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和全面发展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尊重和全面发展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和全面发展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三、尊重和全面发展遵循师德建设本质要求,师德建设就要以“尊重”为基准、以“关爱”为核心,以提升人的道德、促进人自主而全面发展为目的,这就是时代、社会和人民对师德建设提出的具体愿望。大学生们在承担法律义务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因此,尊重对于高校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尊重和全面发展_高校师德建设的理

三、尊重和全面发展

遵循师德建设本质要求,师德建设就要以“尊重”为基准、以“关爱”为核心,以提升人的道德、促进人自主而全面发展为目的,这就是时代、社会和人民对师德建设提出的具体愿望。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就能把握师德建设的根本属性,师德建设就能真正得到促进、取得成效,为社会所认同、让人民满意。

(一)尊重和关爱

1.以尊重为基准

“尊重”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一切所谓的教育都不能称之为教育。长期以来,“尊重”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单向的、是残缺的,是特定的一方针对另一方的、非平等的关系,要求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师道尊严”向来是中国人恪守的道德观念,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观念在我们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新时期,大力倡导尊重与平等的道德观念,具有弃旧扬新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等。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同样需要教师的尊重。师生之间需要尊重,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无不需要尊重。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互信的基础,是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也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助推剂。师德的影响是具普遍意义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师德的教化。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已进入成人阶段的青年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富于探索、富于创造,有强烈的自主愿望、自尊意识,也易产生叛逆心。他们离开父母、家园,少了来自家庭的呵护,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学校的及周围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大学生们在承担法律义务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因此,尊重对于高校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的道德世界里比中小学生带有更多自己“生命情境”所生成的德行结构,这种德行结构使思想道德教育中与他们本身结构和倾向一致或类似的影响容易被吸收,反之,则容易遭到拒绝。因此,师德建设中,必须树立“尊重教育”理念,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把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个人生活幸福、前途命运与道德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目标指导活动才能达到理性与情感的互动、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主体,培养出人格完善的个体。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教师、学校就要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建议,并从这些思想、意见、建议中得到启发、找到依据,从而更好地调整思路、确定目标、改进工作、达到师德建设之要求。(www.guayunfan.com)

2.以关爱为核心

关爱,就是关心和爱。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件事,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更要关心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谅解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缺点,帮助解决他们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多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温暖,做到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从而达到情多理自通的目的。爱,是人类的大德大道。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没有爱的维系,人类就不可能从原始丛林中一步步走出来,自远古的蛮荒走向现代的文明;没有爱的维系,就不可能走出日益窘迫的人类困境。罗兰认为:“在人类心中的一切情感和激情中,最为重要的是爱。”爱是一种博大的善良和同情,它要求爱亲戚朋友,也爱世人;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也爱人类;爱社会生活,也爱大自然。爱可以激发人的一切美好情感,使生活阳光灿烂;爱可以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人显示出巨大的能量。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教师应该心中充满爱。爱,是师德的核心,英国诗人雪莱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苏霍姆林斯基同样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便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是心灵的感化剂。高校教师应该以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为榜样,让心中充满关爱,成为爱国、爱教、爱校、爱生、爱岗敬业的典范。爱岗敬业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尽心尽责、专心致志、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教育好学生,就应该关爱学生、善待学生、善教学生,耐心教导、诲人不倦,有疑惑时耐心解答、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化解其心理矛盾、维护其合法权益。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应持民主、尊重和爱护的态度,应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爱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的光荣感,爱是情感的雨露、力量的源泉,爱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学生成才与学校的发展、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这样爱的道德是不道德,没有这样的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这样的爱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没有这样爱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在一份对高校师德调查中,在“您最希望同什么样的老师打交道或思想沟通”的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喜欢与“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像朋友一样的老师”打交道;喜欢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学识渊博、谦逊待人的老师”交流。可见,除了“风趣幽默”、“学识渊博”反映的是知识与智慧外(实际是“智育”的范畴),其余所反映出的是“尊重、平等、关爱”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评价和愿望应该成为师德建设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师德内容中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懂得尊重和关爱并在道德实践中严格践行,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心心相通、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全面发展

1.以提升道德为指向

要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追求在教育或修养中的具体落实应通过榜样人格——具有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中介去完成,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参照系,又要以榜样人格作最切近的参照。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当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突现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还不很成熟,其成长不是自发的,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人格。

以真善美的道德为引领,提升人的道德,是师德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大学的神圣使命、是维护社会秩序、构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传道”是教师固有的要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化学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是说,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民众,教育民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追求是以提升人的道德为基础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建设应在全社会道德建设中走在所有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之前列,这是教师社会角色应当为社会承担的责任,也是使学校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的必然要求。可见,教师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应该承担起道德领路人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与培养合格人才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高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教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正如一位学生在写给老师的信中所言:“老师,我是踏着你厚实的灵魂来完善自我的”。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亿万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和人格道德的健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教师不仅应当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对自身人格有更高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不仅是品德的修养和思想的净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中的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影响使学生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倡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潜心钻研、严谨笃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道德的典范,肩负起提升人的道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重托。

2.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建设者,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首先离不开人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教师是培养人的人,师德建设就应该以促进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为依据,这既是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一方面,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培养,因为实现自身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最成功的教育是发现人的天赋、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个性发展。黑格尔在其《美学》专著中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为自主发展是以尊重个性为基础的,个性是独立精神的思想渊源;自主发展能最大限度开发人性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独立精神是激励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真正的土壤,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唤起他们根据兴趣爱好支配下的学习行为和独立精神,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人文精神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根本要求。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研究认为:人们受教育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主体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一种人性自身发展的过程,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就蜕变为了“驯兽”活动。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在促进人的自主发展上,进行自身道德修炼和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多样性培养,在满足学生广泛求知欲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差异,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训练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定位、自强自励、自觉求知、自主发展的优良品格。使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道路上,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当然,人文精神不仅意味着发现人的特性、潜能,也意味着人和人的群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前者使人自信、自尊,后者则使人更加理智、更容易成功。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成功包含许许多多人的共同参与。正如人和其周围的环境的密切关系一样,人与人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另一方面,就整体而言,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做到“予人聪明、予人善性”两者不可偏废。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师生一切言行的指导,只有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转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觉学习和行为的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发展自己。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必须把崇尚学术、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真理、求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同以人为本、关怀人性、造福人类、明德、求善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收科学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并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躬身践行,引导激发学生尊重知识、遵循规律、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置疑的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神;教书育人中,培养自身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广泛涉猎文史哲艺等人文著述和知识,引领学生去阅读文学、赏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公益活动,从中体味人生、陶冶性灵,以人文精神唤起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探索、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追求。教育管理中,改变简单的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的做法,努力提升尊重人、为了人、服务人的层次和水平,提炼师艺、升华师德。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知识和道德完美的结合,使教师在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师德建设不仅督促教师自觉为国家、民族、社会、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还要求教师个体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承担教师责任、践行教师道德、优化人格形象、提高思想境界,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