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身赴烟台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身赴烟台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身赴烟台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1925年,张佩玺和两个哥哥在天津经营的绸缎庄最终还是破产了。经过对登州和烟台的调查研究,英国领事官马礼逊认为,从地理位置、贸易规模等方面看,烟台均优于登州。1861年清政府批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成为山东省唯一对外贸易口岸,17个国家相继在此设立了领事或代理领事,修建了领事馆及教堂等大批附属建筑。袁子久被迫答应学生的要求,罢课斗争取得胜利。

身赴烟台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1925年,张佩玺和两个哥哥在天津经营的绸缎庄最终还是破产了。乡下是肯定不想回去的,后来经亲友介绍,张佩玺在烟台海关谋到一个职位。码头每当有货物到港,他便负责清点、登记货物,作为收税的依据和凭证。1930年,张佩玺在烟台安定下来以后,由于乡下读书条件太差,他听从了妻子的建议,让妻子陪同小儿子张兴钤到了烟台。张兴钤的堂叔张宝龄张宝龄,1920年毕业于保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烟台公安局局长、天津市警备局局长、国民党陆军第32军指挥部参谋,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总务处工作。那时正在控制烟台的军阀刘珍年麾下供职,担任烟台市警察局局长,他也有两个孩子与张兴钤同龄,两家的孩子们就经常走动,建立了比较好的感情。

烟台这个城市是近代中国最早被列强辟为通商口岸的地方之一。1858年6月,清政府在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的情势下,被迫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订立了《天津条约》,将山东登州辟为通商口岸。经过对登州和烟台的调查研究,英国领事官马礼逊认为,从地理位置、贸易规模等方面看,烟台均优于登州。1861年清政府批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成为山东省唯一对外贸易口岸,17个国家相继在此设立了领事或代理领事,修建了领事馆及教堂等大批附属建筑。烟台也成为中国对外开埠之最、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之一,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众多来自欧美的传教士们急于想把关于上帝的理念传输到这个东方古国,以“拯救”尽可能多的灵魂。但他们发现,尽管他们可以用枪炮敲开中国的国门,却无法用讲道和福音驱散孔孟之乡子民的头脑中浓重的儒家传统思想。随着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传教士们感到,尽管这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但乡民们对现代文明仍然是茫然无知的,这使得他们意识到兴办现代意义的学校,是一种把上帝理念拓展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适当而有效的方法。因此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烟台各地兴建起来。他们企图以此在中国培养传教士,介绍西方文明,给学生施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其能成为社会上以及教会中有影响的人物,从而成为一般人民的导师和领袖。

中国的私塾开设讲述《三字经》、《千字文》、《四书》等应付科举考试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记忆来教授课程内容,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本上是不会涉及的。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教会学校则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开设音乐、体育等课程,注重德、智、体、美四育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分科、分班、分级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采用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张兴钤从武邑来到烟台时,烟台作为通商口岸已开埠了近70年。和家乡单调的景物和惯常建筑大不相同,映入眼帘的是洋行林立,街上行走着样貌各异的外国人,西式建筑鳞次栉比,英式的、德式的、日式的不一而足,着实让他目瞪口呆了好一阵。父亲给他联系了附近的教会学校,他很快就进入了崇正小学开始了初级小学课程的学习。(www.guayunfan.com)崇正小学是由天主教方济各会于1914年创办的,所开设的课程与武邑乡下的大不相同,到这个学校就读的学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各种原因导致年龄层次参差不齐,就算是一个班的同学年龄也并不相近,相差可达十几岁,有的同学甚至都已经结婚成家。授课老师中既有中国先生,又有外国先生。在这里,张兴钤第一次接触到音乐、美术,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的奥妙,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话以外的语言,而且很快他也要学习这种语言,因为外国先生上课会不时地使用英语来表达讲课的内容。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他就像一块纯净的、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吮着一切可以接触到的现代文明知识。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很快就在学业上脱颖而出,张兴钤成了班上的“小先生”,不仅深得老师的喜爱,而且因为经常能帮助同学们补习、讲解课程的内容,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扬。用了一年的时间,张兴钤学完了初级小学的课程,1931年9月,张兴钤转入养正小学(现位于烟台市芝罘区解放路112号)学习高级小学的课程。

养正小学始建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当时在烟台的粤商梁浩池先生所建。1868年,爱国商人梁浩池先生来烟台经商,生意上一帆风顺,但是当他看到洋人横行于市,百姓受苦受难,穷苦儿童流离失所,他忧心如焚,萌发了“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思想,便于1900年,慷慨捐出巨资,租广仁堂义地,建造房屋16楹楹,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创办了一所以教授近代科学知识为主、兼收贫民子弟的义学堂,取名“烟台养正义学堂”,校名中的养正取“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之意。学校初立时专收男生,校长张芝轩,董事长孙日温。到了1926至1927年北伐战争前后,因经费困难,董事会无人负责,林秋圃负责接办,并任校长,便在广仁路和张裕公司中间的胡三太爷庙扩建校舍,有在校学生300余名,成为当时烟台市名气最大的学校。学校在1913年更名为“养正小学”,1932年在胡三太爷庙背后增建楼房两所,设建国小学,专收女生,是养正小学的联校,学生200余名,此外,养正小学还附设幼稚园,教师全由真光女子中学毕业生任教。

图 1-2 20世纪30年代养正小学一角

养正小学是烟台市第一所由华人创办的“废私塾、兴学堂”的新型学堂,在烟台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梁浩池先生的办学思想在养正小学的几番历史转变中得以传承。胶东地区的学校风气较为开化,对学生的政治态度干涉较少。1930年,时任校长的袁子久强制学生背诵《曾文正公全集》,另有国民党员身份的教员王仲芳、胡适文等向学生灌输反共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在中共地下党许端云、徐约之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他们抓住袁子久、王仲芳及胡适文等人受到孤立的时机,发动学生掀起驱逐反动教员及反对校长贪污经费的罢课斗争,斗争坚持一个星期,代表提出:第一,驱逐反动教员王仲芳、胡适文;第二,不准开除学生;第三,停止教授反共教材。袁子久被迫答应学生的要求,罢课斗争取得胜利。

1931年,10岁的张兴钤来到养正小学继续他的小学学业时,正值学生的罢课运动取得胜利之后,学校里的读书氛围很好。那时的养正小学占地4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四方形,四周有外廊,英美提拉式窗户,四面均为斜坡屋顶,以红瓦铺设。走进这幢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的封闭型两层楼房,张兴钤咋舌于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校舍建筑,以及丰富的课程内容,在这里,他深切地感受到,西方的现代文明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般国人的想象。

养正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与崇正小学有很好的衔接,老师的讲课方式也让张兴钤感受颇深。老师们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不时启发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张兴钤很喜欢教他的一位英语老师,认为这位老师的课讲得很清楚,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他上课时常拿着一根教鞭,对提问答不上来的同学有时会耐心地提示,有时又会拿教鞭敲敲课桌作为警示。一次,几个同学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又答不出,他生气又语重心长地说,乱世纷纷,家长能拿出钱来供学生读书确实不易,不刻苦学习怎么对得起家长呢。张兴钤访谈,2012年11月30日,北京。资料现存于馆藏基地。

老师的话对张兴钤从小养成努力读书的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直到老年,他还能回忆起这位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情景,并终生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张佩玺也告诉儿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这个读书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张兴钤特别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学业,再加上先前在崇正小学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就把高小的课程读完了。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张兴钤完成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课程。

民国时期是教会教育最为繁盛、最为众多的时期,不同地区的教会教育又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教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胶东地区的中学教育。例如,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特别注重英语的教育,要求高年级学生日常学习用英语会话,在教师面前必须使用英语,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由于学校多注重外文学习,而忽略了中文,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甚至出现中文表述能力不及英文的现象。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也影响了一些私立中学,为了与教会学校同步,私立学校也特别重视英语。又如,这一时期胶东地区的各学校还特别注重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从入校到毕业,西学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有算术(笔算、心算)、代数、几何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基础知识、人体解剖知识、生理卫生、地理学、世界通史、哲学等,几乎涵盖现在中小学的所有课程。而此时胶东的官办、私立学校的教员也多有受现代西式教育的背景,他们主张将欧美自由风气带进新式学校,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由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并且欢迎学生过问学校事务

图 1-3芝罘中学教职工合影(1932年,烟台一中提供)

1932年,张兴钤顺利地考入了烟台芝罘中学(现烟台一中),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过去烟台市的西式中学,全为洋人教会所办。1931年夏,驻烟台国民党21师师长刘珍年(刘儒席)出面倡议,发动烟台人民自办中学,得到全市各界的积极支持。经费由各方募集,商会负责操办经管。于是,第一座由烟台人自办的私立芝罘(后改“志孚”)中学,在1931年秋季正式开学了。建成之后,烟台绅商及军政权要刘德纯、吴敬之、崔葆生、马少虞等组成校董会,刘珍年自任董事长,聘请他的河北同乡庄子毅担任校长。学校创建之初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制订了“公、诚、勤、毅”的校训,后拓展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确定学校开设课程以英式体系为基础,课本完全采用英制,十分强调古典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以使学生能进入包括牛津和剑桥的英国学校为目的,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1932年 9月,张兴钤就读于芝罘中学时,该校就已经采用了选科和学分制。初中必修课有:社会科(公民、史地)、言文科(国语、外语)、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6科,修满180学分才可以毕业。

在这里张兴钤较早地接受了比较正规、系统的中学教育,尤其是接受了正规的英语教育,为今后的学业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几年不断转学的经历也使他经历了众多的老师,学习上也由不适应到适应,逐渐步入正轨,渐入佳境。然而就在这时,1932年9月17日还有一种说法是1932年9月18日。,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以刘珍年拒绝省府军队到其防区“剿匪”为名,集中兵力向刘珍年发起了进攻,一时间,烽火连天,人心惶惶。

烟台的局势一时还难以稳定,海关的差事也并不是张佩玺喜欢的,于是他决定离开烟台,到上海谋事,他把张兴钤暂时托付给了自己的堂弟张宝龄,说好等他在上海安顿下来就接儿子走。但还没等张佩玺在上海站住脚,张宝龄就接到调任天津市警备局局长的通知,随后举家离开烟台迁往天津,初一只上了一学期的张兴钤也随着堂叔一家来到天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