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教育回归教学体系探析

道德教育回归教学体系探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教育回归ESP教学体系探析余陈乙作者简介:余陈乙,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及教学实践摘 要:目前,大学教育因注重实用教育而日益走向知识化与技能化。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道德教育逐渐融入ESP的专业体系之内,以真正担当大学作为培养专业过硬且具有健全人格的国家栋梁的重要使命。简而言之,是内心道德力量的缺失或不足而给“贪欲”留下了可乘之机。

道德教育回归ESP教学体系探析

余陈乙

作者简介:余陈乙,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及教学实践

(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摘 要:目前,大学教育因注重实用教育而日益走向知识化与技能化。可是,学生个人的道德发展同样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且与知识及技能鼎足并重。就专门用途英语(ESP)而言,它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所培养的是未来以英语为主要沟通工具从事各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优化行业风范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道德教育逐渐融入ESP的专业体系之内,以真正担当大学作为培养专业过硬且具有健全人格的国家栋梁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道德体系;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为中心;价值观

On the Return of Moral Education to ESP System

YU Cheny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by laying more focus on prac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end to be increasingly knowledge based and skill oriented. However,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on a personal level should be equally taken as a key obj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as a branch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ims to cultivate inter disciplinary students who will engage in various professions by using English as a major tool of communication. The quality of these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moral aspect, can exercise a far 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both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 this consid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way how moral educ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ESP so as to fulfill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urturing of professionally skillful and morally disciplined people so that one day, they can better serve the country.

Key words: moral system;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learner centered;value

1.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震荡了全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依然没有呈现出复苏的明显迹象;相反,倒有不断持续恶化的趋势,比如欧盟(EU)内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希腊等多国陷入的主权债务困境以及美国近期国家信用评级的下调等等。而种种这一切,都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然,经济的发展具有其自身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有繁荣就必会有衰退,潮起潮落,本属常理。可人们还是想问一句: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此次危机的发生?表面上,主要是由于投资银行因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风险的原则而创造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所惹的祸。此外,商业银行无视可偿还性原则发放按揭贷款;再者,是监管当局的严重失职,缺乏对于过高金融杠杆率的必要限制等等。

可是,如果透过所有这些表象进行一番冷静而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某些原本可控的因素。2009年5月11日,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八十周年的晚宴上面对数百位银行家,坦诚直言金融危机的起因就是金融界人士由于贪婪而忘却了基本戒律。简而言之,是内心道德力量的缺失或不足而给“贪欲”留下了可乘之机。

2. 道德教育现状与教育目标比较

道德作为个人内在标准,一直是与利己动机相博弈的对立面价值。利己动机尽管带有某些积极意义,但一旦缺少了道德这一对立面价值的约束,会极易转变成贪婪的托辞与借口,以至沦落到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没有约束的贪欲,其结果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如同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非常肯定地说,那些在华尔街操纵着股票、债券等种种金融产品的银行界人士都曾经在大学里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令人羡慕的学历及学术背景。可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掀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震荡。反观中国,从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到2009年阿里巴巴的诚信通欺诈案,再到近期达芬奇公司的产地造假以及产品质量等问题,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不禁发人深省:高等教育应该赋予人怎样一笔精神财富?它在个人品格完善过程中需要扮演什么角色?专业与技能的培养是否足以?

当然,没有人会认同高等教育只充实个人的知识内涵这一说法。但是,在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高等教育的重心已经完全偏向于理性层面,即以传授人文自然科学,鼓励创新为至上的要务。与此同时,被忽略的却是感性的层面,尤其是正确道德观的树立以及它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当今,中国高校的普遍状况是德育不再是针对个体大学生品德的提升,而只是被学习的众多科目之一,并且常常居于最末端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即便道德教育依然进行着,也落入了知性教育的陷阱,将道德教育变成了关于道德知识的专门化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增加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但对于改变其道德非但效果不明显,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总而言之,可以用“三化”来形容此类道德教育的特征,即“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高德胜,2003)。此时,需要明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高等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宗旨始终不应脱离教育的基本目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教育的目标进行过各项系统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且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来自美国学者霍恩斯坦(A. Dean Hauenstein)。霍恩斯坦(1998)将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分为四大领域,它们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运作技能领域以及行为领域。从认知领域的角度来看,当处于大学阶段时,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形成了自己看待事物的基本标准。但是,由于欠缺实际经验,他们的眼光判断力尚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一个发展与变化的阶段。故此,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方面需要给学生指出比较明确的方向并设定总体的结构性框架。这样,对于诸如规律、原理、方法等书本上常见的要点才会被有效地吸收并消化。相形之下,情感领域则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为出发点,逐步将积极的人生态度、世界观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感性元素自然地渗透进不同的知识面,以期影响并帮助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对于运作技能及行为领域,这两方面可谓有异曲同工之效。它们强调的都是把从书本上得到的他人的间接经验通过亲身运用及实践,真正转化成自己掌握的知识并进而做到举一反三。

根据对于以上四大目标领域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学教育所要承担的任务并非单单是帮助学生充实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为重要的使命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学问来有效地服务、回报社会。学问本身是没有穷尽的,同时也在随着时代及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甚至淘汰。可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道德观的树立却能够令学生终身受益,并有效地带动整体社会朝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从一个比较长远的角度出发,国家需要的不是仅仅懂得各类专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拥有良好道德标准的公民才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经济日益发展以及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时代,德育,或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应该被视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更是一份不可回避的责任

3. 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实际上是相对于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而言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y)就已经展开了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在他与Mcintosh以及Strevens(1964)共同编著的《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一书中,曾明确定义ESP为公务员、警察、法律工作者、药剂师、护士、农业专家、工程师及钳工等专业人士使用的英语(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for policemen;for officials of the law;for dispensers and nurses;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也就是说,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如常见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法律英语等等。

此外,在Mackay &Palmer(1981)看来,专门用途英语最初是为了解决普通英语教学中目标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而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一次英语教学改革。而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提出是英语教学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英语成为科学技术、国际商务领域的强势语言,教育理念上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以及语言学理论的发展(Hutchinson &Waters,1987)。可以说,ESP的产生符合了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需要,它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特别是二战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英语在几乎所有领域,尤其是商业贸易等方面均成就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逐渐地,英语演变成了“国际通用语言(lingua franca)”。相应地,随着各国对英语人才,尤其是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育理念也在同时发生着变化。传统上,英语的教育一直是以教学为中心,即教师扮演着中心角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及被灌输者。但是,由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象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从事特定的职业领域;其重点也相应地慢慢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 education)。通常,学习者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具体需求,强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愉快(Rodgers,1969)。

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另一位英国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的教育目标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的。因此,ESP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Strevens,1977)。换言之,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应该具有其特殊的内容,即涉及与相应职业直接有关的专门化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伴随着职业内涵的变化而变化。总之,专门用途英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在逐渐扩大、延伸并向前发展。现今社会随着对于个人及企业信用关注度的增强,隶属道德层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未来ESP授课对象的内在需要。故此,思考如何将德育回归ESP教学体系应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ESP+德育”的教学建议与构想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人分工不同,从事专业也不尽相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往往需要依赖于个人道德标准的改善与升华。这里,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高等教育,因为它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可以在此阶段牢固地树立起正面的、积极的价值系统,逐渐地,个体影响到四周,再慢慢发散开来,从而最终让社会风范发生彻底的改变。所谓“润物细无声”,其内含的蕴意恐怕就是在此。

学问和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学问重在提供生存的技能,而它本身是中性的。至于生存的状态与内在质量,则更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厚度及影响力。学问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淡忘,而教育给人带来的行为与观念的改善却能伴随一生之久,并感染他人。ESP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所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是以英语为工具从事不同领域的实务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它的涉外性质比较突出。另外,他们的工作通常会牵涉到国家间的往来与合作,这一过程所展现出的举止言谈不仅折射出个人品行的高下,更是国家整体形象的写照。因此,ESP应该被赋予更为深远的内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它的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合可以逐步演变为带有人生启迪意义的学科类型。同时,把注意力落在人,而非学问本身之上。换言之,就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形式以有价值的内容来影响学生。

4.1教育方向的设定

从ESP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为了弥补现有高校教育中理性及知性教育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强化以个人为基础的系统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培育。对于ESP的教师们,他们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教育方向问题,即在当今高度商业化的世界里,学生们应该被培养往功利的方向发展,还是往道德、责任的方向发展。人性自身有善恶两个方面,而教育有责任给释放人性善的一面创造条件。因此,ESP教育需要往抑恶扬善的方向来发展。在具体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们未必要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但至少有责任把两条道路的选择指出来。这些未来进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商业界为多的学生们,将来是更加倾向做一个利己的人?还是一个更具担当、有道德的人?这都是属于基本方向性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一切问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恐怕没有高校会说学生最终的选择与他们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无关。

在做法上,可以增加设置与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相联结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熟悉各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指导他们学会处理工作生涯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利益与道德之间的两难问题,并从而形成自己比较稳固的价值观。在这一方面,哈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早在1995年,哈佛大学就用了前后约五年的时间,以“重视价值观的决策(value based decision making)”为原则来整合其MBA各项课程,并将领导能力、伦理与企业责任定为核心,提议教授们要担起学生人生导师(mentor)的职责(Piper et al.,1993)

4.2教育目标与方法的采用

对于融入了道德内涵的ESP教育,其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到学生的头脑,更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知识固然非常丰富,但是它却行不出来。有知识而没有生命的学生,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生命指的是做人,不是只把事情做好。高等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做好的人,一个言行一致且更有道德的人。当然,在培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当重要,它的选择必须要配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应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体生命为基点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所观照的是真实的生活,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对于生活的不同反思及感悟。就德育而言,当它融入ESP课程教育体系时,既有的学科教学方法是不太合适的,直接讲授知识的方法并不能被运用于道德态度的学习。道德不是教出来,而是学来的。不应直接地教学,要间接地潜移默化。比如,可以运用全面渗透的方式,在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师生的互动中,间接发挥榜样模仿的影响(黄向阳,2000)。当前ESP教育的目标普遍偏重于认知的发展,其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就变成了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但是,渗入了道德元素的ESP教育要结合学知识、学技能和学态度三方面方法的综合运用。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毕竟不同的时代有其特定的背景与事件。但是,历史长河中所发生过的许多点点滴滴却常常可以给予后人以宝贵的借鉴。同样,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智慧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功能,它时时提醒后人该如何在两难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毕竟,没有一个人的智慧是完全的,也没有一件事是世界上首次发生的,前人的经验总有值得学习之处。ESP在将德育融入其教学体系时,可适当运用从历史积累的智慧中学习的方法,提供不同价值观的道德选项,协助学生通过直观多样性、他异性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亲身经历选择的过程,从而对于如何才是有助于个人及时代进步的道德标准形成正确的观点。总而言之,焦点依然是学生,教学也依旧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老师的功能是协助,无需直接告诉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协助他们去经历一些较深层次的内心挣扎并提醒他们要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后果。对处于成年初期的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停止调整与改变;相反,会随着阅历的加增而存在着许多变数。其中,一些原本消极的层面经过适当的教育,调整过来的几率比已入职场的人要高出许多。因此,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让学生们见到曾经身体力行胜过私利诱惑的历史楷模,能有效激发见贤思齐的动力并将道德观转化到积极、良性的轨道上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透过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来协助学生形成真知灼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经验里发掘已经存在其间的真理。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聆听和发问是帮助学习的关键。同样,在课堂里利用不同的情境及素材来辅导学生正确判断复杂环境中的应然关系,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平衡各相关方利益。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道德目的、知识目的与技能目的之间是有张力的。21世纪,由于竞争的加剧,知识目的与技能目的已经明显占据了大学教育的绝大部分资源;相形之下,道德目的已经被边缘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没有经过系统道德观教育的大学生,当面对一个崇尚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德育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对人发挥的影响可达终生。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始终需要有道德的人作中流砥柱,否则,其未来是不堪想象的。如同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它所带来的成本及代价难以估量,也同样值得深刻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校不应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相反,它所肩负的培育心灵的职责显得愈发艰巨。而探讨将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高校ESP教学体系之内可以说只是一个尝试及起点,它在促进该专业的学生树立自身价值体系的同时,影响他们的行为并进而帮助改善行业的道德标准。道德回归,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呼唤。拥有道德情操的中国人,才能够为中国带来真正美好的明天。培养有道德的中国人,对于高校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Hallidy, M. A. K., Angus Mclntosh &Peter Strevens.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2] Hauenstein, A.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Taxonomies [M].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1998.

[3] 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 Mackay, R. &Palmer, J. D. (eds..Languages for.Specific Purposes: Program Design and Evaluation[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1.

[5] Piper, T. R., Gentile, M. C. &Parks, S. D.Can.Ethics be Taught? Perspectives, Challenges and.Approaches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93.

[6] Rodgers, C.Freedom to Learn [M]. Columbus, OH: Charles Mirrill, 1969.

[7] Strevens, P. D.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English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8] 高德胜. 知性教育及其超越:现代教育困境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 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浙江省本科院校第二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