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卢沟桥的历史意义简介500字

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卢沟桥的历史意义简介500字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山川湖泊,又因为它们本身的自然特点而发生了许许多多或有趣、或悲惨的故事。这两支水流在河北省怀来县的朱官屯合流,自此之后开始称为永定河。永定河的上游桑干河流经黄土高原,加之流域内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导致河水水量变化暴涨暴落,使沿途的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的含沙量仅次于黄河。卢沟桥的设计当然是依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桥身加引桥共长266米。
自然天成_中国山水的故事

每座大山、每条巨川、每个湖泊都有一些独特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构成等因素所决定。而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山川湖泊,又因为它们本身的自然特点而发生了许许多多或有趣、或悲惨的故事。

永定河,古称无定河、卢沟河、浑河,全长681公里,流域面积5.1万平方公里,属于海河水系。永定河的上源有两支:南支为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东流过程中,接纳了黄水河、浑河、御河等,进入河北省境内后再纳入壶流河。北支上游名为洋河,源出内蒙古兴和县,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接纳了清水河。这两支水流在河北省怀来县的朱官屯合流,自此之后开始称为永定河。不过,官厅水库建成后,这两支河流都注入到了官厅水库,并且名称也有改变:官厅水库以下称为永定河,以上仍叫作桑干河。

历史上永定河以含泥沙多、下游易淤易徙而著名。永定河的上游桑干河流经黄土高原,加之流域内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导致河水水量变化暴涨暴落,使沿途的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的含沙量仅次于黄河。因此,永定河也有“小黄河”之称。河水流出北京西山进入平原地区后,坡度陡降,流速骤减,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下来,淤积在河床中。河床不断增高,所以河水也很容易冲溃河堤,造成永定河迁徙无常的个性。因此,人们最早称它为“无定河”。尤其是辽金以来,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日益破坏,下游泛滥改道当然也就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金代改4次,元17次,明代29次。而到了清代,则平均每4年就要发1次洪灾。

由于永定河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永定河的安危与北京城市息息相关。因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保护京城北京,在当时的无定河上筑大堤以固河槽。工程完工后将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据说“永定”二字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命名,其寓意当然是改变其河道迁徙不定的性格

如果说到永定河,可能大部分中国人并不太了解。但如果提及河上的卢沟桥,则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从这里正式爆发的。其实卢沟桥在抗战之前,老北京人就对它很熟悉了。

从华北平原沿太行山东麓到达北京地区,永定河是必经之地,所以这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渡口出现。后来随着北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政治地位的提高,原有的渡口和浮桥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加上永定河水量变化无常,洪水季节渡口和浮桥常常被冲毁,所以在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开始兴建石桥。三年后,也就是明昌三年(1192年)桥梁建成。不过,桥的正式名称为广利桥,只是因其位于卢沟河上,所以又称为卢沟桥。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的设计当然是依据永定河水流的特点,桥身加引桥共长266米。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的尖端安置一个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可谓匠心独具。但这还不是最特别的。卢沟桥最为出名的是桥上的石狮子,北京人有句俗语,叫作“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卢沟桥

卢沟桥左右两侧护栏上共有281个石栏雕柱,柱高1.4米。每个柱头上都雕着一个蹲踞状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形态各异,且有雌雄之别。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还有的狮子身上叠有多个小狮子。据好事者统计,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大约是492个。另外,在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一个,桥两端有华表各一对,华表顶端的石兽东为一对狮子,西为一对大象。这样算来应该是496个了。

苍岩山为太行山支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北距井陉县城30公里,东北距石家庄市70公里。苍岩山所在地方属黄土高原边缘,周围多为荒山秃岭,而唯独此山林木苍翠,古树葱茏,峭壁峻岩皆为绿色,因此得名“苍岩”。

苍岩山在当地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名。苍岩山海拔高达1000多米,奇峰险崖,挺拔峻秀。山上飞瀑高悬,山下清泉潺潺。山上楼、台、殿、阁,多掩映在林荫树丛之中,或依危岩,或跨断崖,或沿山曲折萦回,或临深壑构筑。古人以“万景临诸壑,千峰拱上方”的诗句来形容。

苍岩山中有一个著名的福庆寺,相传隋代南阳公主曾在此削发为尼,从而名传天下。南阳公主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女,她14岁就嫁给了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后来她丈夫的哥哥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公主只好舍夫弃子,只身逃脱,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削发为尼。在苍岩山有许多关于南阳公主的传说。据说,初上山时,公主在山脚下的小溪中洗浴满身的癣疥,如今福庆寺的山门外溪水淙淙,碎石滑动,轻柔悦耳,有“风泉漱玉”之称。上山途中,公主因感时愤世,伤心落泪,脚下石头从此变得斑斑点点,称为“眼泪石”。在爬坡中,白檀树将公主的罗裙挂破,公主生气,怒斥白檀树乘人之危欺凌她,有朝一日要“扒其皮,抽其筋,掏其心”。现在满涧的白檀树都变成无皮无心。当公主因登山而筋疲力尽时,一只猛虎来到她身边,驮她上山。上山后,老猿猴又为她摘野果、取山泉,并陪伴公主专心修行。另外,苍岩山有所谓的“悬崖奇柏”,这是指生长在苍岩山上的一群古柏,无论长在东南西北中哪个方位,其头部始终朝南阳公主祠一个方向生长,当地人称为“古柏朝圣”。

清光绪年间,南阳公主被敕封为慈佑菩萨,受到当地人的供奉。现在的福庆寺,主体建筑就是南阳公主祠,这就是为祭祀南阳公主而修建的。

苍岩山

北戴河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的西部,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亭。这里夏季气候宜人,风景秀丽,20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沙软潮平,自然环境优美。

北戴河海滩沙质比较好,坡度也比较平缓,是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就将北戴河海滨开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到1938年,这里被建成为一个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避暑胜地。解放后,北戴河又新建了不少休养所、疗养院、饭店、宾馆,成了我国规模较大、设施比较齐全的海滨避暑胜地。

北戴河海滩所背靠的联峰山,其实是东西两座山峰,相距约三华里。联峰山上松柏成林,郁郁葱葱。其中,东联峰山海拔130米,在山麓上有一块形如莲花的山石,故名莲花石公园。往北则是古雅幽静的观音寺,其东有墓地建筑富丽豪华的朱家坟。在海滨路旁还有高尔基公园、鲁迅公园。

北戴河

在北戴河东端的鹰角石也是北戴河景区内的一大胜景。这是一座屹立于海边的孤峰,石骨嶙峋,陡峭如削,形似鹰立,故名鹰角石。过去,常有成群的野鸽栖息在石缝之内,所以当地人也称为鸽子窝。在鹰角山的山峰上建有鹰角亭,登临其上,眺望沧海,碧波万顷,白浪滔天,气势磅礴。鹰角亭还是北戴河观日出的最佳地点。此外,从山间小路行至山顶望海亭,在这里俯瞰海滨,但见翠绿欲滴的丛林,鹅黄色绒毯般的沙滩,碧蓝澄澈的大海,使人心旷神怡。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约45公里处,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汇集了唐河、府河、漕河等九条河水。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具有中国北方特有的自然水景风光。不过,白洋淀的水面面积随水位而变化:当水位在海拔5至5.5米时全淀就干涸了;水位升到10米时,则是一片汪洋;正常的水位一般在7米到9米之间。

白洋淀水域辽阔,景色秀丽,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是青芦吐翠,夏季则是红莲出水,秋天芦苇金黄,冬季泊似碧玉。但白洋淀最美的时候还是在夏季,每年的农5—8月间,淀中自然生长的千亩荷花盛开,有粉、白两色,香气四溢。白洋淀物产也十分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以及用芦苇编成的“安州苇席”,被誉为鱼米之乡显然不为过。

白洋淀

白洋淀的形成与这一地区的水系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7500年前,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沿太行山冲积扇东流入海,白洋淀区域是它的必经之路,黄河为白洋淀提供了水源的保证。

到了周定王五年(公元602年),黄河改道南移,但由黄河派生的一些支流仍经白洋淀东注渤海,这些支流以后逐渐演化成为向白洋淀长期供水的九河。这九条河流就是唐河、孝义河、潴龙河、府河、南瀑河、北瀑河、漕河、萍河、白沟引河。自此,白洋淀流域成了“燕南陲,赵北际”的军事重地。公元前314年,燕昭王为了阻止白洋淀湖水的北泛,防止南边赵国的入侵,于是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了一道长500余里的长城。这道长城从此成为白洋淀的北界。

北宋初期,出于军事的需要,防止辽兵的进犯,宋廷采纳了六宅使何承钜的建议,从淳化四年(993年)开始,征发诸州镇一万八千人,在辽宋边界地区建阡陌,浚沟洫,初步形成了河道与沟壕相通、淀泊与河道相连、淀泊与淀泊相接的塘泊防线。在这条塘泊防线上,湖水深处可行舟船,湖水浅处可种稻苇、植莲养鱼。并且在水泊中积土筑台,屯兵驻防。《宋史》中对这一工程有详细的记载。也就是在这时,第一次出现了“白洋淀”的名称。据说是因为湖区白浪滚滚,极似奔跑的羊群,所以叫“白羊淀”。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潴龙河决口,洪水淹没了周围数十里土地,白洋淀出现了“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的景象。于是,人们将淀名中表示羊群的“羊”字换成了汪洋的“洋”字。后来为防止洪水继续泛滥,在白洋淀的南端入口处,修筑堤防十里,这就是白洋淀南堤的前身。自此,白洋淀的范围和名字固定下来。

对白洋淀的形成,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药,身不由己,飘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将要落入凡间的一瞬间,猛然惊醒。这一惊非同小可,随身宝镜坠入人间,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形成现在白洋淀的143个淀泊。由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难得一有的水景风光,因此历史上许多帝王曾到此避暑、狩猎,当然也就留下了不少行宫和传说。比如白洋淀内有一个小淀称为“捞王淀”,据说就是当年乾隆皇帝落水后被渔民救起的地方。

海河是华北地区主要的入海河流之一。不过,与其它河流不同,海河是在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河流在天津汇流后才形成。因此,海河的干流很短,自金钢桥以下到入海口仅长73公里,远远不能与其它大河相提并论。海河干流虽短,但是它地处京畿,更主要是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面积为3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因此是我国一条地位不一般的河流。

不过,正因为海河很短,所以讲海河就必须从它的五大支流讲起。

北运河是海河的北支,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北部的山区。北运河的上源叫温榆河,在通县以下才开始称为北运河。此后,这段河流从青龙湾河、筐儿港减河汇入潮白新河或永定新河,再注入渤海,全长约180公里。因为这段河道被用来作为大运河的北段,所以称为北运河。

永定河为海河上流的西北支,上源分别是发源于晋西北和内蒙古高原南缘的桑干河和洋河。这两条河流都穿过官厅水库,出了水库后才称为永定河。永定河在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水流经永定新河由北塘江入海河,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5.08万平方公里。

大清河是海河的西支,也是海河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一条。大清河上源的北支也分为两支:一是源于涞源县境的北拒马河,另一是发源于白石山的南拒马河。大清河的南支更为复杂,是由漕河、唐河、大沙河和磁河等十余支水流组成,这些小河都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并一同汇入了白洋淀,出淀后形成了一条稍大的河流,名为大清河。大清河到了天津的独流镇与子牙河汇合。这段支流全长448公里,流域面3.96万平方公里。

子牙河为海河西南支,由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组成,两河在河北献县汇合后,始名子牙河。子牙河从发源到与大清河合流,全长730余公里,流域面积7.87万平方公里,算得上是海河五大支流中最长的一条了。

明清时期海河流域图

海河的南支是南运河。南运河的上游有漳河与卫河两大支流。漳河发源于太行山西坡,卫河源自太行山南麓,是由淇河、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汇集而成。漳河和卫河在徐万仓汇合后改称作卫运河。卫运河到了四女寺枢纽后再一分为二,向北的是南运河,向东的是漳卫新河。南运河先汇入子牙河,再汇入海河,全长309公里;漳卫新河则转向东,在大河口入渤海,全长245公里。

从上面的叙述看,海河是一组非常复杂的水系。这当然与海河流经的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海河的各大支流主要发源于太行山区,繁多分散,一出山口进入地势低平的河北平原,坡降骤减,水流下泄不畅。加上,海河各支流主要靠降雨补给,而这一地区是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具有降水集中且多为暴雨形式出现的特点。直接的后果就是径流变化剧烈,大部分河流的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四个月中。其中,7、8月间常常形成夏汛,径流量可占到全年的1/2至4/5。年内的差别如此,年际间的变化更为悬殊,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径流量相差达到五倍之多。这样的河流特性,极易形成洪峰。

水量集中遇上了河流尾闾下泄不畅,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历史上海河流域洪灾频繁。与此同时,海河流经的地区又是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对各个河道的改造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比如大运河的贯通、宋辽之间塘泊防线的构建,都极大地改变了海河流域自然河流的走向。因此,海河在自然和人类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下,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局面。

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的盘山,旧名无终、徐无、四正、盘龙山。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们将他所居的山称为田盘山,后来就简称为盘山。盘山因为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

盘山是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雄伟多姿,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因此,成为京东重要的佛教胜地。明清两代在这里建起寺庙72座、宝塔13座,甚至还获得了“东五台山”的美誉,可见当时佛教的盛况空前。传说曾在盘山天成寺修行的云海法师,还是乾隆皇帝的替身和尚呢。

此外,盘山上行宫、楼台也比比皆是。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盘山时,就赞叹道:“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这当然是民间的传说了,因为乾隆下江南并非只是为了游玩,更重要的是为了强化他的统治。不过,乾隆时曾在盘山东部兴建了一个行宫“静寄山庄”倒是确有其事。而且,乾隆一生多次到此游玩,地近京都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盘山石刻

盘山最为著名的是盘山石刻,姿态万千,形态各异,气势壮观,分布于盘山各处。这些石刻有的凿于悬崖峭壁上,有的题刻于险石峻岩上。石刻或是斗大之字,或是方寸之书,内容则以名人诗词最多,仅皇帝题记的诗文就达300多首,几乎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诗集了。更令人赞叹的是镌于东、西浮青岭之间的山口处的“入胜”二字。这两个刻在山口东侧巨石上直径达2米的楷书,是出自清末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荣禄的手笔,字体清秀、笔力镌健、潇洒自如,落款为仲华。入胜两字的出处来自于古诗:“山色葱茏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可以说恰到好处地形容出游人至此便进入盘山“入胜寻幽”的意境。

大明湖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区中心、旧城区北部,与趵突泉、千佛山并列为济南三大名胜。

济南是以“泉城”著称于世的。这一说法并不为过,济南城内有泉水百余处,其中名泉就有七十二处。而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湖泊。这些泉水从大明湖的南岸流入,水满时就从北岸的北水门流出。这个北水门是宋代修建的,是为了保证大明湖的水不四溢。而湖底则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水位常年保持在一个比较固定的高度。因而,大明湖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大明湖景色优美宜人。湖中遍植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大明湖的优点还不止于此,大明湖还有“蛇不见,蛙不鸣”的生态之谜。每逢盛夏,济南的护城河和北园一带蛙声一片,而大明湖内却寂静无声。这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夏季大明湖的一大特色。

大明湖的历史十分悠久,隋唐时期大明湖名莲子湖、历水陂,宋时曾名西湖,到金元时期才开始称为大明湖。大明湖的得名,缘于湖西岸的名刹大明寺。但如今寺早已坍塌,遗迹无存,只留下大明湖和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代时济南北郊的大明寺,殿宇雄峙,亭阁林立。每日颂经咏佛之声响彻云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然而,寺内的和尚却不守教规,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尤其可恶的是,他们经常利用信徒烧香还愿、求子祈福,暗害到寺内的良家妇女。

传说,有一个官宦人家,哥哥为官,母亲和妹妹在家。一天,母亲病了,请了很多医生,吃了许多帖药都不见效。于是,妹妹想去大明寺烧香许愿,却遭到了哥哥的反对。妹妹为了治好母亲的病,便每天傍晚偷偷地朝大明寺方向烧香祈祷。一月之后,母亲的病果然痊愈了。妹妹非常高兴,认为是她的祈祷有了效果。因此,便趁哥哥不在家时偷偷地去大明寺还愿。那天,正好寺里老和尚外出,只有几个小和尚在家守寺。小和尚看到这位少女生得俊俏美丽,便起了歹心,悄悄跟踪她回到家中,然后报告给老和尚。第二天,老和尚就派人把妹妹抢到寺内。

大明湖

哥哥回来听到妹妹被抢,悲愤万分,抄起刀枪,骑上骏马,朝大明寺追去。刚追到大明寺附近,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只见,天空中一声霹雳,顿时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辉煌的大明寺随之沉入地下,接着从地中冒出一片水,在大明寺的原址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这就是现在的大明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湖水面积8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水域辽阔,沿湖山峦耸立,湖中孤岛突兀,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姥山岛、天门山岛,宛如两颗宝石,分别镶嵌于巢湖之中和长江北岸。

巢湖又称为焦湖,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相传古巢湖本为陆地。有一年大旱,小白龙私自降雨除旱,触犯天条,被打下凡尘,遇焦姥相救。为报答焦姥的救命之恩,小白龙告诉她,天帝要沉陷巢州,让焦姥赶快逃离这里。善良的焦姥不愿独自逃生,及时把这一天机告诉了巢州的百姓。巢湖一带的百姓因此而得救,可是焦姥母女二人却因四处通告消息而延误了逃生的机会,被无情的滔滔洪水吞没。后人对焦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非常景仰,于是就将所陷形成的湖泊命名为“焦湖”,还将湖中的一座小岛命名为“姥山”岛。

巢湖风光

这一事件在《淮南子》里亦有记载,不过要简单得多:“夫历阳之都,一夕化而为湖。”《元和郡县图志》中也称:“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唐代诗人罗隐曾用诗词表达过对这一传说的感叹:“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当地民间则盛传“陷巢州,长庐州”传说,甚至以此为基础整理编创了庐剧《陷巢州》。地方志中将巢湖沉陷的时间还具体到了确定的时间,像康熙《巢湖志》中记载:“湖陷于吴赤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戌时。”那么,巢湖是否真的是沉陷形成的吗?

据地质学家考证,巢湖是在构造盆地的基础上发育的构造湖,确实是由于地层局部陷落潴水而形成的。不过,这一沉陷时间很早,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到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球再次发生了剧烈的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和频繁的岩浆活动,使巢湖凹陷更加显著,湖水加深,湖面扩大。到距今3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是巢湖的全盛期,那时的巢湖要比现在大三四倍。不过,近百万年来,由于注入巢湖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泥沙的沉积量大于湖床的下降量,于是巢湖面积日益缩小,成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也就是说,巢湖确实是沉陷而成,但与民间传说和上述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是在千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逐渐形成的。那么,上述的“陷巢州”一说是纯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吗?当然不是。据学者研究,早在晋代就有古巢陷落的传说。东晋小说家干宝就将这一传说编辑进他的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中。其云:“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学者认为《搜神记》中的“古巢”是指古巢国,并非“巢州”。事实上,由于偌大的巢湖为一夕陷落而成,这种带有很浓重神话色彩的观点,确实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历史上大多数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比如宋代著名的学者乐史在编辑《太平寰宇记》时,就对“陷巢州”的说法不采信。他在介绍巢湖时,明确指出县城与湖区分别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城在东北,湖在西南,相距“一十五里”。最有意思的是,乐史在这里特别加了一个说明:“云巢县陷为湖。”一个“云”字,既提示所陷者非“巢州”,又表明他之所以将这一说法记录在案,不过是聊备一说而已。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西北部,主峰海拔1488米,高峻挺拔,势如擎天之柱,天柱山之名由此而来。又由于天柱山潜藏在万山之中,一峰突出,历史上也称天柱山为“潜山”。又因为潜山县在春秋时期称为皖国,天柱山又称“皖山”、“皖公山”。其实,安徽省的简称“皖”便是由此而来。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绝,风光雄奇灵秀,雾潮云海,瑰丽壮观,因此被认为兼具黄山之雄奇和庐山之幽静。在天柱山层峦叠嶂之中,还有飞瀑流泉,溪涧遍布,九井河九大瀑布成群跌落,荡舟炼丹湖上,如临仙境。此外,还有峡谷、幽洞、险关和古寨。

天柱山在历史上曾经地位崇高。汉武帝时,曾封天柱山为南岳。也就是说,当时天柱山是与泰山、嵩山、华山和恒山齐名的五岳之一。据说,因为这一事件,天柱山又被称为万岁山,从此闻名遐迩。但在隋文帝再次统一中国后,由于对南方地区的开发日渐深入,对南方地区地理知识的不断增多,因此把南岳的位置封给了更南边的湖南衡山。从此,天柱山地位下降,渐渐不为人所熟知。

不过,由于天柱山雄奇而又灵秀,依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赏,当然也就留下了不少名句佳篇。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天柱山之后,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的佳句。白居易也有诗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镇云雷。玉光自桔相争秀,金翠佳莲芯斗开。”甚至连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为天柱山的苍劲雄伟所陶醉,写下了“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的诗句。其他还有王安石、黄庭坚等人给天柱山留下不少古迹和传说。

天柱山

与上述的那些大诗人沉醉于天柱山美景的同一时期,佛、道两教也看中了这里,争相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据说,当年禅宗三祖僧璨就在此地以禅之妙义悟世。三祖当年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至今仍然依稀可见,而以三祖为名的三祖寺现今是殿宇林立、香烟缭绕。

黄山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共有72座奇峰,以1864米高的莲花峰、1860米高的光明顶和1810米高的天都峰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或群峰竞秀,或深壑幽谷,自然天成。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赞叹曰:“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将其归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在古代被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被认为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了秦代,人们又因其峰岩的颜色多为青黑苍黛,而称之为“黟山”。相传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并创造了文字、音律、算数、舟车等文明事物之后,曾和容成子、浮丘公同来黄山采芝炼丹,沐浴汤泉,然后化羽成仙。故好道家之说的唐玄宗李隆基,特于唐天宝六年(747年)下诏,将原名黟山敕改为黄山,意即黄帝之山。

黄山以其举世无双的自然景观而享盛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她集中国名山之大成,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黄山无不兼而有之。其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

黄山云海

在黄山有所谓的“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说法,最著名的有迎客松、卧龙松、黑虎松等,其中迎客松是画家们最爱的主题。而黄山上的怪石也千姿百态,妙不可言。像“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飞来石”都是其中的佳品。更为称奇的是黄山的云海。由于雨量充沛、峰高涧深的自然条件,黄山每年约二百五十天有云雾形成。只见如雪的白云,涌动在千山万壑之间,似滔滔大海,瞬息万变。而原来高耸的山峰,则幻化成了时隐时现的小岛,在云海中漂浮。在云海的衬托下,登临高峻的光明顶,观东海日出,那更是一个瑰丽壮观的景象。因此,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黄山后,赋诗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30公里的修武县境内,北邻山西省,属于太行山系。主峰茱萸峰,高1304米。云台山古称“覆釜山”,这是因为此山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不过,这个名字显然不太雅驯,所以后来又因为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改名为云台山。

云台山

云台山上满山覆盖着苍翠的森林,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加上常常是上为澄碧蓝天,下为千里浮云,山峦在云雾中飘浮,宛如仙境,使云台山独具魅力。明代于谦曾形容云台山是“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

云台山奇峰秀岭连绵不断,登上主峰茱萸峰峰顶,北望太行深处,但见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只见沃野千里,田园似畦,黄河如带,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杜甫当年登泰山时曾经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由于云台山地处中原,因此历史上许多文人学者都在此留下遗迹。据说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在云台山的百家岩竹林之中,以“自然”与“名教”相对抗,前后达20余年。至今在云台山上还留下了孙登啸台、王烈泉、刘伶醒酒台、嵇康淬剑池等遗迹。

唐宋以后云台山又受到佛教的追捧,在此建寺修庙。当然也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驻足。如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名为《饭覆釜山僧》:“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悄,焚香看道书。”描述的就是他在云台山居住时的那种闲云野鹤,淡泊飘逸的生活。白居易也留下了“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的诗词。

桐柏山是淮阳山脉的西段,西北起自南襄盆地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省枣阳、应山一线,东北界大致在洪仪河、桐柏、淮河店、董家河至潭家河一带,全长120余公里,绵延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桐柏山山峰尖峭林立,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主峰太白顶1140米。桐柏山又是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是淮水和汉水的分水岭。太白顶是四渎之一的淮河的发源地,风景优美。

桐柏山是盘古神话传说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读”。“血为淮渎”之句,就是盘古神话诞生在淮河源一带的指证。桐柏山地区民间流传了大量的关于盘古的神话,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等建筑更是随处可见。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禹王锁蛟”及“太阳神”的传说。相传,在大禹治淮时,发现淮水的泛滥是因为有一个水妖巫支祁在作怪。于是,命令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针捉拿巫支祁。巫支祁被捉住后,就用铁链锁在了淮井中。但是,后来庚辰迷恋桐柏山的山水美景,不愿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他斩首。可是,当地百姓却很怀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起来,叫作“太阳城”。

桐柏山

再到后来,明嘉靖年间吴承恩在桐柏的邻县新野做县令。这期间他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来就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再结合桐柏山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他的传世名著《西游记》。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指证“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佛教传入桐柏山始于隋唐,但兴盛却是在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宁远府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来到桐柏山,创建了以太白顶云台禅寺为主寺的临济宗白云山系,端德大和尚因此也被尊称为华光德祖。后来,经过历代法师的经营,桐柏山寺院已达20余处,其中水帘寺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等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桐柏山佛教最兴盛时僧众达600余人,并且因为其高僧大德辈出,一度与浙江普陀山齐名,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之称。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38公里的豫鄂两省交界处,雄踞于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三关之间,是大别山的一支余脉,素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之誉。山脚下的武胜关是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名关之一,它犹如一把石锁,将大别山和桐柏山锁扣成一体,形成江淮之间绵亘千里的天然屏障。

鸡公山因其山势宛如一只昂首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不过,鸡公山最早被称为“鸡翅山”,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是这样指称的。直到明朝,鸡公山才与鸡翅山并称。真正改为鸡公山之名,是在清代。

鸡公山因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是我国南北天然分界线。这里山势高耸,因此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南北植物均可在这里安家落户。据说,这里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采药的地方,《本草纲目》中很多条目的撰写都是以这里的植物为基础的。

鸡公山

正是由于鸡公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夏季气候尤其凉爽宜人,平均气温仅为23.7摄氏度,最高也不过32摄氏度。因此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当地流传着“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的说法。1903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来到鸡公山,发现了这里宜人的气候。随后,他们在西文报纸上大肆宣扬鸡公山景色幽雅、气候凉爽,适宜避暑。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牧师、传教士、富商巨贾和中国官僚军阀蜂拥而至,在鸡公山上建造起特色各异的洋楼别墅300余幢。虽然几经战乱和破坏,但仍有212幢洋房保留下来。这些古罗马式、哥特式、合掌式、德国式、中西糅合式的建筑,或方正端庄,或雄伟壮观,或幽雅和谐,或精巧舒展,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掩隐在苍山翠林之中,与鸡公山的秀丽景色交相辉映,俨然是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在外国人的力捧之下,20世纪初鸡公山一举成名,和庐山、莫干山、北戴河一起,成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