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

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

时间:2022-03-2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7.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在中国古代,信奉儒家思想的治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大多都是以礼为根本思想的。当任期间,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对睿智、爱民的晏子颇为信任。晏子强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向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等思想,并突出表现在爱民的主张上。晏子趁机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

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

7.以礼治国——万民称颂的贤相晏子

在中国古代,信奉儒家思想的治理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大多都是以礼为根本思想的。因为儒家思想一直都认为礼的作用在于区分上下贵贱尊卑,维持等级制度,孝亲尊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君主专制,所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指导原则。礼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而且因为礼为仁义忠信之体现与外化,所以礼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标准。诚如近代学人章太炎先生在其所著《检论》中言:“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礼不仅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具有法律意义,人们的行为违礼即被视为触刑。

礼是一种在中国流传已久的一种社会现象,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有“礼”字。《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它既是远古时代人们祭神求福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关于礼的观念以及学说也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圣人以礼治国的基础是了解人情、提倡仁义、明利去患,在这个基础上让人内心平和、社会和谐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见,礼不仅是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翻阅千古史册,最终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美名的名臣将相,也大都是以礼作为为人处世之根本的。正如《论语》种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够让他人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敬佩之感。比如爱国忧民、敢于直谏,能够在诸侯和百姓中都享有极高声誉的晏子,除了其博闻强识、善于辞令的优点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主张以礼治国、重礼爱民、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反对严刑峻法,并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所以在当时就有“仁人”之称,并被传颂千古。

晏婴字仲,谥平,经常被称为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人。他生于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现的时期,是春秋后期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晏子虽然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其一生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当任期间,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对睿智、爱民的晏子颇为信任。他不仅是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更是那个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www.guayunfan.com)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晏子强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向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等思想,并突出表现在爱民的主张上。儒家“仁政爱民”的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他还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经常劝解君主:“国君对于平民不能‘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应该体察平民的痛苦,‘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要‘散百官之财,施之民’。”

有一年,齐国连续下了十七天的大雨,整个国家都出现严重的洪涝灾情。而齐景公不仅对此不闻不问,反而依旧饮酒作乐“日夜相继”,甚至还动用不少人力到齐国各地去为他寻找“能歌者”以供其娱乐。心系于民的晏子多次奏请齐景公应尽快救济灾民,却每次都被拒之门外。晏子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家里的所有粮食都悉数分给了灾民,并把自己的车马、器物等物品放在路旁供人们随便使用。他自己则徒步前去见齐景公,说:“百姓‘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后,就气愤地离开了。齐景公闻言猛然醒悟,这才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晏子一向都主张以礼治国,实行“善政”,极其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并直言不讳地指出统治者奢侈腐化无疑是“与民为仇”,最终一定会导致“民叛”,而得罪于民的国君,将遭到“民诛”。一次,齐景公出游麦丘,问那里的一位封人年岁多大?封人答道:“85岁。”景公说:“您真长寿啊!您祝福我吧!”封人先是祝他健康长寿,有益于国家,齐景公不满足;封人又祝他的后代长寿,但齐景公仍不满足,封人无奈,只得说:“使君无得罪于民。”齐景公听了不悦地问:“只有百姓得罪于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于百姓的?”此时,一直站在一旁的晏子听后,却插嘴说:“君主错了,难道桀纣不是被百姓诛灭的吗?”

一次,齐景公要将平阴和槁邑两座大城赏赐给晏子,不料却遭到晏子的辞谢。齐景公大为不解,便问其原因,晏子回答道:“君王喜欢建造宫室,但是却没有想过百姓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是否有能力再去负担这些了;君王喜欢娱乐游玩,喜欢把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但却未曾考虑过百姓还有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支付这些;君王还喜欢用打仗来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多么强大,但百姓却每天都在为自己能不能活过今天而担心。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是百姓最痛恨的!而这无疑也是自掘坟墓,所以我才不敢接受赏赐。”齐景公听后,又问:“既然这样,那我该赏赐给你些什么呢?”晏子趁机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的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的就减速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晏子说:“如果主公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就是对臣的最大赏赐了,而且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在晏子看来:百姓们最渴望的事情便是能够减轻赋税,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饭吃、有衣穿;而且君王不以打仗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国家强大,也是百姓们心中最渴望的,因为没有硝烟的地方,他们才不用时时担心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死掉,从而生活才能更加平静;而君王不乱用劳动力和财力,也是百姓们最希望看到的。所以晏子在这里以百姓们的需要为前提,以礼治国,仗义执言,犯颜直谏,指出了君王荒淫享乐,穷兵黩武,让百姓们非常讨厌;同时也是申明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处处为民着想,提出了宽刑省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虽然晏子的话令齐景公心中不满,但衡量再三之后,齐景公却还是采纳了晏子的建议。

一次,齐景公向晏子询问自己安邦治国之道是否有效,晏子想了一下却没有马上回答他。晏子心中十分清楚,对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来说,是肯定不希望听到别人对他的否定或者批评的。然而晏子又不想因此而说谎话,使自己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所以他便提议说要陪齐景公一起到民间微服私访,亲眼看一看百姓的态度。晏子先是带着景公到了一家鞋店,齐景公看到有很多人都在买假脚,真正买鞋子的人却没有几个,大为不解。询问之下,他才从鞋店老板那里得知:“当前国君动辄处人以刖刑,砍去脚的人只有买假肢,买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齐景公还看到了许多低矮破败的房屋和面黄肌瘦的百姓,以及众多流浪者沿街乞讨的凄惨景象,顿时神色黯然。晏子便趁机劝齐景公施仁政,令其明白“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道理。这样一来,晏子既没有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况下让齐景公知道了国家在自己治理之下的真实情况。

从古至今,中国的管理文化都可以用“以礼治情,明分使群”八个字来进行概括。不管在哪个时代,管理的对象都不外乎是人情,通过“制礼义以分之”的分工方法,从而达到使人们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目的。《礼记》中有载:“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也就是说天下最高明的管理者——圣王,就是以人情为田,通过礼、义、学、仁、乐等种种手段治人之情,使其从矛盾混乱、痛苦不安达到心安理得、和谐畅通的境界。礼的原则就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但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综观历史,手中有权就作威作福,遭百姓唾骂的人如过江之鲫,为了百姓的安稳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的大臣却寥寥无几,而像晏子那样身居高位却懂得以礼治国,及时疏导民怨、借鉴民意、从谏如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以礼治国的决心和尊重百姓人格的做法也的确值得人们为之叹服和称赞!

对于如今在职场中打拼的那些人来说,如果希望自己在职场中能够顺风顺水,走得更久远、踏实,那么也一定要以礼作为自己的职场生存之本,对任何人或者事都以礼相待,这样才能够博得周围更多同事或者上级领导的好感。而当周围大部分的人都对你青睐有加的时候,你将来的升职之路也必定会因此而更加顺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