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綦江就职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綦江就职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綦江就职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1942年夏,张兴钤从武汉大学毕业,全国抗战进入了一个艰苦的时期。他知道自己的老师邵象华在资源委员会綦江电化冶炼厂位于现在的重庆市綦江县三江镇。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完全由国家投资、经营和管理。同时在三溪綦江北岸的元通寺购买土地约1.5万平方米筹建职工家属宿舍。

綦江就职_关于彭司勋的故事

1942年夏,张兴钤从武汉大学毕业,全国抗战进入了一个艰苦的时期。尽管大学毕业,又身在西南大后方,但找到一份令人满意又专业对口的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 3-1张兴钤武汉大学毕业证(1942年)

究竟到哪里去?未来何去何从?刚出校门的张兴钤有些迷惘,想回家看看但因战争相阻不能成行,与组织又失去了联系,学了一些知识又不知何处可用。他知道自己的老师邵象华在资源委员会綦江电化冶炼厂位于现在的重庆市綦江县三江镇。四分厂主持工作,思来想去,决定先去那里试试。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属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其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该会1932年初成立时,仅有31名员工,到抗战胜利时,已统领全国近千家大中型企业,管辖30多万员工,成为直属行政院的部会级机构。该会领导中国绝大部分的石油、金属矿开采和冶炼、钢铁、电力、煤炭、机械、化学、电子等企业,对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仅1936年,资源委员会就成立厂矿单位21个,考虑到安全问题,这些厂矿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四川、青海等地,沿海地区一个也没有。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沿海城市陷落,机器不能进口,以两湖和江西为重工业建设中心的计划也因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和日军的步步进逼而不得不加以改变。为适应抗战需要,资源委员会除独资兴办企业外,还和国民政府的各级机关、私人资本家、银行家合办企业,使该会兴办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完全由国家投资、经营和管理。(www.guayunfan.com)资源委员会会训是“公诚”。主要任务是依照民生主义,施行实业计划,为中国经济创立崭新时代,筹划目标,不但仅为一会之盈亏,而尤应注重全国工业建设及发展。资源委员会公报[Z],1946,1(02).它与抗战时期国民党内的大官僚借助其政治、经济特权,中饱私囊积聚而来的私人资本是有区别的。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前身)最初是调查国有资源的参谋机构,最终转变为抵御外敌、充实国防、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工业机构,都是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完成的,它的正常运作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远在重庆綦江的电化冶炼厂就是应抗战之需而设立的,1941年6月,资源委员会将设于重庆、綦江等地的炼铜厂、纯铁炼厂和炼锌厂合并,改称电化冶炼厂,这是当时资源委员会唯一的甲种冶炼厂曹敏华.论抗战时期后方冶金工业建设对军事工业发展的影响[J].东南学术,2003,5。。

当时能够到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单位里工作,是每一个工科毕业生的夙愿。师昌绪先生曾经说道:“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去炼铜。那时工作分配很合理,按考试成绩,总分第一先挑。于是我找到了当时最受人向往的资源委员会下属的一个先进工厂——四川电化冶炼厂”。师昌绪.人生感悟[Z].院士论坛.其实,要进入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单位,仅凭成绩远远不够,还要经历资源委员会的层层审核及相关的推荐。在重庆市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张兴钤的大学同学马本师先生的审查材料,内容涉及姓名、性别、籍贯、年龄之外,还有党籍、学历、经历。家庭状况中,上至父母,下至儿女,还有永久住址、现在住址等很多内容。

比较起来,张兴钤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的。一是武汉大学为应届毕业生出具了一份公函,推荐本校学生去资源委员会的单位就职。主要内容为“函介本校工学院矿冶系本年暑期应届毕业学生,请誉照惠,予录用由。查本校工学院四年级学生,至本年暑期,即届毕业,平日在校,对于所学,均能努力进修,以求储为国用,因慕贵厂规模宏大,一切实施,莫不与抗战大业有密切关系,毕业后,亟欲趋前投效,以资历练。特抄齐名单。随函举介……”国立武汉大学档案,现存于武汉大学档案馆。公函后盖着校长王星拱的鲜红印章。二是1941年任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炼钢厂厂长的邵象华先生,曾于1939~1940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筹建矿冶系。张兴钤是他的学生,张兴钤在校时学习勤勉刻苦给邵象华留有深刻印象。三是邵象华先生的夫人王晓云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校友,她也是“抗战问题研究会”里的骨干,对张兴钤的情况比较了解,知道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就向邵先生推荐了他。这样,张兴钤顺利通过了审查,应聘进入了重庆綦江电化冶炼厂。

电化冶炼厂位于綦江河畔的三溪乡,距重庆市80多公里,川湘公路从此经过,依山傍水,蒲河与綦江两水分别自东西流来。东南有老瀛山、刘罗坪,西北有古剑山,地势十分隐蔽,是战时建厂的好地方。除公路运输外,还有便利的水路交通,綦江水道与重庆相接,蒲河水道与盛产煤炭的万盛连通。

时任电化冶炼厂总经理的是留美归来的叶渚沛叶渚沛(1902~1971),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氧气转炉炼钢的倡导者之一。提出强化冶炼的“三高”理论及提倡矮胖型高炉炉型。他潜心研究中国众多复杂矿的综合利用,在中国率先提出冶金领域内发展碳热超高温新技术和开发微粒学及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冶金过程,为中国冶金事业作出贡献。1902年出生在菲律宾马尼拉一个华侨家庭,19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矿业系,后转学冶金与化学工程。192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冶金化学硕士学位,继而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习,获得金属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短期内,在英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引起国际冶金界关注的学术论文,受到欧美多家单位的工作邀请。但他毅然回到了危难中的祖国。回国后,叶渚沛任国防设计委员会(资委会前身)的化学委员。先生。1940年春,资源委员会命令叶渚沛在綦江县三溪乡建立炼锌厂。叶渚沛接受建厂任务后,亲临三溪选地,主持建厂事宜,先后购买大田坝农民土地70万平方米筹建厂本部。东西以川湘公路靠山面为界,南面从三溪场头第一条小沟直上山顶,西面从磨滩东原锅厂边直上山腰到水口村大路外边,北面从三溪綦江大桥头直到磨滩河边。同时在三溪綦江北岸的元通寺购买土地约1.5万平方米筹建职工家属宿舍。大约于1942年从磨滩购地约30万平方米筹建分厂。

当时的三溪是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小场坝,没有电力,物资也相当缺乏。叶渚沛住在简陋的草房里,晚上用菜油灯照明,设计图纸,查看资料。白天带领人建起砖瓦厂,自力更生烧砖烧瓦建设厂房。由于战乱,大批科技人员流失,也有很多身陷于敌占区,聚集三溪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为满足厂内员工的生活要求,他指示厂里建起了牛奶场、豆腐房。没有自来水,生活、生产用水全靠工人在河里挑。面对没有电力,无法生产的困境,他就把从长沙带到重庆的两台10千瓦的直流发电机运到三溪。最初只有烧木炭的汽车发动机,厂里就请两名工人每天生火烧木炭,让汽车发动机带动直流发电机发电,后来才购置了柴油发电机。1941年7月1日,蒋介石亲自签发命令,将重庆市化龙桥的炼铜厂及綦江三溪的纯铁炼厂、炼锌厂合并,命名为资源委员会电化冶炼厂,叶渚沛担任总经理,总厂设于綦江县三溪乡。

1943年4月20日,资源委员会批准电化冶炼厂下设4个分厂,第一分厂炼铜、锌;第二分厂炼纯铁;第三分厂电炉炼钢,厂长叶渚沛(兼);第四分厂平炉炼钢及轧钢,厂长邵象华。张兴钤于1942年7月报到,被分到了第二分厂做一名技术人员。第二分厂厂址在大田坝总厂处,有自制旋转炉一座。刚从学堂出来的张兴钤,看到厂里的一切都觉得那么的新鲜。以实习员身份参加工作的他,一切都将从头开始。二分厂主要是试炼纯铁,在时任厂长张桂耕的主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限于西南后方的条件,周围铁矿资源贫乏,只有靠到处搜集废铁,又加上运输是一个大问题,未能正式投产。后来,张兴钤被调到了建在磨滩的第四分厂。

张兴钤所在的四分厂是全厂最大规模的分厂,依山临江,占地近百亩的生产车间气势恢宏,在一根根立柱中间是一个个圆弧状的拱顶,支起一个高高的天篷,天篷下是来回滑动的天车。由邵象华设计的、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一座15吨平炉,熔炼室、熔池、沉渣室、蓄热室依次排开,熔炼室中不停歇地喷吐出火焰,一股股铁水顺着导槽,开放着钢花,欢快地向前奔腾着。

1941年邵象华接受资源委员会委任,前往电化冶炼厂筹办炼钢厂,他敏锐地发现四川的铁锅用量很大,此外建厂所在地还出产天然气和煤。于是他提了一个计划,办一个利用天然气做燃料的炼钢厂,可以生产战时所需成品,战后也可再利用。后来因为天然气产量很小,不能够提供炼钢所需的热能,就改用四川出产的煤做炼钢燃料。

当时国内有好几家厂都在搞转炉炼钢,这是早期的炼钢方法之一,国内第一个小型空气转炉也刚由杨树棠等人试验成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钢铁工业最为发达的德国等西欧国家很多都选择空气转炉炼钢,就是把化好的铁水,倒入一个能转的炉子里,不停地吹进空气、转动炉体,最后炼制成钢材。它基本不用燃料加温,仅仅是在炉内注入空气和铁水,空气里面有氧气,铁水里面有碳,利用铁水里碳的氧化炼制钢材。

邵象华分析了当时国内炼钢设备的现状和四川省铁矿资源中的磷元素等杂质的含量及分布状况,参照西方发达国家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认为无论是为解决战时需要,还是为战后做准备,均有大力发展碱性平炉炼钢的必要。当时在西南大后方仅有几座小电炉和结构比较简单的10吨平炉。由于是在战争期间,各种材料极端匮乏,没有急需的硅砖、水泥等建炉所需的材料,他们就想出许多替代办法。就这样,邵象华带领着一班年轻人,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从1942年到1944年,在四川綦江,我国的第一座碱性平炉拔地而起,这台平炉1944年投产时,在业内引起轰动。邵象华在做平炉设计时,运用当时国外已经发展起来的冶金炉热工和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包括煤气发生炉、炉体各部、烟道以至烟囱等整个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做出了有科学依据的设计。他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大胆取舍,在技术和物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该项任务,尽管容量仅为15吨,却是日本占领区以外全国最大的平炉。

于是第四分厂的建立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两个开端。一是这个厂有邵象华用国际先进的冶金理论组织设计、建造的碱性平炉;二是这个厂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炼钢技术人员。

在电化冶炼厂工作期间,张兴钤很快克服初来的生涩,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学校里的知识怎样与工作有机地结合,工作上需要而学校未教的知识又如何补充,他认真地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尽管电化冶炼厂当时在中国是最先进的,但使用的技术、工艺与先进的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技术人员能够做的工作,无非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各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标,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对于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等。基本谈不上进行科研课题和改进技术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性质,对于业绩的评价来说,工作态度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张兴钤的考勤表上都是全额出勤,时间就在这样的忙碌中一天天度过,每年的考绩表上,张兴钤得到评价都是勤奋努力的优等员工,薪资从最初进厂时每月80元,涨到了170元。职称也由实习员、技术员,变成了副工程师。

图 3-21945年度电化冶炼厂职员年功考绩名册表(右起第五人为张兴钤)

厂里集中了当时国内冶金行业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有叶渚沛、邵象华这样留学归来的、以科学报国为理想的优秀知识分子,也有师昌绪、张兴钤、张春铭张春铭(1919~),长期致力于炼钢生产和钢铁冶金研究工作。制订了中国第一个平炉热工制度。他建立了鞍山钢铁公司冶金研究室和武汉钢铁公司钢铁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含铜钢试验基地,是中国含铜钢和含铜低合金钢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家重大引进项目一米七轧机系统工程中,对新技术消化、吸收、移植和创新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马本师、张守华等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叶渚沛、邵象华等领导层很注重对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他们以资源委员会的名义购置了大量的专业图书,电化冶炼厂图书馆的专业书籍藏书量在当时的重庆地区都是有名的。虽然不在一个分厂里工作,但新进员工的宿舍相对集中,张兴钤很快与师昌绪、郝振纪等人结为好友。工作、学习之余总是与他们在一起。

图 3-3张兴钤在电化冶炼厂工作期间学习过的英文书籍

刚离开学校的张兴钤,到了綦江以后,作为实习员的薪资基本上可以保证饮食所需,但在财产上几乎是赤贫,购置衣物还是很困难,衬衫是没有的,一直穿着大学时期的棉衫。主要是货源紧张,战争使中国本来就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纺织工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纺织品奇缺,价格贵得离谱。有时候美国军队会运些布来,张兴钤他们才得以添置一些必要的衣物。三溪镇名实相符,附近有好几条河流,张兴钤与同事们偶尔会在闲暇时间到河边钓些鱼来改善生活。四川的气候四季分明,景色秀美,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群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工作、学习、聊天,交换对时局的看法,每天的日子倒也过得充实而有趣。但是张兴钤心里还是有一些牵挂,他从同学们口中辗转得知,武汉大学时期的同学金进、冯炜(冯克行)也在重庆,便利用假期找了过去。

1943年,金进和冯克行都在重庆谋职,张兴钤与他们联系上了以后,一有机会去重庆,三人就一起去《新华日报》社或化龙桥的八路军办事处,去拜会负责青年工作的刘光同志,听刘光同志阐述对当时国内外时局的看法,这样的拜会一直持续到刘光同志因病去世。这期间,张兴钤主要是阅读《新华日报》,每到重庆,必去三联书店及生活书店看书。张兴钤曾向刘光同志提起党组织的事,刘光回答说,目前的局势不宜进行任何形式的活动,嘱咐张兴钤、冯克行他们多掌握科学技术,多结识进步朋友。

1944年底,张兴钤获悉国民政府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在资源委员会所属工矿企业中招取到美国实习的技术人员。得到这个消息后,张兴钤就想去试一试,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豫湘桂战争爆发,日军从广西西进,大举进攻贵州南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巴蜀危急,重庆也人心惶惶;二是在工作中已感到所学有限,想到国外学习有用的东西回来;三是出国留学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是很流行的想法1956年张兴钤按要求撰写的《我的经历》,现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

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前夕,有规模地组织考试选派人员赴美,是基于工矿业对战争影响巨大,而我国能源匮乏、技术落后,尤其是技术人员奇缺,极大地限制了工矿业的发展,为了谋求培养更多优秀工矿技术人员,以增进战时生产,奠定战后建设基础,故国民政府决定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选派大批工矿人员赴美实习。

之所以派员赴美而不是派往其他国家,是因为当时的各种条件对赴美实习更为有利。首先,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德、意、日等敌对国家自然不可能接纳我国的实习人员,英、苏等盟国也因战争的破坏而无力接纳,国民政府当然也不会把大批工矿技术人员送往战火纷飞的地方。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已经参战,但其本土未受战争荼毒,加之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具备吸纳大批实习人员的能力。其次,中美在战时成为盟国,美国从其本身利益出发,确立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扶持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二战末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在政治上,美国坚持主张中国进入四大国的行列。1943年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条约,废除在华的多种特权,同年底,美国又废除了《排华法》,这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便利了中国人员赴美。在经济上,美国为支持中国抗战,在租借法案项目下,拨给中国大量物资及款项,这是战时赴美实习的有利条件。以至于战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及中国赴美道路的通畅,美国更是成为国民政府派遣实习人员的首选地。

国民政府主要派遣了两批工矿人员赴美实习,这两批人员分别是1944年度租借法案人员(以下简称“租案人员”)和1943年度经济部专案派遣人员(以下简称“部派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国民政府各机关及其附属单位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至于其名称来历,租案人员是这样的,中国政府为解决工矿人员赴美实习的款项,除自行筹措外,还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于1944年度租借法案项下拨款480万美元,训练我国交通、农林、工矿技术人员1.2万人(工矿部分占635人租案人员的考试由经济部和考选委员会组织,工矿部分共录取538人,但因战时生产工作急需人才,经战时生产局审定,137人暂缓赴美,除自己退出者外,后实际赴美人数约351人。),实习期限为一年。随着抗战的胜利,租借法案停止,赴美实习经费由中国自筹。部派人员则是1943年初,国民政府鉴于抗战胜利后要接收及举办的厂矿很多,需要大批人才,于是决定派遣优秀工矿技术及管理人才赴美实习。

在国民政府决定派遣工矿人员赴美实习这件事情上,资源委员会起了重要作用。资委会历来重视人才的训练培养,自1936年下半年该会创办重工业以来,便把工矿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1942年,在大战正酣之际,资委会曾派遣优秀技术人员31人(后来增加到35人)赴美实习,其主旨为学习美国先进技术,吸收近代科学知识,培养战后建设的干部人才。这批人员在美训练两年,回国后各负重任,成绩卓著。首批工矿人员赴美实习的成功,坚定了国民政府派遣更多人员赴美实习的信心。

选拔的程序主要是先进行考试,考察投考人员的知识水平,然后对通过考试的人员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方能获得赴美实习的资格。为了挑选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实习,其资格遴选甚为严格,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三项条件,即大学工科或相关学科毕业,中、英文程度俱佳,在工厂或矿山具有两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郑会欣.资源委员会与人才培养(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兴钤三项条件都具备,便报名参考了租案人员考试,顺利通过知识考察。不久,张兴钤与冯克行、金进赶到重庆《新华日报》报馆,征求刘光对时局的意见。刘光同志建议他们可以去湖北参加李先念部队打游击,也可以留在四川准备以后打游击。刘光还表示,《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办事处将留到最后,也准备打游击。张兴钤还特别就考取留美资格,有机会到美国学习一事征求刘光的意见。据冯炜回忆,刘光当时答复:“到解放区去是很好的,留美也可以,目前国内时局很坏,可以出去学些技术,但要注意好好掌握自己”冯炜.关于张兴钤同志失掉组织关系的大概情况,1956年。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档案馆张兴钤档案。。

正当张兴钤着手准备出国事宜的时候,1945年初,张兴钤接到经济部通知,因战时生产工作急需人才,经战时生产局审定,137人暂缓赴美,并允诺在抗战结束后,由经济部拨款出国实习(租借法案款项过期即失效),张兴钤便是暂缓出国人员之一。暂缓出国人员在重庆组成一个暂缓出国同学会,经常与经济部联系交涉,希望早日出国。

此时,受战争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物价上涨速度大大超过了法币发行额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电化冶炼厂的生产:首先,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生产成本大增。所生产的产品价格又由受限价政策制约不能相应提高,从而造成资金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其次,设在内地的电化冶炼厂,本身就是应抗战需要而建,周围地区矿产资源并不丰富,很多原材料要依赖从外地运来。战时为确保战争之需,即使运输成本高昂也要不计成本以保证生产,但随着战争结束以及援华物资涌入中国,成本就变成必须考虑的因素。

原料供应不足、生产运输成本过高等原因直接导致了电化冶炼厂由兴盛走向了衰败,除了第一分厂外,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因此在张兴钤看来什么战时生产工作急需人才,暂缓出国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有关系、有后台的人照样能够出国,没有关系、没有后台的人就只能暂缓出国。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忙于发动内战,外汇短缺,一直延宕不拨款派遣暂缓出国人员赴美实习。出国一事遥遥无期,张兴钤暂时打消了赴美实习的念头。而这时綦江电化炼厂的大部分科技人员被派到敌占区接收厂矿企业,钢铁厂的人员主要派往东北,炼铜厂的人主要被派到台湾接收高雄铝业。张兴钤、师昌绪等人则暂时留守在綦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