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国以民为本

治国以民为本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获得人民的支持。《大学》治国理政的理念,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民本主义就是“以民为本”,它是治国者的立国之道。总之,《大学》认为,国家治理应以民本主义理念为指导,落实于一套政经文教措施,以满足人民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若不能以人民为本,未能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上的需要,人民就离心离德,国家便难以立足。

《大学》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治理好国家,关键在获得人民的支持。《大学》治国理政的理念,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民本主义就是“以民为本”,它是治国者的立国之道。《大学》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治理应以民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为依归。所以,尊重民意,实现民意,满足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以民意而不是以统治者的私利为标准,是国家施政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当然,民本主义不仅仅是理念,而且有一系列具体的政经文教措施,这就是儒家版的“福利国家”政策。

“福利国家”,即孔子所谓的“富之”“教之”“足食足兵”及“无讼”,孟子所谓“仁政”和“井田”的理想。儒家认为,满足人民物质方面的需要是国家生存的命脉。所以,国家最迫切的政策就是孟子所谓的“制民之产”,即让人民有一定量的土地和产业,并实施“劝耕”“劝农”“和籴”“义仓”之策,通过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使人民具备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儒家有“均富”观念,即希望社会上每一个人均能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水准,认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拥戴国家,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此就可以“足食足兵”,富国强兵。当然,儒家的“均富”不是要财产完全公有,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反对社会贫富差距拉得过大,因为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儒家往往怀有“制民之产”那样的“井田式”理想,要求国家能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份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产业,并通过宏观的财经调控,来统筹社会贫富均衡。

当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足后,还必须对人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开办学校,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人民知书达礼,息争少讼,过上有道德、有教养的生活。在教化人民的过程中,官员既是教化的推动者,又是教化的对象。这样,不仅要求官员自己必须修身养性,遵守社会准则,做人民的榜样,而且应该积极兴办教育,化民成俗,以德礼导引人民,把刑罚的使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孔门后学眼中好的治国理政,具有“治理与教化合一”的精神。

总之,《大学》认为,国家治理应以民本主义理念为指导,落实于一套政经文教措施,以满足人民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若不能以人民为本,未能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上的需要,人民就离心离德,国家便难以立足。这就是《大学》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的深意,也是孟子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