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灵活就业养老保险

农村灵活就业养老保险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甘肃省社会建设的主线。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存在的影响制约甘肃省社会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出解决措施,使之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策建议_2010:甘肃省县域社会发展评价报告

五、对策建议

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说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经济增长的单一模式,从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着手,重点强调城乡统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可以看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因此,结合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思路和甘肃省县域社会发展基本特征,今后甘肃省县域社会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要做好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来认真研究、扎实推进。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甘肃省社会建设的主线。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一方面,注重总结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推动体制机制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存在的影响制约甘肃省社会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出解决措施,使之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坚持统筹兼顾。一方面将原来较为散乱的社会建设各项工作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查漏补缺,找出原来社会建设中的“短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同时,注重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协调各方面关系、兼顾各方面利益,初步勾勒出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市场为依托、以社会人才队伍为保障的社会公共治理体制。以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全省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解决社会结构变化后出现的社会管理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举措推进社会建设工作。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本国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制定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以保障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权益及全体公民共同受益为原则,为公民提供快捷、方便、价廉或免费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综合性政策的总和。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覆盖,注重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必须从两方面入手逐步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即底线生存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和基本安全服务)方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

加快构建和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在甘肃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正确就业观的作用,在市场就业观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就业观,即以市场就业观为基础,彻底摒弃计划就业观,发挥政府、市场、企业与劳动者的合力,以劳动者为主,政府、企业与劳动者共同树立的以积极扩大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自我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就业观。充分发挥政府、劳动者市场、企业与劳动者的合力有效扩大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重要内容与必要前提。

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规范就业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尤其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切实保障投资者和劳动者各方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改善劳工条件,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避免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资本利益的诟病,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技能型劳动者。

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清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减轻农村税费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展乡村道路和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完善社会协调机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运行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结合甘肃省实际,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认真研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合适的比例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文教卫、科学研发等基础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优化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比重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比重,降低政府消费比重。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投资的比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形成。积极调节和缩减以压低工资、污染环境和资源消耗过多为代价等获取暴利的行业部门企业,避免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环境差别而产生的利润收入分配不公。加强环境保护,从限制公害发生的角度出发,促进企业改变能源使用结构,强化环境、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逼迫”效应。积极支持企业采用节省资源及能源的技术设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原料,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推动创新发明的积极性,提升劳动报酬总体水平在初次分配收入中的比重。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积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坚持工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时调节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工资收入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得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解决由于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引起就业不充分的分配不公。

(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体系也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将过去缺乏社会保障的各类人群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政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过程,这也会使各类社会群体从中受益。社会保障还能使财富分配更加公平。

目前,甘肃省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只能覆盖少部分人,还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普遍的社会支持网。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当前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均有各自的制度体系,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逐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和救济体系的建立,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法先行,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规范化。二是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可以考虑设置事业性质的“乡(镇)养老保险资金管理中心”,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和管理。在某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尝试设置保险资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资金。三是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县域医疗卫生条件差,设施简单,财力不足;尤其是在县域的农村,人们受到的医疗卫生保障有限,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常常是“小病看不了,大病看不起”。长期以来,“看病难”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医疗保健投入严重不足,医疗站点少,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低的事实,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的就医保健行为。和教育相比,教育问题还有一部《教育法》的约束,家长不让子女上学是违法行为。但医疗卫生就不同了,不去医院治病又不违法。当然,并不是农民有病不想去医院,而确实是迫于经济原因去不了或舍不得去。因此,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此来重点防止因病致贫的风险,恢复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务之急。

加快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事业是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既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卫生事业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同步发展。受“非典”流行的启示,从国家到地方都切实加强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和设施建设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建设仅仅解决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条件,而公共卫生落实需要相应的运行成本和服务成本。因此,要加大公共卫生人力成本的投入,形成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格局,逐渐改变甘肃省近几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逐年下降的状况。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确保甘肃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阶段。应充分把握和利用有利时机,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准确把握甘肃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充分认识社会管理所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挑战性,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逐步构建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社会管理机制。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认真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水平。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着眼于构建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以此来提高执政水平,改进社会治理。因此,当前政府首要的任务是尽快创建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全面社会管理,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工作。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履行好调节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危机的社会管理职能,特别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部门协作,实行综合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优化流动人口居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要大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大对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要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要坚持培育扶助与引导管理相结合,把各种社会组织纳入有序管理之中,引导他们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强化服务社会功能,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