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

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就中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问题进行考察,就越界水污染的外部性特点、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规制取向和水污染环境规制绩效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笔者采用“均衡污染”模型,将越界外部性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为我国水污染规制制度的现实运行情况提供一个更新和更完整的解释。第六章进而对越界水污染的规制工具进行考察。第七章结合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对越界水污染的自愿规制问题加以探讨。
本书的结构安排_越界水污染规制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导论就研究缘起、研究定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本书结构安排进行说明。

第二章对越界污染的性质及其规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有关越界污染的经济学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两大支脉:分支之一为国际越界污染的博弈论分析,这类文献以各国具有独立的环境规制权作为其基本出发点,讨论环境合作协议的可能性与稳定性问题;分支之二为财政分权下的环境规制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注意到了一国内部政府层级对污染治理的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被视为环境规制的主体。笔者在这一章节对相关文献已有的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就中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问题进行考察,就越界水污染的外部性特点、财政分权下的政府规制取向和水污染环境规制绩效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所要厘清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越界污染的现状与主要特征;影响越界污染的主要因素分析;对越界污染的相关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笔者采用“均衡污染”模型,将越界外部性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为我国水污染规制制度的现实运行情况提供一个更新和更完整的解释。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第四章展开对环境规制制度的详细研究,包括从环境产权的角度对环境规制制度的选择加以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特殊性对水污染规制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越界污染可以视为环境质量这一公共物品的(负)供给,第四章给出了单向流域越界污染条件下集中规制与分权规制的分析框架,讨论具有单向负外溢特点的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对上述两种规制结构的效率进行了比较。

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地区合作与流域补偿的基础条件、补偿原则与成本分摊方案、合作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六章进而对越界水污染的规制工具进行考察。与一般的环境规制工具研究不同,越界水污染跨越不同的行政边界,面对多个政府规制主体,而且每个规制主体的规制目标并不一致,因而本章在以往环境规制工具的研究基础上就越界污染的环境产权、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水权交易等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和越界损害救济等法律规制工具的特点加以分析,突破了以往在单一政府假设下环境规制工具的研究局限。

第四章到第六章的研究在探讨有效的政府规制制度的同时,也揭示了政府规制在我国越界水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局限性。第七章结合市场经济转轨条件下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对越界水污染的自愿规制问题加以探讨。本章主要考察水用户、利益团体或者非政府组织(NGO)作为第三方参与越界污染控制的可能性。通过政府单边规制、政府多边规制和自愿规制的比较研究对“以志愿提供公益”的组织形式进行越界污染治理的效果进行讨论。

第八章为结论,对全书进行总结,探讨我国流域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分析以上各章研究结论所包含的政策意义,并对本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加以说明。

【注释】

[1]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主题演讲,第五届绿色中国论坛,2004年10月27日。

[2]参见余源培,理性看待人均GDP破1 000美元[N],文汇报,2004-5-25(4)。

[3]吴舜泽,夏青,刘鸿亮,2000,89(2):2。

[4]张世秋,环境政策边缘化现实与改革方向辨析,载于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2004:500。

[5]参见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2:8。

[6]英文中的regulation一词所对应的中文翻译有两种,即管制和规制,学界对此颇有争议。管制和规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制是源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政府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管理,而规制则强调规范和指引,其主体不限于政府,还包括社会公众与利益团体,甚至被规制者自身,包含有管理和激励两方面的意义。管制具有强制性,规制则更重视经济个体对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自愿遵守和自发参与,其行为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7]王红玲,2003:147。

[8]相对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言,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品被称为公共“害”品(public bads)。

[9]最低安全标准法认为,对一些资源而言,如果超过某一开发限度,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该限度就是“最小安全标准”,超过该标准,社会成本将是无穷大。

[10]参见“善待自然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访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曲格平”,源自刘树铎,王宁,中国经济时报,2005-3-9(20)。

[11]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当时估算约为540亿美元)。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对全国的生态状况做了一个调查表明,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当年甘肃和青海两省的GDP之和。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2004:55-57。

[12]例如,对长江流域的调查表明,由于各城市市区大量企业向郊区及农村地区的迁移和农村集镇化程度的提高,流域内地表水体呈现出由市区向郊区蔓延的趋势,同时,由于城乡环境规制的地区差异,大中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农村地区污染依然严重且有加剧的趋势。参见虞孝感,姜加虎,贾绍凤,2001:468。

[13]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3倍以上,一些农村或不发达地区主动要求输入一些污染性生产项目以增加经济收入。参见周国梅,强化制度建设,严防污染转移[N],中国经济时报,2005-6-16(5)。

[14]赵永平,南水北调不会成“污水北调”[N],人民日报,2005-8-29(15)。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是从长江扬州江都段经京杭大运河调水,目前大运河的水质已经严重污染,不能将污水调到北方,只有解决了水污染的问题才能保证调水的质量。中线方案计划调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水,目前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虽好,但是汉江已经出现过水量较小而导致的“水华”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