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江镇的历史传说,龙江镇的历史故事简介

龙江镇的历史传说,龙江镇的历史故事简介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 貌龙江镇位于顺德西部,距离区政府所在地大良镇19公里。全镇面积78.3平方公里,境内中部有多座山丘,包括龙江山、天湖山、小天湖山、凤岗、大金山等。建置区域1.建置沿革秦代秦以前,岭南与长江流域的楚国关系密切,龙江隶属楚国版图。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的隶属不变。唐时,龙江圩市已经建立。至明初,龙江的商业中心已转移至石塘市一带。世埠村古称沙田,由珠江三角洲的河沙冲积而成。西溪村是龙江建村较早的地区。
地理沿革_名镇龙江


溯 源

2008年,龙江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于左滩麻祖岗处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末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殷商时期的细石器、夹砂陶器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人类就在龙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渔猎活动。

成村于汉代以前的龙江,因有河涌东西贯通,蜿蜒若游龙,故而得名的。而龙山的得名一说是其山脉承雁山而来,蜿蜒蟠错,形似龙状。另一说则按《桑园围志》称:珠江三角洲本来是一个岩岛罗列的浅水湾,数千年来,“两江(西江、北江)泥沙附沙而渟,渐渟渐广……于是始有田”,也就是说,龙江是由西北二江的泥沙几千年来冲积形成。据曾昭璇教授考证,一万年前,此地是“波涛湍激的海外要冲”。五千年前,从西樵山到龙江周边的勒流、杏坛等地已成为草木密集的沼泽地,生长着象群和鳄鱼群。大约四千年前,处在新石器时代的西樵山人已经活跃于“两龙”的地域范围内,进行渔猎活动。当时尚未绝迹的马来鳄经常在江河游弋,西樵山人见之称其为蛟龙,把其脊骨认作“龙骨”。所以,龙江东则勒流的龙眼,古代就被称为“龙渚”,杏坛的一块地方被称为“龙潭”。

地 貌

龙江镇位于顺德西部,距离区政府所在地大良镇19公里。全镇面积78.3平方公里,境内中部有多座山丘,包括龙江山、天湖山、小天湖山、凤岗、大金山等。龙江除山丘以外,余地为基塘平原,平均海拔0.7—2米。汉代以前,龙江虽是沼泽之地,但还有海道要冲。清代在现今街区龙江小学附近发现的“大眼鸡”海船遗骸,就说明了古代北江主江岸是可通龙江镇内的。直到宋代以后,龙江东北边的海岸线还未越过今天的坦东村,因而又称“海傍”。如今龙江的“东海”与“西海”在当时是碧波浩淼的大海。

唐代,龙江的平原地貌已初步形成,但地面较现在为之低洼。龙江能成为今天的平原,是由于“大水浸之则泥沙加积焉,一年积二三分厚之泥沙,百年即二三尺厚之田地”。这种现象到明代洪武年间将桑园围修成闭口围后才真正终止。

龙山、龙江在桑园围未修筑之前,河汊密发,水流湍急。龙江北面是北江干流,官山涌、太平涌、海舟涌构成了一个向东南放射状的河系。桑园围修成后,由于西基和吉赞横基起到了挡水作用,简村、海舟成了围内平原。但是,以西樵山东北面的北江干流、龙江涌、龙山直涌、龙山横涌、大陈涌、九江涌、河清涌,又重新构成一个向东南放射散开的水系。这个水系直到今天还大致保全,如龙江的贞女桥,在沙富凤凰澳下游,其桥墩在初建成时本呈榄核状,两头有尖锐的石咀。但今天看来,西向石咀已显椭圆形,可说明当时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的水文现象。

建置区域

1.建置沿革

秦代秦以前,岭南与长江流域的楚国关系密切,龙江隶属楚国版图。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实行“南尽北户”,到南越国五年(前200),置象、桂林、南海三郡,龙江隶属南海郡辖。

古代龙江堡图

古代龙山堡图

汉代汉承秦制,龙江隶属关系不变。

唐代唐懿宗咸通三年(862)设岭南道,分东道、西道。龙江属岭南东道辖。

宋代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隶广南东路广州府南海县鼎安都辖。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的建置及隶属不变。

元代元太祖元年(1206),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的建置及隶属不变。

明代明太祖元年(1368)撤广南东路,设广东省。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的隶属不变。明景泰三年(1452)建顺德县,龙江堡、龙山堡、甘竹堡划入顺德县,由马宁都辖。

清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各堡(乡)实行保甲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撤都设区。龙江乡、龙山乡、甘竹乡合并为第七区。

中华民国1947年,第七区改第四指导区,龙江乡、龙山乡、甘竹乡的隶属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28日,顺德解放,第四指导区复称第七区。1955年将第七区甘竹乡的右滩划由杏坛管辖,将原有属勒流的万安、西庆及部分地方划入第七区管辖。1956年第七区改称龙江区。1958年改称龙山乡,10月成立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改设龙江区,下辖龙江、龙山、里海三个人民公社;原龙山乡的东海、官田划入里海公社管理,沙富划入龙江管理。1963年龙江区及所属的龙江、龙山、里海公社撤销,成立龙江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称龙江区。1987年撤区改称龙江镇。1992年顺德撤县建市,龙江镇隶属不变。2003年顺德撤市建区,龙江镇隶属不变。

古代甘竹堡图

2.乡村简介

龙江街区原为乡级镇,龙江撤区建镇后改为街区,由原旧龙江圩市发展而成。唐时,龙江圩市已经建立。为适应交通的方便,原位于龙首与长路之间的大圩在南顺桑园围修筑后,向水网交通方便的东边扩展。至明初,龙江的商业中心已转移至石塘市一带。明中叶以后,相公庙、儒林街一带又已开发成龙江的商业中心。原龙江街办与龙江村委会于20世纪90年代合并,现居委会所属的龙江村建村于北宋,隔海村始建于宋末,扒头村建于明代,歌滘村建于清代。

龙山街区龙山建村较早。最早的圩市位于沙富村头,唐代已经建立,后来又转移至人口稠集的大岗圩。桑园围修筑竣工后,圩市又向交通方便的陈涌、涌尾低地转移。明清时期,龙山街区已成为龙山地区的商贸和文化中心。此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为乡级镇建制。1958年,龙山成立,是龙山人民公社行政管理所在地。1987年后龙江撤区建镇,改为龙山街区。

世埠村古称沙田,由珠江三角洲的河沙冲积而成。世埠村是龙江建村最早的地方,是龙江人口、经济、文化的发源地,晋代以前已有土著人在此定居。由于历史久远,故称世埠,取其“世居于此埠头”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原大圩有大埠头,这里为细埠头)。到唐宋时期,又有北方移民来此定居,慢慢成为龙江的商业、经济、文化的中心。世埠村是历史上龙江大圩的所在地,村西的贞女桥是当时进入龙江的必经陆路;世埠头又是龙江最早对外通商口岸和交通运输码头。

西溪村是龙江建村较早的地区。唐宋时期已有人居住此地。东社、西社、独岗等地在宋末时期已有人聚居,形成村落。宋末明初,这里的光华大街、石塘市已成为龙江的商业经济中心。始建于唐代的国明古寺在此村内。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沙田乡辖。1958年成立西溪生产大队,从沙田乡分出。

坦东村开村于宋末,村人多为南移移民后裔,建村时村人在河边冲积而成的坦地上建房,故称坦田,因位于坦田之东,又名坦东。

坦西村开村于宋末,村人原为中原移民,转南雄始兴后迁入。村人在河边冲积而成的坦地上建房,故称坦田,因位于坦田之西,又名坦西。

涌口村建村于宋末,村人原为中原移民。初来定居时选择在小涌入口处居住,并以编织竹篷出售为生,故称篷涌,又称篷涌口,后称涌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属坦田乡辖,1961年由坦田分出,成立涌口生产大队。

集北村建村于明末,村人多属沙田乡人,部分人于清末及民国期间迁入,原以东胜坊为聚居点。新中国成立初由沙田乡辖,后分出。1955年将原属勒流西南乡一村的闸涌及北埠两坊并入,取两坊名称前的“闸”与“北”字为名,故称闸北,后改称集北。

沙富村建村于唐代之前,以大量泥沙土墩分布成名,是龙山最早建村的地方,也是龙山经济、文化、人口的发源地。该村的村头坊于唐末已聚成繁荣圩市。宋代以后有中原移民迁入,村民向二埠、大墩、岗边等地扩展。该村是明末万历期间马福安修建“漱玉名泉”的所在地。

苏溪村是龙山乡较早聚居和开发的地方,于北宋末年开村。清代初期,此处成为邻近四乡的圩市。村人多为中原移民,苏姓人较多,故曰苏埠;又因村中有河涌贯通而过,又名苏溪。

陈涌村建村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人多由龙山乡内及中原移民二次迁居而来。村中有河涌互潴于此,而聚居于此的村人多为陈姓,故曰陈涌。

排沙村建村于南宋年间,明代以前已有稀落的民居,明中叶以来,开始有龙山乡人及中原移民二次迁移来此定居。因有一名曰排涌的小河贯村而过,就将另一地名沙洲的“沙”字与排涌的“排”字合并,称为排沙。

旺岗村建村于宋末,村人多由中原经南雄迁入,最早建村于“长宁”,寄寓着经历战火蹂躏的南移人渴望生活安宁的良好愿望。村居发展以后,又聚居于岗贝之下,以旺村的“旺”字与岗贝的“岗”字合并,取其兴旺发达之兆,故有旺岗之称。

仙塘村建村于宋末,村人多为中原移民。开村时村民聚居于一口浅水塘四周,该塘曰“浅塘”,后以谐音“仙”字改为仙塘,是龙山乡辖地。

华西村建村于宋末,村人多为中原移民,村东有地方名为北华,而村人大多居于北华以西的地方,故曰华西,是龙山乡的辖地。

新龙村建村于清代末年,村人多为当时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迁入的临时农工、渔民,也有少数为原籍龙山乡人。该村本名新隆,意为新开发兴隆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因与乐从镇一个也名叫新隆的地方同名,遂改名为新龙。

东头村建村于宋末,明清时属甘竹堡辖地。村人多为中原移民,先是在靠近尖岗地方开村,其后居民往东迁居,因设有集市,称曰东头街。该村是甘竹堡(里海)最早的通商口岸,早在明代已设有水上运输的埠头。

左滩村建村于宋末元初,村民多为中原移民,是原甘竹堡的辖地。民居集中于甘竹滩左方,故称左滩。

南坑村建村于宋末,居民多为中原移民。因在东头街之南,又有地方称曰南街,有地名曰坑口,各取一字,故称南坑。

东海村明代万历年间建村,村人多为龙山乡移居,明清两代属龙山堡辖地。因该村落在历史上位于西江大海口,本地人称为海口。1958年与邻近东壁村合并,合称东海,1961年时划入里海人民公社管辖。

官田村建村于元末明初,古时属龙山堡辖地。村人多由龙山乡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二次迁居而来。1961年划入里海人民公社管辖。

麦塱村明代开始有人聚居,村民多为中原南迁的二次移民。此地原为麦姓人最早聚居的一条基塱,故称麦塱寨,后改称麦塱。因建村后设有集市,又称旧寨圩。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区域由勒流管辖,1955年划入龙江。

万安村建村于清末,村人多为勒流人及由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迁入者,因村居靠近桑园围的万安亭,故得名,1955年由勒流西南乡划入龙江。

西庆村建村于清末,村人多为勒流人及由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移居而来。该村因在勒流之西,又以“庆”字取其兆,名曰西庆,1955年由勒流西南乡划入龙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