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从人与林业生态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林业自然观和林业科学价值观,自觉维护、发展林业生态观。
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析_思想文化新论

袁 媛[1]

摘 要: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林业院校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本文论述了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提出了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供研究与工作参考。

关键词: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人类生态道德意识,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林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多数专业方向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林业院校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同时又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所以林业院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

一、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总和。生态道德概念的提出,扩展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下代人的关系重新定位。生态道德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手段传授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受教育者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与相应的道德文明,有效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从人与林业生态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新的林业自然观和林业科学价值观,自觉维护、发展林业生态观。

1.生态道德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和生态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道德意识是指生态道德理念与自我责任的思想。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则是指林业生态的理念与维护、发展林业生态的自我责任的思想。当前,关键的是要强化林业院校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是建立在“真”(客观规律)与“善”(符合生态道德)的基础上,对林业生态美的一种价值认识,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真”符合客观规律的,“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通过人与自然、林业和睦相处的“美”表现出来,就是符合了“美的规律”。美的生态环境能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敦化社会风尚,使人们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从事生产活动。

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院校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与创造生态美,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和工业力量的干预下发生反自然美的畸形变迁。

2.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可持续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特征。适度消费是指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适度消费是当代人类应该选择也必须选择的消费模式,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持续的消费是将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具有代际责任感。精神消费第一性是指生态消费突出人的精神需要,与传统的高消费所一味追求人的物质需要有明显的区别。大学生作为拥有文化和技术优势的高素质人群,大部分都有能力为自己和家庭创造较为丰富的生活资料,从而对社会的消费方式、消费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让大学生更早地意识到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从而在国民消费方式的逐步改变中起到引领的作用[2]

3.生态良心观教育

良心作为道德范畴,是指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生态良心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责任感和同情感。生态良心观教育是指唤醒大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危害性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帮助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规范选择,并监督他人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行为规范,激发人们去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4.生态义务观教育

林业院校大学生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管他们的主观愿望如何,都必须担负一定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对使命、职责和任务的体验,是人们的义务和道德责任。道德责任表明个人对社会和对他人承当的责任,也表明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人之所以要尽义务,是因为人类与他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是国家的一员,就应该对国家尽义务,人是家庭的一员,就应该对家庭尽义务。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是大自然的一员,也应该履行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义务。生态义务观教育应强调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林业的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对当代人的利益负责,又要对子孙后代的利益负责,并不是盲目地阻止人类对自然的正当索取。

二、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1]。创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必须要有一个人和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要在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稳步发展。没有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失去生长的土壤,所以,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会的素质高低。林业院校应真正将和谐生态的理念深入师生的心中,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与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林业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升华的客观要求

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尺度。大学生不保守、求知欲强、勇于创新,一旦接受了某种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产生终身影响。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林业院校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从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世间万物的关环,自觉地把谋求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结合起来,把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统一起来,从而使林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从事生态环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虽然新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多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林业院校中,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仍然重视不够,如何把林业生态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是摆在林业院校面前的艰巨任务。所以,结合实际需要,现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这必然引起道德教育内容的重新构建[3]

一是价值观的重建。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拓展了传统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内涵。要使学生既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又要对后代、其他生命体乃至整个自然界负责。

二是道德原则的拓展。除一般的原则外,应拓展至三个方面。即所有人都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所有物种都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应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体,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是不道德的行为。

三是道德行为习惯的新要求。以往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不随地吐痰、不乱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后,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

2.增加课程教学的生态道德内容

林业院校应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进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知识的讲授。在“两课”教学中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法律基础课中要强调环境保护法的现实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要引入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要增加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讲解等。可开设“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课,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道德教育。

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应强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自然体系中的定位,以公平公正的态度热爱自然的万事万物;树立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

3.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校园氛围

高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园地,又是学生聚集、生活的地方。学校的硬件环境与整体氛围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4]。良好的生态道德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生态道德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1)丰富和创造校园景观、设施中的生态道德内涵与文化。在学校山、水、园、林、路、各景、各品中蕴涵生态理念,彰显生态文化。在科学管理、热情服务中贯穿环抱意识,遵循生态道德,改变不良的影响生态和环境的习惯与行为。

(2)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周,大学生环保论坛、环保图片展览、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的环保热情,强化其环保意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主题,举办摄影展、征文、演讲比赛等,宣传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提倡绿色消费,重视生态建设,使生态道德在学生中入心、入脑。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既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又具有示范作用,应抓住一切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

(3)加强生态文化品牌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形成文明有序、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林业特色加强和创造各自的生态文化品牌。笔者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创建了一批富有特色、深意的生态文化品牌,如水杉剧社、水杉网、水杉大讲堂、水杉英才学校,在全省和全国已有广泛知名度、美誉度,学生也深受影响。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舆论引领

(1)开展实践活动。诸如开展生态调查、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参观和旅游、环保签名、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增强生态伦理意识,肩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舆论引领。利用特殊纪念日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观,如利用“地球日”、“植树节”、“爱鸟周”、“戒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加深大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通过板报、宣传信息、广播、图片等形式宣传和表彰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设立曝光台,实施监督,使道德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耻的舆论氛围。

总之,林业院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林业事业的未来建设者,是建设人类生存的绿色家园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作为未来的林业工作者的主体,林业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尚的生态道德素质。林业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中,具有自身独特基础、独特优势,责任重大。可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提供具有现代生态道德理念的新型林业人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关于和谐社会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7.

[2]孙宁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J].江苏高教,2009(2):130.

[3]阎华荣,陈淑玲.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7):80.

[4]魏景荣.谈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51.

【注释】

[1]袁媛(1981—),女,江苏宜兴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