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北京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繁荣状况与北京市文化发展状况是一脉相连的。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性质共有协会、研究会、促进会、学会、联盟、俱乐部、联谊会等17种。
北京市级文化社会组织发展状况_中国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报告

北京作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在近千年帝都王朝的统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发展历史上留下众多特征鲜明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任;基于特定的文化发展定位,北京的文化事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北京市文化事业取得突出成果的同时,北京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引人瞩目,截至2014年底,根据《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5》统计显示,文化社会组织627家,其中文化社会团体数量最多,共有346家,占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55.18%;民办非企业单位位居第二,为233家,占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37.16%,基金会位列末位共计48家,占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7.66%。这些文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北京文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来,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状况分析

(一)总量分析

文化社会团体是文化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北京市现有社会团体1489家,其中文化社会团体346家,占总量的23.24%。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发展的繁荣状况与北京市文化发展状况是一脉相连的。

(二)成立时间分析

从表6-1的统计数据上看,除了极少数年份没有成立新的文化社会团体外,北京市每年都有文化社会团体注册设立,以每年平均7家的速度增长。尤其是1992年注册成立的文化社会团体最多,达80家,成为近30年文化社会组织注册最多的一年[1]

表6-1 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年增长量 单位:个

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之前,这段时间文化社会团体总量较少,每年新增文化社会团体数量较少,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1990—2000年,这一阶段文化社会团体发展较快,特别是1992年出现一个峰值,之后文化社会团体发展开始放缓,到1998年增速为零;第三阶段为2000—2014年,这一阶段文化社会团体增速开始加快,2010年之后每年都有超过10家的文化社会团体成立,文化社会团体总量稳步上升。北京文化社会团体的发展和壮大,大大缓解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压力,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的文化服务需求。

(三)社团性质分析

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性质共有协会、研究会、促进会、学会、联盟、俱乐部、联谊会等17种。其中协会、研究会、促进会、学会所占文化社会团体最多,分别占比依次为49.13%、14.29%、11.85%、10.10%,这四种文化社会团体占北京文化社会团体总量的85.37%。其他类型文化社会团体数量较少,一般在10家之下。

(四)区域分布分析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文化社会团体主要分布在14个城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广泛分布、中心突出的特点。其中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海淀区和东城区分布的文化社会团体较多,占总数的68.2%,而剩下10个其他区拥有的文化社团数量只占31.8%,且分布不均。究其原因,一是中心城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文化活动频繁,从事文化事业人员较多,文化事业繁荣,为众多文化社会组织的成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二是中心城区靠近政府工作机关和主管单位,更便于与政府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展开交流和合作。

(五)注册资金分析

北京市文化社团注册资金额总体上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最低不得少于3万元的标准,注册资金金额段的分布较为平均。其中,注册资金介于10万~100万元区间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最多,占文化社会团体总量的36.24%;注册资金介于5万~10万元区间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居于第二位,占总量的比重为34.84%;注册资金介于3万~5万元区间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占据第三位,占总量的比重为21.95%;注册资金大于100万元的文化社会团体数量是最少的,占比为3.48%。可见,大部分文化社会团体注册资金在5万~100万元区间,占总量的71.08%;而部分文化社会团体由于注册时间较早,注册资金少于3万元。

(六)业务主管单位分析

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与该社会团体的性质、业务范围等紧密相关。目前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主要有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等46家,其具体情况如表6-2所示。其中,由北京市体育局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有68家,位列榜首,占总量的24%;由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有32家,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占总量的11%;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文化社会团体有29家,位列第三,占总量的10%。此外,仍有6家文化社会团体未公开业务主管单位,占总量的2%。

表6-2 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主管文化社团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统计。

(七)年检结果分析

据2014年北京社会组织官网公布的文化社会团体年检结果显示,在公布的北京市206家文化社会团体年检结果中,合格的文化社会团体155家,占总量的75%;基本合格的文化社会团体41家,占总量的20%;免检的文化社会团体6家,占总量的3%;剩下的4家文化社会团体年检结果为不合格,占总量的2%。从以上数据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北京市文化社会团体年鉴结果的合格率(合格、基本合格及免检)为98%,合格率较高,体现出文化社会团体较好的自我管理水平,以及业务主管单位严格的监管力度。但是,仍有81家文化社会团体并未在北京社会组织网上公布其年检结果,因此,对于这些文化社会团体还需要做好进一步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相关信息的网上公开,同时接受会员及公众的监督。

二、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状况分析

(一)总量分析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北京市现有民办非企业单位508家,占北京市社会组织总量的21.98%,仅次于社会团体。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北京市现有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233家,占北京市文化社会组织总量的37.16%。

(二)成立时间分析

根据北京社会组织网上搜集的数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速度较快,每年以10.4家的速度增长。尤其2011年到2014年增长迅速,超过已成立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半数以上。相对而言,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增速和增幅都要高于文化社会团体以及文化基金会。

(三)区域分布分析

在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有136家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了明确详尽的地址,这些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基本覆盖了北京市14个市辖区。其中,位于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最多,位列前三,分别占总量的24%、21%和18%,三个市辖区分布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共占总量的63%。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地域分布上集中,其成因也大致和文化社会团体空间分布特点相同。

(四)注册资金分析

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额从几万到上百万数额不等,但注册金额总体较高。其中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册资金额的主要集中分布于10万~100万元之间,占北京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总量的73%;其次,注册资金额高于100万元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总量的24%。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额的总体较高,这与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点和业务范围有关,比如民办艺术学校、民办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购置相当量的设备,引进先进专业技术。通过对比,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额高于文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金额。

(五)业务主管单位分析

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主要有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13个部门,各部门主管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具体情况如表6-3。在这些主管单位中,北京市文化局主管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最多,占总量的38.6%;北京市文物局主管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次之,占总量的13.1%;北京市民政局管理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位列第三,占总量的11.7%。但在北京现有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仍有11%的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未公开业务主管单位。鉴于此,北京应合理优化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部门结构,促进信息公开,明确相关管理部门权责,加强对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快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制度,规范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

表6-3 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主管单位主管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统计。

(六)年检结果分析

据北京社会组织网的资料显示,2014年,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有61家公布了年检结果。根据各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布的最新年检结果显示,该61家北京市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合格率为100%。

三、北京市文化基金会状况分析

(一)总量分析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两种。目前,已在北京市民政局下的基金会共有317家,占北京市社会组织总量的13.7%,相比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最小;在北京市317家基金会当中,文化基金会共有77家[2],占基金会总量的15.14%,数量和比重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较高。

(二)成立时间分析

据北京社会组织网数据显示,北京围棋基金会成立时间较早,是1985年成立的。随后的24年当中,北京市文化基金会以平均每年1.1家的缓慢速度增长,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基金会成立7家,创历史新高;随后的几年中更是以平均每年10家的速度快速增长。北京市文化基金会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协同发展的势头与现状。

(三)区域分布分析

据资料显示,在北京市77家文化基金会中有73家公布了明确的住所,已公布区域的文化基金会主要分布在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等10个区。其中,朝阳区、海淀区和东城区分布的文化基金会最多,分别为27家、13家、13家,分别占总量的37%、17.8%及17.8%,这三个区域的文化基金会比重大,具有明显的高度聚集的特征;其他区域呈现小规模、分散式的空间格局。

(四)注册资金分析

据北京社会组织网及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公布注册资金额的北京文化基金会有75家。其中,注册资金额在100万~500万之间的有68家,占总量的90.7%;另有2家文化基金会注册资金额分布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有5家文化基金会注册资金额分布在1000万元及以上,分别占总量的2.7%、6.7%。总体看来,北京市文化基金会注册资金很高,远远高于全国文化基金会的注册资金,而且也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体现出北京市文化资本以及其他资源集聚的优势。

(五)业务主管单位分析

从业务主管情况来看,北京市文化基金会的业务主管单位较多,涉及14个不同的部门主管北京市的文化基金会。在这14家业务主管单位中,北京市文化局管理的文化基金会最多,为22家,占总量的28.6%;北京市民政局管理的文化基金会数量次之,为20家,占总量的26%;其他主管单位所管理的文化基金会较少,一般在5家之下,同时仍有7家文化基金会未公开业务主管单位,具体情况如表6- 4。可见,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市民政局是主要的管理单位,也体现出文化基金会的“文化属性”与“社会组织属性”的双重特征。

表6-4 北京市文化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主管文化基金会数量统计

四、小结

通过对北京市文化社会组织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北京在文化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文化社会组织数量逐年递增,注册资金规模大且逐年升高、文化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完善、文化社会组织年检率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文化社会团体、文化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文化基金会的具体运营、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分布不均、管理不完善、年检参与率不够高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做好文化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加强有关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促进北京文化社会组织的更好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