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及其实质

利益及其实质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础利益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引起的。人们不仅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依赖于一系列的精神生活条件,例如伙伴关系、男女、性爱、天伦乐趣、荣誉感和自尊心等。(三)利益的实质对需要的上述分析,揭示出利益包含有六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互相依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它们客观上有着不同的地位、作用和从属关系,其中利益的实物内容和社会内容是利益最主要的因素。
利益及其实质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一)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础

利益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引起的。人们之所以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归根到底无非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终又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得衣、食、住等消费资料。没有这些消费资料,人们就无法生活下去。所以,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这种依存关系叫做需要。

人们不仅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依赖于一系列的精神生活条件,例如伙伴关系、男女、性爱、天伦乐趣、荣誉感和自尊心等。这些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振奋、愉快和舒适。没有这些条件,人类就不能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就不能形成社会。所以,我们把人类社会中个体对群体的这种依存关系也叫做需要。

除上述两种基本需要以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更高层次的,因而更“抽象”的依存关系。例如人们为了取得和保护自己的生活条件,还必须有各种社会性的组织形成和设施。没有这些组织形式和设施,社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混乱。因此,我们把人们对这种不同物质形态但为保障物质文化生活正常进行所必需的社会设施的依存关系也看成是一种需要。

这一系列事实表明,需要就是人们对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需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由自然形成的,一种是由社会形成的。

人是二重性的生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作为自然人,他们同任何别的生物一样,要经过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物过程和生化过程,以维持自己个体和种群的存在与发展。这样,他们就有了摄取营养、获得能量、保持自己同环境的生态平衡等要求,从而就有了对食物、衣著、住宅等生活资料的需要,即我们常说的生存需要或生理需要,最起码的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生物机能产生的。

同自然需要相对应的,是社会创造的需要。人,总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人,他们同任何别的生物不同,具有许多完全特殊的需要。例如,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总有相应的教养、学习的需要,有各自的文化需要。各类学校,各门艺术,各种传播思想、传递信息的手段,都是为了满足这类需要而产生的。

(二)生产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基础

人的需要通过满足得以实现,而任何需要的满足过程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第一,这个满足过程是同一定的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需要的满足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一定的消费资料,二是引起某种心理、生理、感情、智力的变化。无论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还是精神产品的消费,都同一定的再生产过程有着直接联系。如果从需要为生产提供观念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需要满足过程是先行的过程,而如果从生产为需要提供实在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生产过程是先行的过程。然而,需要总是一个满足了又发生、发生了又满足的永不停顿的过程,生产也总是前后相继,连绵不断的再生产,因此,作为一个总过程的相辅相成、相伴相续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

第二,这个满足过程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相联系的需要满足过程既然以再生产为前提,那就必然与社会生产关系存在密切联系。从再生产全过程来看,生产为需要提供对象,这就引入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分配按社会规律把需要的对象分配,这个社会规律就是一定经济关系的本质联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这种再分配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最后,消费直接满足各主体的需要,其社会经济方面,如各种消费关系的矛盾,消费的构成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消费力的合理组织等,也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密切相连。总之,一谈到需要,就总是一定生产关系体系下产生和满足的需要。

第三,需要的满足方式取决于生产关系

需要的满足方式是特殊的历史的方式,或者说,需要的客体总是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式下进入消费过程。以历史上三大剥削阶级来说,他们生活需要的满足都以剥削收入为基础,但他们的这种剥削收入都没有完全一致的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收入是直接地和无偿地占有奴隶阶级的剩余劳动;地主阶级的收入则是以地租形式无偿占有农奴阶级的剩余劳动;资产阶级收入却是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剥削收入的性质和形式有差别,这三大剥削阶级的生活需要的满足形式就不能是一致的,而必然是不同的。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者生活需要的满足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下,奴隶的生活需要丧失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奴隶主的、如同喂养牲口、保养农具一样的“生产需要”。在经济形式上,奴隶劳动者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不以他们的某种“收入”的形式,而以奴隶主支付“生活费用”的形式实现。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下,农奴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封建租佃关系下农奴的收入形式为基础,他们的生活资料以他们自己的必要劳动去换取。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独特形式存在的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者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以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商品,取得以工资形态呈现的劳动力价值,再通过一系列商品交换取得中意的消费品来实现的。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通过劳动,按照社会分配方式取得收入,并实现自己的消费需要。总之,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需要满足方式。

(三)利益的实质

对需要的上述分析,揭示出利益包含有六个方面的构成要素。(1)经济利益的自然基础,即引起经济利益的生活需要;(2)经济利益的社会基础,即赋予需要及其满足过程以经济形式的生产关系;(3)经济利益的实物内容,即满足需要的社会劳动成果;(4)经济利益的社会内容,即满足需要的方式;(5)经济利益的质的规定性,这从需要及其满足过程的社会经济形式上得到体现;(6)经济利益的量的规定性,这从需要的规模和满足需要的社会劳动成果的规模上得到体现。

这些要素互相依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它们客观上有着不同的地位、作用和从属关系,其中利益的实物内容和社会内容是利益最主要的因素。据此,我们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成果在满足主体需要对所获得的一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形式,换个角度说,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形式中满足主体需要的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成果。这两个表述,并无本质差别,不同之处在于,前一表述特别强调经济利益的社会内容,而后一表述则特别强调它的实物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