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德治国之基

以德治国之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既是个人修身之根本,也是民族精神之精髓,更是以德治国之基础。荣辱观是修身之本,“不知荣辱则不能成人”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在真正的中国人看来,知荣明耻的精神是永垂史册、光耀千秋的。荣辱观是以德治国之基础。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是以德治国的一剂良药、一块坚石。而要想夯实以德治国这个基础,制度安排是首先要保障的。

从古至今,有很多楷模值得我们学习。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好榜样周恩义退休前是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宣传部长,他曾经四次让职,把升迁机会都留给了年轻人。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既是个人修身之根本,也是民族精神之精髓,更是以德治国之基础。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人修身之本

人和动物的区别,首先是能否劳动,但要想成为真正的人,还应该具有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要求。“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告诉我们,要做好人、做君子,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为人”。那么,荣辱观对于个人修身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荣辱观是修身之本,“不知荣辱则不能成人”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个人的道德修养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直接关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危。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全体公民自觉树立和实践,只有每个人都坚持从自身做起,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有坚实的基础。

2012年“五四”青年节之际,胡锦涛总书记给广大青年提出五点希望,其中一点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应该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尽管历经数千年的改朝换代,近代更是多次遭受外强入侵,但直到现在,中华民族仍然保持着政治文化的统一,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大一统局面。其背后,荣辱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古圣先贤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烈品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气节,“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的先烈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操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生死决绝,都是古圣先贤荣辱观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是互动关系。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对于大多数个人的荣辱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无数个人的荣辱观又会通过历史积淀在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中。

荣辱观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关系到民族精神的构建,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真正的中国人看来,知荣明耻的精神是永垂史册、光耀千秋的。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通过共同的价值尺度,引导和帮助人们约束自我言行,提升道德境界,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在全社会形成。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却一直巍然屹立于东方,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力量呢?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26个主要民族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最优秀的,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德治国的一剂良药

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共评出省级道德模范4934名,地市级道德模范23543名。中国文明网上有3256位“身边好人”上榜。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那么它对国家的兴衰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自古以来,荣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就是不同凡响的激流,尚荣知耻、弃恶从善,从来就是为世人所称颂的优良美德。 《论语》里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把知耻的分量和作用看得很重,已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了。

荣辱观是以德治国之基础。任何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环境中生活的,趋荣避辱不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品行,而且关系国家命运和他人利益。对于有着悠久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便是以德治国的一剂良药、一块坚石。建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力。

半个世纪以前,西方一些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由于西方现代法律体系缺乏对道德的关注,致使许多社会问题在法制健全的情况下仍无法解决,他们开出的处方正是学习中华法系,在法律中引入更多的道德因素。

而要想夯实以德治国这个基础,制度安排是首先要保障的。制度导向和价值导向要一致,要以荣辱观的价值坐标来引领制度建设。各行各业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法律制度建设、纪律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合理科学的奖惩赏罚体系。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人们“趋荣避耻”

心理学家爱伯斯坦发现,大约有2/3的人携带着利他基因。生物学观点认为,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的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就行为科学而言,在趋社会感情的驱使下,人会做出强烈互惠的行为。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利他是间接的自利,是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自利。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综合看来,人既有自利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人们“趋荣避耻”,是符合人性的,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它的作用就是适应多数人发挥利他秉性的需要,唤醒少数秉性自私自利者的“良善”。

如果只靠制度来约束,必然会产生“民免而无耻”的局面;唯有“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百姓才会有羞耻感,并能自觉纠正错误,通过自尊心、自信心、自觉心来发挥其内在动力,达到社会的平衡与协调。

西方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荣辱观。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作家,美利坚合众国缔造者之一、美国独立运动先驱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象征着美国精神的人物提出的十三项美德,也是对“人性天生自私”理论的还击。他认为,只有摈弃制度,修炼自己,才能具有节制、勤劳、公正、中庸、谦虚等美德。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人是利己与利他的综合体,不能靠牺牲别人来发展自己,只有互惠利他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西方有理论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只有依靠后天的制度才能约束。“经济人”理论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自私是“经济人”的副产品。这些说法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悖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