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云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数据公开与可得性,下文主要针对从网站公开的样本数据对云南省社会文化组织进行分析。总的来看,聚焦在云南省内的文化社会组织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发展壮大。可见,云南省文化社会团体组织类型广泛,但是集中程度却特别高,协会、学会、研究会三个组织类型就占了全体组织类型的91.34%,其他五种占总数的8.66%。即云南省的社会组织类型以协会、学会、研究会为主。
云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_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往往与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所以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组织应该比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发展得好,然而研究发现,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社会组织的发展并不太逊于东部沿海省份。恰恰也是因为其特殊地位,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弥补了政府在人力和物力上的不足,充分填充了政府与民间的空白地段,稳定了社会秩序。为了促进全省的文化发展,云南省政府早在2006年就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文化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意见》,确定了“鼓励发展为主、规范管理为辅”的方针;听取各方的意见,制定了从资金扶持、业务指导、简化办事程序、项目招标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等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鼓励措施,促进云南省非营利性文化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全国少数几个率先提出鼓励发展非营利性民间文化组织的省份之一。

在政策的引导下,该省的文化社会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云南省的旅游文化协会为本省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广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保证了本省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得云南省离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云南省民族学会等建立适应了云南省多民族的特点,不仅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也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因处于国界处,云南省各个关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协会的建立,也为当地文化企业的走出去奠定了基础。总之,符合本省特色的文化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为本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总体状况分析

云南省的文化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的文化社会组织有1456个,占全国文化社会组织的3.27%,仍高于全国平均份额2.70%,其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总体来说不错,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

基于数据公开与可得性,下文主要针对从网站公开的样本数据对云南省社会文化组织进行分析。总的来看,聚焦在云南省内的文化社会组织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发展壮大。文化社会组织机构数从2008年开始以平均10.5%的速度进行增长,2010年和2012年的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3.2%,13.1%,导致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的原因是文化社会团体、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文化基金会都在快速地发展——2008年至2012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35%、16.78%、14.5%。从增长幅度来看,文化基金会的增幅最大、其次是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最后是文化社会团体,三类文化社会组织的增幅趋势呈现出一致性。这样的增幅趋势,带来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文化基金会在总的文化社会组织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虽然文化社会团体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社会团体总量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首位的地位。

二、文化社会团体分析

(一)成立时间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部分实际参与分析的文化社会团体只有94家。由下面的数据可知,云南省文化社会团体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占97.9%。每年增加的文化社会团体的数量都比较均匀,相比之下,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增幅,分别是1984年、1993年和2010年。从长周期来看,文化社会团体的数据从1956年开始到2012年跨越了57年,但从2006年到2012年这七年中成立的文化社会团体就占据了整个57年成立的文化社会团体的近30%。显然,2006年以后云南省的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幅度加快,这从正面证明了政策的促进作用,说明了政府2006年制定出台的《关于鼓励发展文化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意见》对扶持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有效性,也说明了文化社会团体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同步性。

(二)组织类型分析

基于数据公开与可得性,此部分参与分析的数据为150个。由数据可知,云南省文化社会组织的类型共有8种,分别为协会、学会、研究会、促进会、联合会、总会、公会、交流中心等。其中协会最多,占文化社会团体总数的54%,其次为学会、研究会均占文化社会团体总数的18.67%。此外,促进会(4%)、联合会(2.67%)、工会(0.67%)、总会(0.67%)与交流中心(0.67%)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可见,云南省文化社会团体组织类型广泛,但是集中程度却特别高,协会、学会、研究会三个组织类型就占了全体组织类型的91.34%,其他五种占总数的8.66%。即云南省的社会组织类型以协会、学会、研究会为主。

(三)区域分部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部分实际参与分析的文化社会团体只有148家。根据资料显示,云南省的社会团体均分布在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即使考虑到数据不全的因素,也不会对此结论造成太大的影响。这一趋势与全国其他地区文化社会团体分布区域结构的结果一致。

(四)主管单位结构

从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可知,云南省的文化社会团体的主要业务管理单位涉及8家。其中,除了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由省建设厅、省文化厅两家单位共同主管外,其他的均只有1家业务主管单位(此业务主管单位不包含省民政厅)。首先,省社科联和省文化厅主管的社会团体最多,分别占比30.56%、27.78%,两大管理部门管理的文化社会团体就占到总数的58.34%。其次,省文联和省体育局是重要的管理部门,其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均占比11.11%。再次,省建设厅、省教育厅、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均占总量的5.56%。最后,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占比2.78%,例如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可见,省社科联、省文化厅是文化社会团体的核心管理部门。

(五)注册资金分析

根据样本数据可知,云南省文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金多为3万元和5万元,在所列举数据中占到72%。注册资金介于3万元到5万元(包含3万元但不包含5万元)的占总量的36%,注册资金介于5万到10万元(包含5万元不包含10万元)的文化社会团体占总量的比重为48%,10万到100万元的(包含10万元但不包含100万元)的文化社会团体占总量的比重是16%。由此可知,云南省文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金多为10万元以下(占到84%),即使10万元以上也都小于40万元,社会团体的规模普遍不大,分布比较均匀。但由于数据量偏少,以上分析只供参考。

(六)年检结果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此部分实际参与分析的文化社会团体为148家。其中年检结果为“合格”的文化社会团体占总量的87.16%,年检结果为“基本合格”的占总量的5.41%,而年检结果“不合格”的占到1.35%,还有未参与年检的占比为6.08%。虽然合格率很高,但是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视角是,未参加年检的比例也挺高,每一百家就有六家未参加年检。年检是中国目前监督社会团体的主要方式,如果不参加年检,对其监督就无法发挥作用。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云南省对未参加年检企业的治理方式不够明确,需要不断完善监督方式。

三、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

(一)组织类型结构

从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类型来看,是比较广泛的,有博物馆、传播中心、创作院、发展中心、工作室、画院、交流中心、俱乐部、书院、研究院(所/会/中心)、艺术馆、艺术团等14种,其中,研究院(所/会/中心)、画院、艺术团、交流中心、俱乐部等五种类型较多,其他的类型比较少。总的来看,云南省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类型较多,但是力量比较薄弱,每种只有寥寥几家,甚至大部分只有一家。

(二)区域分布分析

从现有数据来看,所有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都集中在省会城市—昆明,与文化社会团体的区域分布一致,这与昆明的省会地位有紧密关系。但是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也会带来其他区域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均衡发展,最终影响整个省的文化协调发展。

(三)年检结果分析

基于参与年检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数据分析可知,云南省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检结果合格率为50.00%,明显低于文化社会团体的87.16%。不合格率为0,基本合格率为31.82%,未参加年检的18.18%。由此可知,云南省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非常不理想,只有一半的合格率。而且未参加年检的企业比率较高,这应引起云南文化社会组织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四、文化基金会

截至2014年底,能够检索到公开数据的云南省文化基金会只有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云南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三家,均坐落于昆明市,年检结果都合格,这里就不作过多的分析。

五、小结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省级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其本身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文化社会组织过于集中在省会城市昆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文化社会组织的配置效率,但是同时也阻碍了本省内其他区域大文化发展的协调与资源共享;二是监督体系尚需要完善,双重领导、监督的方式使得管理与监督不到位,不利于促进文化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文化社会组织的建立有跟风的倾向,说明本省文化社会组织的布局结构不完善,有待改进。

云南省2013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推进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意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重监督的问题,取消了“一业一会”的限制,为云南省文化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优化了外部环境。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着重文化社会组织“质”的培养,如何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社会组织是其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