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发展到1084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全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中,我市“新天地文化商业街”等9个合作贷款项目被确定为2009年全省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贷款项目,“新天地文化商业街”正式开盘后已入住文化企业35家。重点完成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年内组建统一的文化行政执法主体,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

白银市文化产业以“文化转型,科学发展,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为主题,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培育产业,使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白银市文化产业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长

全市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文艺展演、音像出租、图书报刊、印刷复印、网络服务、旅游广告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2009年,文化产业年产值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1%。截至目前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已发展到1084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娱乐业271家,营业收入5500余万元;网络文化业88家,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音像业136家,营业收入1100余万元;图书报刊业151家,营业收入2500余万元;印刷复印业191家,营业收入4400余万元;其它产业247家,营业收入1700余万元。

(二)文化产业龙头初具雏形

逐步形成了以景泰黄河石林为龙头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业和影视业;以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会师圣地会宁为龙头的红色旅游业;以寿鹿山、铁木山、哈思山、屈吴山为重点的生态绿色旅游业;以景泰刺绣、会宁甘沟乡的剪纸为重点的各类民俗民间艺术品加工业;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成为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特色文化品牌基本形成

着力打造独具白银特色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工业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和少儿艺术等文化品牌,进行精心培育和营造,成为有品位、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逐渐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师纪念馆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实行免费以来,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使会宁成为驰名中外的“红色朝圣地”。

白银少儿艺术团在参加各类国家级文艺大赛中屡获全国金奖,成为我市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文化品牌为我市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招商引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产业项目健康发展

文化转型是我市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积极争取项目。组团参加了第四届甘肃省文化旅游博览会,展出黄河奇石、串珠、刺绣等精品文化产品17大类693家,签订招商项目6个,签约资金1.2亿元。全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推介中,我市“新天地文化商业街”等9个合作贷款项目被确定为2009年全省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贷款项目,“新天地文化商业街”正式开盘后已入住文化企业35家。大敦煌影视城已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基地。

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凝练文化转型项目24项,总资金达6.18亿元,上报国家7项,省上11项,落实9项,落实资金3549万元,其中争取省上和国家投资2528万元,初步做到了凝练一批,申报一批,落实一批的要求,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各级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市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连续两年被列入市政府惠民实事,启动了覆盖全市的文化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工程,黄河石林书画院写生基地落成,两个广播电视栏目进入全省十大品牌栏目,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目前,总投资1600万元的市文化中心基建工程已基本建成,共完成投资1400万元,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室外工程建设。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个,已建成28个,落实“农家书屋”建设项目625个,全部完成市级设配配套。

一年来,我市争取并落实省上文化传媒项目资金435万元,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通过抓项目,跑项目,争项目,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转型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将文化产业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确定发展思路,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文化产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激发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实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文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在认真总结景泰县、市广播电台和市图书馆等试点单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积极筹备成立白银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全面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面上的工作。重点完成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年内组建统一的文化行政执法主体,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立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制定《振兴文化产业三年规划》和“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园和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带动力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我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围绕文化转型和建设“兰白都市圈”两大主题,在做大做强“少儿艺术”、“黄河石林”、“红色旅游”等已有文化品牌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工矿文化”等主体文化和“丝路文化”、“会师文化”、“行业文化”等特色文化,同时大力培育新时期创业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白银城市品位,以此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旅游业列入我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支柱性产业,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围绕黄河石林景区建设,打造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观光休闲、影视拍摄基地。以会师圣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红色主题,优化线路设计,扩大知名度。依托丝路、工业、民俗等独特文化资源,培育精品景区,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积极发展融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荐景区管理体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景区开发。

三、白银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底子薄,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份额很小,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虽然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层次不高,传统性,服务性的多,高科技,内容性的少,大多数文化单位只能提供娱乐服务和销售文化产品,没有形成批量生产拳头品牌产品,文化产业还未形成我市的支柱产业。

(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财力所限,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经营相对分散零乱,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活,经营项目单一。

(四)文化产业创新滞后,投资融资渠道不广

文化企业融资困难,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也不够,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欠缺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白银市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个体经营,集约化程度底,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特别是缺乏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专业化文化领军人才,使文化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市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的实际,在今后几年内必须从夯实基础入手,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确保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业相协调发展。

(一)加大投入,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规划好文化休闲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和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科技馆和文化一条街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县区以建设“三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一院”(影剧院),完善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乡村以建设沿河、沿路、沿城为重点的一批示范性文化站为基础,逐步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文化网络体系,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盘活文化产业资源,打造知名品牌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心组织各种文化艺术人才搞好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等各类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把我市的“凤凰文艺奖”打造成为白银的文艺精品,力求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重点培育我市的少儿艺术品牌。借助全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广泛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三下乡”活动,夯实农村文化基础,着力打造我市“激情广场”和“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等创建活动,发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陶瓷、刺绣等民间工艺艺术。着力提升以会宁红色圣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和以景泰黄河石林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品位,积极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名品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

进一步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白银城市品位,以此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采取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和吸引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及面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着力造就一批有文化知识、有经营头脑、有创新能力和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军人物,逐步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加大监管力度,营造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管好文化市场。一方面要积极扶持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项目,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繁荣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建立健全竞争、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手续,强化服务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统一的文化行政主体,提高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水平。

总之,白银市的文化产业近几年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产业总量少、规模小,比重轻;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潜力有待开发和培育;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层次和规模需要提升;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初步显现,但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但投入和消费拉动不足。今后,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巧借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东风,加强与省会城市兰州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撰稿人:高子强 王统国 曾诚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