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现状探析

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现状探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港高等教育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试图梳理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探究其体制特点,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香港高等教育体制主要由教育局、各大院校,以及中介机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联系,维持香港教育体系的整体有序运作。香港高校作为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香港属于法定机构,其根据本身的法定条例成立,享有自主权并设有校董会。

梁雨晴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香港高等教育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通过简单梳理香港高等教育的体制架构与香港高校办学模式,指出香港高等教育多元且相互制衡的机制保证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支持和独立性。高质量的师资及办学理念的国际化使得香港向本地及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国际性人才。这些经验对于我国的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香港高等教育 体制架构 办学模式 国际化

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基本沿用英国模式,自1911年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建立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香港向社会提供多元化、多阶进出的升学途径给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1]。现时,香港有30多所可提供各种类型高等教育的学校,其中8所属于政府资助的可颁授学位的院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尽管香港高等院校数量少,但是其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绩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根据《泰晤士报》近年的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均排在世界前200名,前三所高校更是位列全球前50名,亚太地区前10名。香港区区数所大学,为何在能整体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本文试图梳理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探究其体制特点,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香港高等教育体制主要由教育局、各大院校,以及中介机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联系,维持香港教育体系的整体有序运作。

(1)教育局的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负责高等教育宏观计划的制订和把握,包括制定和检讨教育政策、计划和法例,监察教育计划;二是监察教育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如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学术及职业自理评审局等;三是每年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划拨教育经费给8所政府资助院校。教育局的这一职责定位将政府与大学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从而保证了大学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2)香港奉行政府不干预政策,因而香港社会各领域都存在数目庞大的社会自治或半自治机构向相关行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政府同样遵循“不干预”政策,除了给予高校较高的自主权外,一些法定及非法定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职能[1]。如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等,这些机构各自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可以防止政府直接介入高校管理,同时为高校发展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在此重点介绍教资会的基本情况。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是一个非法定的咨询委员会,负责根据香港各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及所需经费,向政府提供意见[2]。教资会于1965年成立,其成立之初的职责是为当时两所高校——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和所需经费向政府提供意见。2001年开始,教资会负责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拨款分配给8大院校[2]。虽然,教资会建立之初的主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教育发展方面的咨询,但它却一直保持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中立地位。正如教资会在公开职责介绍中所标明的:“教资会在须恰当地对公众及在财务上问责的前提下,将致力维护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为了确保教资会能够提供专业的教育发展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教资会的人员主要由高等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包括香港境内及境外的著名学者、高等教育行政人员,以及本港的杰出社会领袖,这些人士以个人身份获特区行政长官的委任[3]。教资会可以看作是高校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并为双方服务。一方面,教资会向资助院校分配拨款,根据政府款项额度与政府商议各学年招生学生的总体指标,并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考核。教资委还会向各院校提供有关国际学术水平和惯例等事宜的意见和建议。此外,研发资助也由教资委进行审核后向院校划拨。另一方面,教资会会咨询各院校可收学生数,并就其所需资金向政府提出建议。对于校舍建设等硬件设施的筹划,教资委会根据院校提供的方案分别向院校和政府提意见。

(3)香港高校作为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香港属于法定机构,其根据本身的法定条例成立,享有自主权并设有校董会。香港高校以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为发展导向,并在一些发展规划方面通过教资会与政府进行沟通、协商,8大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公币。但是,各高校在课程与学术水平的控制、教职员与学生的选拔、研究课题的提出与进行,以至资源的内部调配等方面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权[4],从而保证学校可以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公民,避免政治力量的过度影响。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没有囿于本港范围,而是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香港各院校的官方语言均为英语,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注重与各国知名院校的学生交流。以下从师资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简要介绍香港高校的办学方式。

第一,教研人员的来源国际化。香港高校通过向教研人员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优秀学者。香港的教研人员主要分为讲师职系和教授职系。讲师职系以教学工作为主,向本科生教授课程,分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和首席讲师[3],讲师不一定需要拥有博士学位,但随着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竞争越来越大,很多讲师应聘者通常也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系分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教授兼具教学和科研两个任务,但是课时数的要求远少于讲师。教授晋升的评定主要根据其在学术领域的成绩。由于较为高的学术要求,在香港能最终晋升为教授的比例比较小。为了保证高校教师的学术积极性,所有教授职系的教师入职时须与高校签订合同,学校每三年对助理教授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定,不达标者不予续聘,从而给助理教授以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开展科研。而当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后,便可转为长期雇佣合同。香港高校教师的高待遇与较大的竞争环境一方面保证了香港高校可以吸引到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促使各科研人员努力工作,因而使得香港学术界拥有较高较好的学术产出。而优秀的师资意味着学生可以接收到多元、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香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第二,香港高校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也与国际接轨。首先,课程设置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香港高校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的课堂讲授,目的是将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传授给本科生,使他们对学科体系有一个基本、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课堂讨论,一般穿插在课堂讲授之间。课堂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每个参与讨论的班级人数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不会超过30人),对于超过100人的大班级,课堂讨论的组织无法仅靠授课老师单独进行,因而往往需要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班,由讲师或教学助理分别负责一个班级来组织讨论。课堂讨论的主要角色由教师转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老师规定的一个主题和指定的参考文献进行深入讨论。其次,为了使本港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香港高校与世界很多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计划,其中不乏牛津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4]。本科生、研究生都有机会提出申请,参与交流。本科生的交换期一般为半年至一年,交流院校实施“学分互认”。对于希望直接进入职场的学生,学校会向学生提供众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学生可进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政府、企业实习。最后,香港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团组织根据自己社团的宗旨和特点组织活动,高校尽可能保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学生会经常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举办各种活动,并且在学校某些管理问题上也具有一定话语权

香港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其多元主体参与、相互制约的教育体系,以及高校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密不可分,值得我们学习。

香港在制度上保证了政府、高校和中介机构的制约、协作关系。大学教育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大学的宗旨包括为社会培养精英以及推动人类科学发展。社会需要一批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科研人员可以独立从事研究。这些都需要高校具有一定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香港通过建立专业的中介结构,避免了政府对于高校教育的过多干预,同时又搭建了政府与高校沟通的渠道,并在其中起到调和作用,从而建立了一个动态、制衡的良性体系,有利于香港高等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多元化的师资系统使高校教师充分发挥特长。教学与科研之间如何平衡是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教课很好的教师,但是论文数量却无法达到要求,也有科研做得出色的老师,但是却不擅长教学。教学和科研对于高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职责,缺一不可。然而,如何分配精力和时间,这对于高校教师是一个难题。香港高校通过建立两个职系,即讲师及教授职系,使教研人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讲师通常授课能力较强,因而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而教授职系兼具科研任务,因而分配给其教学的任务较少,利于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香港高校还建立了两种晋升渠道,有利于两类职级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将眼光只放在本地、国内,而应培养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人才。我们的大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并且也应大力开拓与其他国家高校的联系,为我们的学生了解世界、走出国门提供良好的平台。

[1]钱伟. 香港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模式分析. 教育评论,2015(4):138~140.

[2]彭泽平,姚林. 香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背景、架构与经验. 现代大学教育,2012(1):56~61.

[3]李建超. 香港高等教育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启示. 中山大学学报,2006(1):118~128.

[4]吴青,翟建设. 香港大学办学的“国际化”因素分析. 中国大学教学,2006(11):33~35.

[1]香港教育局,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ostsecondary/index.html。

[2]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章程,http://www.ugc.edu.hk/big5/ugc/policy/policy.html.

[3]教育资助委员会组成,http://www.ugc.edu.hk/big5/ugc/policy/policy.html.

[4]教育资助委员会组成,http://www.ugc.edu.hk/big5/ugc/policy/policy.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