体会展模式”等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多种产业经营模式,民俗产品产有基地,销有市场。目前,全市已形成了100多家企业、30多个基地、86个营销公司、3万多户、15万多人的香包、陇绣生产大军,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预计销售收入近3亿元。文化产业作为“红、黑、绿、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成长为庆阳市经济增长的强劲一极。

庆阳市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反映在:认识不足,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偏少,规模不大,效益不佳,科技含量较低,政策不完善,专门人才缺少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增强发展、创新和竞争意识,充分看到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善于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成果,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争取我市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努力方向

一是扩大规模,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后,我市将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与县区联合,通过全面摸底,对真正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是打造品牌,积极研发新产品。我市将继续加强与上海东华大学研发中心的合作,加大香包民俗文化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寻求合作商,把设计的香道、香包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同时,计划面向省内外,公开征集设计图样,全力打造庆阳香包的品牌产品。

三是统一标准,规范产品经营。针对目前市场上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包装五花八门、设计随心所欲、价格漫天要价等现状,我市将待注册商标批准后,制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包装设计、价格和市级礼品等,进一步提高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开拓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的交流推介和宣传。将继续加大我市香包民俗文化对外推介和宣传工作的力度,瞄准国家级文化推广活动和国家级文化展示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全方位推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展示庆阳开放开发的成就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力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开辟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展销窗口,积极开拓市场,打通销售环节,推动我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撰稿人:徐亚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