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之理”富藏“德育之情”

“知识之理”富藏“德育之情”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质量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把“地理学科德育”比成“接穗”,那“地理学科知识”就是“砧木”,只有在“地理学科德育”和“地理学科知识”都丰富的情况下,地理教学才能充分显现效果。本人试以下面两例来剖析蕴藏于“知识之理”中的“德育之情”。
“知识之理”富藏“德育之情”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 张洪斌

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挖掘地理知识的德育功能,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大有益处。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德育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它们的关系可以借助果农枝接的经验来理解(如左图所示):果农一般不让果苗完整地长成果树,而是要对幼苗进行枝接,这种枝接后的果树长出的果子一般都有不错的口感。高质量的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把“地理学科德育”比成“接穗”,那“地理学科知识”就是“砧木”,只有在“地理学科德育”和“地理学科知识”都丰富的情况下,地理教学才能充分显现效果。

所以,我们必须用深情和智慧让学科德育跟进,上好每一堂有血有肉、更有灵魂的地理课。本人试以下面两例来剖析蕴藏于“知识之理”中的“德育之情”。

教学片段一:黄土高原地区

这是一节区级公开课。说实话,“黄土高原地区”的内容很难上,不是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而是太多,多得很难找到新亮点。

然而,当讲到“水土流失”时,不只是学生,就是身经百战、见多识广的听课教师,也不禁为“水土流失实验”的创新设计而眼前一亮……

“刚才刘鹏将等量的水分别倒在草皮和裸露的土壤上,你们能据此总结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吗?”

“植被!”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道。教师点头加以肯定。

“还有,还有……”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似乎学生的反应有点超出原来的预设,但只是一刹那,他便又恢复了常态。

“除了植被,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教师微笑着点拨道,“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再来交流一下。”

教室里有了片刻的宁静。可不到一分钟,学生们就开始举手准备发言了。

“我认为还有‘降水量集中’,如果刚才刘鹏把水倒得急一点,带走的泥沙肯定要比刚才多。”

“我认为还有‘坡度’,如果刚才刘鹏将裸露土壤的坡度调得陡一点,带走的泥沙会多一些。”

“还有‘土质疏松’,刚才刘鹏倒水时,我发现裸露土壤是疏松的,所以才冲走了那么多的泥沙;如果土质不疏松,就不会冲走那么多的泥沙。”

……

教师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在“植被”旁边写下了“降水状况、地表起伏、土层疏松”……

课后,听课教师好评如潮:这是一个精彩的案例,“水土流失实验”结论来之不易,品之有味,思之在理,这是师生智慧升华的过程。另外,过程比学生得到的结果还要重要,所以,有教师在评课时称“这是一节让人眼睛一亮的好课”。

德育分析:

细细品味,隐隐约约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想起陶行知的一段话,令人感慨很深:“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在这堂课上,师生聚焦于“水土流失实验”之“理”,无暇顾及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的痛苦,更没有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当地群众根据黄土高原实情,有效地同水土流失作斗争,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宏伟画卷。大家似乎更加在意水土流失实验有几个结论,其背后指向是什么?在轻重之间,我们可能还要思考的是,本堂课的意蕴应有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关注之心,对我党根据国情带领当地群众开展有效治理的感激之情,而不仅是津津乐道于水土流失实验的结论。

在二期课改的教育教学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融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影响。所以,在研究“水土流失实验”的时候,如果只关注“水土流失实验”之“理”,而不能迸发“立足国情跟党走”之“情”,那么,即使将“水土流失实验”之“理”挖掘得很完整,这种教学仍是有缺憾的!

教学片段二:海陆的变迁

这是一堂新授课,教师为了突出板块之间的不稳定性,列举了涉及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一次地震事件——汶川地震。教学中,教师用了三张汶川地震现场的图片,边展示边解说此次地震的破坏程度,而对于图片上正忙于搜救的解放军和发放救援物资的志愿者却没有一句解说和评价。介绍完地震破坏程度之后,教师就继续下一知识要点的教学……

德育分析:

这堂课,粗略看来,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板块构造学说”环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了三张汶川地震的图片,这对于促进学生感知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有很大帮助,效果很好,达到了某种教学目的。

但在课堂上,当学生们看到地震超级破坏性的同时,也看到了艰苦救援的解放军和甘于奉献的志愿者。学生们的心里隐隐地有了一种情感,需要激发。这种情感源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强合作精神的震撼。很遗憾,这种情感没有得到激发。

当然,地理教学中可以强化的地理学科德育还有很多方面,不再一一举例。要真正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教师就必须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完成地理课程的育人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