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就业结构现状

农村就业结构现状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虽然山西省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有了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大大快于产值的增加,致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第一节 农村就业结构现状

农村劳动力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由传统的种植业向林业、牧业以及其他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世界各国经济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而且是农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起点。

“六五”计划时期,山西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81年的92.16%下降到1985年的70.68%,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81年的5.39%上升到1985年的24%,农村外出劳动力所占比重也提高很快,由1981年的17.46万人发展到1985年的42.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32%。农村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情况如表17-1所示。

表17-1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表

img71

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

198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按经济部门划分的结构及对应的产值情况如表17-2所示。根据表17-2中的数字看出,1985年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0.62%,农业产值仅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3.8%。劳均收入,农村工业是农业的5.2倍,运输业是农业的5.4倍,建筑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都是农业的2倍左右,收入的差异是近年来,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农民对务农表示冷漠,不愿务农,更不愿对土地进行投入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

表17-2     1985年农村劳动力部门结构及产值结构

img72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整理。

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情况看,1981~1985年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共计188.2万人,年均37.6万人,转向第二产业的占49.9%,转向第三产业的占31.0%,外出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占19.0%。外出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绝大部分为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人员。产生这种转移的主要原因:一是山西省农村工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较多;二是山西省工业目前以建筑业和采煤业为主,这些行业主要依靠当地资源,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三是社会生活商品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促进了农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存在着劳均收入的差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见表17-3);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为358.3元,为1978年108.8元的3.3倍。

表17-3     山西农村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img73

资料来源: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整理。

虽然山西省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有了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大大快于产值的增加,致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