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全面准确反映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和交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按照省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陇南市2008年度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陇南市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陇南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2.15%。陇南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为13628.3万元,其中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为11239.0万元,文化企业单位的资产为2389.3万元。

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陇南市委宣传部

为全面准确反映陇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和交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按照省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陇南市2008年度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资源

1.产业结构

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陇南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29个,其中文化服务企业39个,行政事业单位58个,工业企业16个,商贸企业16个。从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单位58个,集体单位24个,有限责任公司6个,私营企业41个。从三个层次来看: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为主的“核心层”单位58个;以旅游、休闲娱乐、网络、广告会展等文化服务业为“外围层”的单位39个;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相关层”的单位32个。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单位数之比为58∶39∶32。

2.就业状况

陇南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448人,核心层单位从业人员2044人,外围层单位从业人员209人,相关单位从业人员35人,从业人员三个层次的比例分别是89∶9∶2。国有单位的从业人员2056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50人,其它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182人。陇南市文化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陇南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2.15%。

3.资产状况

陇南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为13628.3万元,其中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为11239.0万元,文化企业单位的资产为2389.3万元。

4.文化产业增加值

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788.7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核心层增加值324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58.9万元,工业增加值430.66万元,批零增加值948.37万元,个体增加值1503.1万元,

二、发展现状

(一)广播影视产业

目前陇南广电产业主要体现在陇南电视台和陇南有线电视台。陇南电视台筹建于1994年,1995年3月由地方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9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建台。两套节目每天播出2040分钟,电视信号覆盖全市八县一区及天水、宝鸡、汉中等周边地区。电视覆盖率为89.7%,覆盖人口达300多万人。陇南电视台现有从业人员92人,电视广告收入2008年为98万元,全台摄、录、编、发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

陇南有线电视网络于1995年建成并开播,从2004年开始,市、县(区)广电局贷款2700多万元,于2005年6月开通了陇南市到各县的光缆传输网络产干线工程1000多公里,陇南电视台第一套、第二套、甘肃电视文化影视节目传到了各县。2008年,在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后,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

(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使我市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和从人员,主要从事歌舞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图书租售、工艺美术、装璜装饰、文化展销、文艺演出等,共计729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创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三)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印刷企业44家,打字复印部141家,出版物零售摊点108家,293家新闻出版经营户每年可创造790万元的经济收入,解决就业人员600多人。如经营规模过小,印刷设备落后,经营产品单一等。解决我市新闻出版业资源分散、合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陇南日报》创刊于1986年3月,现有职工47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5年扩版为周六刊对开四版大报,2006年增加四开八版周末特刊,2007年1月更名为《陇南日报》,期发量达到5.4万份,报纸年广告收入1百万元。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景点400余处,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省级风景名胜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

我市于1996年开始成立旅游事业管理机构。2001年起,陇南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旅游客源量与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全市共有旅游事业单位10个,旅游从业人员约11000多人。

近年来,全市共投入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资金近4亿元,2007年成县西狭风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武都万象洞风景区、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质量等级评审。

服务设施方面,目前,全市共有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3家;2008年全市又有1家宾馆通过三星级酒店初评,3家宾馆饭店通过二星级酒店初评。

2008年全市全年共接待游客169.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占GDP的3.7%。

陇南积极发展以农家乐特色旅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截至2008年,全市共发展农家乐旅游经营户786户,从业人员5341人。共接待游客91.1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288.8万元,户均月营业收入1万多元。

三、展望及预测

(一)广播影视业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对全市广播影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规范化的运作。二是管理、规划、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全市广电行业小、散、乱的局面。三是由于陇南广电网所有权被分割到八县一区,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广播影视产业是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组建集团中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依靠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影视生产、节目交易、广告经营、网络服务、传输技术、城乡一体化。认真贯彻中央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展的精神,一方面是包括广播、电视、信息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把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运用和推广,特别是娱乐网络化和管理网络化,在提高本行业的增加值和推动产业发展上发挥重大作用。

广播电视台要整合广电媒体资源,以提升品牌栏目竞争力为重点,逐步实现:频率和频道事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采取先期局台合一、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然后拓展经营领域向集团化转轨的两步走发展方式,争取“十一五”末有突破性发展。

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宣传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组建广电网络总公司,将广告、传输网络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市场运作。为了提高全市广电产业的整体实力,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成立广电整合。下一步将按照《公司法》相关规定,整章建制,建立内部运营机制。同时,以绩效挂钩为手段,扩大有线电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和促进我市广电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艺术业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数量小、发展还不稳定;二是技术含量低、管理手段落后;三是还没有更好地突出特色,缺少品牌产品;四是国家支持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力,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等。

1.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各县(区)新办3—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一番,达到7000万元。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加值占GDP比重达3%,初步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富有陇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2.区域发展布局

依照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基础,建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武都中心文化产业园和礼县、西和、成县、宕昌文化产业带,并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基地。

(1)武都中心文化产业园

以武都为中心,依托各类文化场所和万象洞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网络文化等产业。

(2)先秦、三国民俗文化园

以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祁山武侯祠、西垂博物馆为中心,建设具有先秦和三国风格的文化观光园。

(3)西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民俗产业区

以举办乞巧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发乞巧文相关的文化产品,组建民俗演出团体、建设大型画廊,打造一批“乞巧”品牌文化产品。以伏羲诞生地为基础,着力打造人文伏羲的文化品牌;以人文始祖伏羲地、凭吊、参观仇池古国城阙,领略氐人风情,欣赏“乞巧”艺术系列产业。

(4)成县《西狭颂》文化产业集聚区

以《西狭颂》摩崖石刻和杜甫草堂、鸡山国家森林公园、汉代马融设帐授徒的绛帐台、唐代画家吴道子洞等文物的研究、保护、利用为主,加大《西狭》碑贴复制销售力度,做大做强《西狭颂》文化产业经营公司,使之成为我市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5)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色旅游产业集聚区

随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各项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功能的发挥,以教育、旅游为主,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在此基础上带动羊马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宕昌羌藏民族芙蓉园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官鹅羌藏民族艺术团体演艺大厅建设项目等快速发展。

3.产业发展项目

积极论证开发文化产业项目,2015年在全市形成重点突出、产业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文娱演艺业项目

以五一剧团和陇南礼堂为基地,加快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步伐,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场等联合发展,逐步组建陇南艺术剧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推动文艺演出业的发展。按照依托资源打造特色的原则,各县区要深入挖掘特色民俗表演形式,作精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民俗艺术品加工、销售项目

建设陇南艺术品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销售陇南名人字画、仿古文物、陶瓷器、民间柳编、草编、剪纸、根雕、根书、泥塑、绢绣、奇石、古玩、皮影、刺绣、民族服饰等民间艺术品。并在西和建立乞巧系列艺术品生产线,在两当建立陶瓷器生产线,在礼县建立仿古文物生产线,在徽县建立根雕、绢绣、粟亭砚、粟玉砚生产线,在康县建成石材工艺品生产线,在成县建成园林石生产线,在文县建成汉白玉生产线。

(3)网络文化产业项目

综合武都城区网络资源,建设1-3个规模较大的绿色网吧,在各县建成1-2个绿色网吧,全力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正规化,引导提升服务层次,提高依法经营水平,拓宽新的增值服务。

(4)支持、发展现有文化产业公司

主要包括成县《西狭颂》文化产业经营公司、礼县根书加工厂、徽县山核桃工艺加工基地、西和县仇池民艺有限责任公司,陇南市金利文化公司、徽县粟亭砚生产经营公司等。

(5)组建陇南文艺培训中心

整合文化单位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按照协会式管理办法,成立陇南市文艺人才培训中心,具体培训音乐、舞蹈、美术、写作等方面的人才,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文艺人才“物尽其用”的效果。

(三)新闻出版业

解决我市新闻出版业资源分散、合力不够、经营规模过小,印刷设备落后,经营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1.组建陇南三级出版物批零公司,使其成为我市出版、批发、零售图书、音像的主阵地,在各县(区)和较大的乡镇建立营销点和发行网点。

2.提高现有印刷企业管理水平,更新设备,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印刷业,提升印刷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印刷产品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新的出版发行市场,特别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从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出发,出版发行一些大多数群众能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鼓励民营书业上规模、上档次,走连锁经营的新路子。

(四)文化旅游业

1.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中尚未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2)旅游发展硬件设施滞后,服务功能尚不配套;

(3)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低,文化挖掘不够;

(4)旅游产品单一,多为粗放型产品;

(5)旅游主题形象欠鲜明,促销力度不够。

2.前景分析

陇南拥有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新形式下,陇南旅游业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随着国内旅游流开始由沿海向西部转移,西部为数众多的景点(区)受到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的青睐,我市以陇上江南为品牌的山水风光游和以独特的人文资源游在全省独树一支,从陇南市经济发展方向来看,旅游业是陇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从整体来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文化旅游品牌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发展预测

陇南市旅游业开发基本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优势品牌,加快对外开放,构建旅游名市。发展目标: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五年成气候,二十年建成陇南江南旅游文化名市。

陇南旅游产业的开发将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人文、红色3大旅游资源,打造推出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等10个明星景点;包括推出10个重点景点,建设武都和成县2个旅游中心城市,打造4条旅游精品线路,开发8大系列旅游商品。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打造旅游整体形象,改善发展环境。首先,针对陇南旅游资源区位特点,进行总体开发规划;其次,努力打造良好环境、精品品牌、精品线路,充分发挥精品资源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大力扶持发展民营旅游企业,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族民俗表演活动,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引力;六是着力提高陇南旅游的知名度;七是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区域联合促销。

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前景分析,到2020年,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将陇南建设成甘肃乃至全国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硬件和软件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

2.整合陇南旅游资源,力推旅游精品,将陇南塑造为甘肃省乃至陕、甘、川、宁区域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意见及建议

要实现陇南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应把《陇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把陇南市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1.建议将文化产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发展

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局面。

2.树立项目意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县有文化中心、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规划,扩大招商引资。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改善文化基础建设滞后的现状。

3.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要系统调查整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现当代文化资源,做好陇南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工作,积极申报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陇南”资源库。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及戏曲、花灯、社火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各类特色人文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打造陇南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整合广电媒体资源,组建全市网络公司。市上成立公司,各县成立分公司,实现垂直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发展。形成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业务部门筹资为辅,全社会配合的办法,积极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力争在2009年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按照“频率和频道事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品牌栏目;以五一剧团和陇南礼堂为基地,加快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步伐,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场等联合发展,逐步组建陇南艺术剧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推动文艺演出业的发展;《陇南日报》要在争取国家批准增办晚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陇南新闻大厦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陇南日报》产业集群,逐步建成集报纸出版、印务、信息传播等一业为主,多元经营、规模发展的报业集团,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陇南市旅游景点要围绕先秦、三国、氐羌、红色等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内涵,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景点”创建活动,积极打造工艺、娱乐、名吃等文化旅游消费品牌。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