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转战四川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转战四川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转战四川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出现了严峻的局势。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5日,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转战四川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出现了严峻的局势。在东面和南面,被美国军事势力重重地包围住,美国第七舰队公然驶入我台湾海峡,胁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5日,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又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1959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苏联极为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在苏、美两国的唆使下,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形势十分紧迫。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挑衅引发大规模武装冲突,随后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实施此项计划。

迫于诡谲多变、严峻紧张的国际形势,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国防单位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国防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简称“山、散、洞”)。由此拉开三线建设帷幕。所谓“三线”,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云、川、贵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各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坐力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为战坚持抵抗。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核批准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国家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大力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支援建设。

在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对于九院来说,除了完成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还有就是这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加紧“三线”建设。九院的“三线”建设早在1964年3月就已经开始筹划了。二机部上报中央,决定成立第九研究院及二二一分院和三一二分院(后更名),其中的三一二分院就定在西南三线地区。根据这个调整计划,九院各大部派出工作组进入三线地区选点,张兴钤作为实验部选点负责人,曾带队来到九院的三线建设现场,大西南的很多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www.guayunfan.com)同年7月9日,二机部召开会议决定调整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四川地区兴建新基地。1965年4月,基地选址确定,分布在四川绵阳专区周边的几个县的建设随即展开,要求争取在1965年提出设计并完成部分先期工程。10月,二机部制定发布了“调整战略布局,突击建设三线新基地的行动规划大纲”。随后,九院在总结二二一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起草了工程设计任务书,并于1965年4月上报二机部。经部党委审查后,上报中央专委。1965年5月,中央批复同意李萍.李英杰与核武器研究院[M].,1967年底,建设工程全面铺开。建设者们克服“文化大革命”给工程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按计划和要求积极推进三线建设工作,并成为当时受到成都军区表扬的唯一一家没有介入地方武斗的单位。

1968年12月,九院又成立了九三基地的选点组。历时半年多的工作,选择了建设条件较好的一个县,于1969年6月26日上报国防科工委。

从1967年12月17日到1973年的6年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九院划归国防科工委领导,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1973年7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再次调整,九院仍划归二机部建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九院的科研、建设等各项工作并没有延误。分布于绵阳专区各县的大部分单位基建任务于1974年末基本建成,为全面开展核武器研究、试验、定型和生产,同时开展各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造了必备的条件。而此时作为应急工程的九三厂的基本建设仅仅只是开了个头,远远没有达到为科研提供必备物质条件的程度,这就是张兴钤后来工作的三线厂。

1972年底,张兴钤从河南上蔡的“五七干校”回到仍然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家属楼的家,这是一段难得的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在北京的那些日子,对于张兴钤来说并不平静,一个以读书、科研为追求和爱好的人,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觉得很不是滋味。大女儿小涵已经12岁了,对于父亲的回家,小涵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天天和父亲在一起了,她缠着父亲问这问那,但是父亲从不讲自己的经历,却总是语重心长地嘱咐她,要好好学习,女孩子更要自立自强。在家休息了几天,张兴钤来到花园路的九院办公楼询问工作安排,得到的消息是:待命。

当时,二二一厂设在河南的干校和西宁多巴的学习班已处于散乱状态,很多职工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家,因为当初是作为被教育和怀疑的对象离开二二一厂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运动整得伤了心,感觉自己不会再被信任了,就开始各自想办法,希望能够调离九院。张兴钤再一次觉得有些彷徨,但实在是不忍放弃核事业里的科研工作,但是组织上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工会主席找到了张兴钤,并希望他能回到钢铁学院工作。张兴钤没有正面回答,他还在等待组织的决定。

1973年9月,他来到九院院部,在院机关等待分配工作。时任九院党委书记的刁筠寿来到他住的地方,征求他对未来工作的意见。他说想听听组织的安排,刁筠寿说可以回二二一厂,也可以到九三厂去。张兴钤想,只要能继续留下来做事就太好了,想着实验部的大部分同志都到了四川,于是就选择到了九三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