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当学问需要钱……_陆学艺评传_事迹

当学问需要钱……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_陆学艺评传_事迹市场经济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经济,钱是这种经济中最为霸气也最为冷漠的上帝。2008年11月23日,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筹备之后,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以非公募的形式,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在会上,陆学艺作为基金会发起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发表感言。2009年7月30日,基金会发布首届评奖公告。

当学问需要钱……_陆学艺评传_事迹

市场经济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经济,钱是这种经济中最为霸气也最为冷漠的上帝。不管是高尚的学问,还是庸俗的学问,都会在钱的面前,俯首称臣。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谈起。

社会学比不上经济学。经济学自称是讲小道理来大钱的学问。“钱”们与之称兄道弟,故经济学家做课题、生活,总会有银行家和大款们支应,从不差钱。而社会学不同,被称为专讲大道理不来钱的学问。“钱”们往往视之为瘟神,躲避唯恐不及,遑论攀亲认戚?故社会学家都经常困顿于缺钱的窘境里。

20世纪90年代,我在大学里教书,想做研究,没有钱,于是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那可是千军万马挤的独木桥啊。不过,我万幸中了一项,一万元钱,要做问卷调查,还包括出版补贴在内。钱不够,省减劳动报酬之外,调查样本也大大减少。这当然影响课题质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也只好聊以自慰。

陆学艺是社会学大家,他做研究,经费可能不是问题。但他也感到了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间的学问经费,还是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中国同美国比,美国做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比中国多得多;即使在中国,社会学同经济学比,也是一个在天上,一下在地下,经济学比社会学的经费多得多。所以,他很羡慕美国的社会学家,也羡慕中国的经济学家。(www.guayunfan.com)进入21世纪后,他对社会学学科建设除了争取中央领导同志重视支持之外,他还在考虑“钱”的问题。他认为,要让社会学象经济学那样发展,就需要一个资金平台,需要建立一支基金,来帮助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帮助那些渴望在社会学研究上有所作为的、出道不久、又没有钱的年轻人。

2008年11月23日,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筹备之后,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以非公募的形式,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考虑到这支基金业务上主要从事奖励社会学领域教、学、研的优秀成果,资助社会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培训、调研、考察、出版等方面的公益活动,与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有关,他决定聘请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研究员担任理事长,汪小熙为秘书长。初始基金数额为200万,虽然不大,但这是中国社会学自1980年恢复以来的第一支专业基金;而且,这笔钱完全是陆先生和他的亲属和学生私人捐款。陆先生一生为学,工薪收入生活简朴,私人存款不多。为了设立这支非盈利性基金,他可是倾囊裸捐了。因此,陆学艺的义举,感动了社会学界,也感动着基金会管理团队的每一个人。

陆学艺基金会成立大会合影(2009年4月,北京)

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原副院长汝信,宋庆龄基金会原副主席刘启林,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于清源,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丁力等,到会祝贺。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原院副秘书长单天伦,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和陆学艺等50余人出席大会。

汝信首先致辞,对基金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赞扬了陆学艺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高度评价了他为推动全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发展所作的贡献。何秉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也对基金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陆学艺基金会的成立集“天时地利”,希望基金会广泛团结社会学界的专家,取得“人和”,为我国社会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基金会理事长李培林也在会上深情表态。他说,这是全国社会学界第一个基金会。陆老师很想为社会学界做些事情,特别是他已经把一生贡献给了社会学事业。难能可贵的是,这件事还得到了陆老师的家人和学生们的大力支持。他希望理事会的各位理事,能够尽职尽责,把这个基金会的活动搞好;也希望陆学艺基金会能够成为一个有社会声望,得到社会学界普遍认同的基金会。

在会上,陆学艺作为基金会发起人、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发表感言。他说,这个社会学基金会,首先志在为社会学这个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尽绵薄之力;其次,要作为推动社会学业发展的力量,按照费先生所言,志在富民,尽一份力量;再次,要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青年人,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学事业作贡献。

他的真诚话语,赢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会上还通过了基金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基金会领导机构。在会上,汝信、丁伟志被聘为顾问,李培林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景天魁当选为监事长。

根据基金会章程规定,基金会设立“社会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09年7月30日,基金会发布首届评奖公告。公告决定:

首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将评选1979-1999年度在国内出版的社会学优秀著作3本,同期社会学优秀论文6篇。评选标准是,优秀著作奖,必须是对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或重大贡献,或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著作;优秀论文奖,必须是在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在评选程序上,公告规定,由基金会聘请的推荐委员推荐,然后由一个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学术审议,投票决定。

2010年4月17日18∶30,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在这里举行“首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

选择这一日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4月17日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建所30周年暨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开幕的日子。在上午开幕式和下午纪念费老百年华诞之后,晚上进行社会学优秀成果颁奖,象征着在费孝通先生带领重建后,社会学园地硕果丰收。这对于陆学艺基金会的运作而言,也是乘风借力,在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展示卓尔不群形象,上演威武雄壮大戏的机会。所以,尽管一天下来,与会嘉宾相当疲劳,但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如潮涌,人们热情不减,期待着社会学优秀成果奖第一批幸运儿的上场。

荣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首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有3部:

第一部是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基金会评审专家对这部书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以全国性经验调查材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了社会各阶级阶层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回答了中国社会转型中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第二部是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专家对此评价也很高。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社会史和文化人类学研究风格的人民公社制度史专著。作者基于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清理和思考人民公社遗产的学术关怀,……创立了‘外部冲击——村落传统互动’的分析模式,提出了具探索性的‘剧场社会’概念。”

第三部是郑杭生主编、贾春增、沙莲香副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这是一部大学社会学教材。颁奖人对这本书评价是,“从我国社会实践出发……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主线,较早形成完整的社会学教材体系,被社会学界广泛采用,在社会学教材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5篇优秀论文获奖。它们是: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基金会认为,路风在文章中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单位”组织形式,并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单位体制”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持续的学术影响。

宋林飞:《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基金会认为,这篇文章较早深入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向工副业转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问题……对制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基金会认为,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同时,作者也指出,“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化过程的不同步,是现阶段社会运行的一对基本矛盾”。

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基金会认为,论文“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现状及变动趋势。该项研究独到的学术研究视角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基金会认为,论文“首次提出并阐释‘城乡一体化’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内涵,富有远见地指出城乡一体化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科学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时,作者还指出了“破除城乡分割的旧体制,是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首届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现场(2010年4月17日)

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在数十篇(部)推荐著作和论文中,评选出3部书、5篇论文,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艰辛的劳动。所选作品,都是1979-1999年20年中,具有持续广泛影响的公认成果。专家们和基金会以其精深的学术功夫,公正严格的学术标准,极大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感动了与会者和获奖人,也感动了基金会的发起人陆学艺。

陆学艺作为名誉理事长,最后致辞。他感谢评委们的辛勤工作,也对获奖者表示祝贺。他进而指出,1979-1999年是中国社会学重建发展时期,其间有大量有价值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问世。此次获奖作品,应该是这一期间优秀作品的代表。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基金会还不可能做到应评尽评。基金会评奖只是一种导向,引导社会学家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方向发展,朝着中国化社会学方向迈进。他希望,基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大的作为,帮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社会学研究,实现自己的研究理想。

几位获奖者在会后感到惊喜和振奋。

郑杭生教授一生获奖无数,但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被列入获奖名单,着实让他大感意外。虽然他很看重这部书,但毕竟是一部十多年前编写的教科书。而且更坦率地说,在学术观点方面,他与陆先生有同有异,不相互攻讦便算不错了,给予高评重奖则不敢想像。基金会和陆学艺决定给这本书优秀成果奖,让郑杭生教授感慨良多,并对这个基金会和陆学艺的君子“不同而和”的大家风范另眼相看。

首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的成功,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使陆学艺基金会,在社会学界已经家喻户晓,在全国社科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人们在对陆学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基金在社会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钱在学问中的作用。陆学艺用一个小钱,办了一件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值得一写的大事,对许多人有直接间接地启示和影响。比如说,2011年10月成立的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可能受到了陆学艺基金会的影响。再比如说,2012年基金会第二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发生的新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2012年3月12日,由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社会建设论坛暨第二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这是这个基金会第二次为中国社会学优秀成果颁发著作奖和论文奖及举办高水平的论坛。基金会评委会去年年底在辽宁省沈阳市,从推荐的近10年来数百篇(部)著作(论文)中,评选出3部优秀著作和6篇优秀论文。它们是:景天魁著《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王宁著《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张静著《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另外风笑天、李强、李友梅、马戎、沈原、王春光等6位社会学家各有一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本届评选及颁奖活动,大体上延续了上届评选与颁奖活动的规则,但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评选范围都比上一届更大更广,推荐论著和获奖作者也更多地来自全国各地,而不是主要在北京。另外,这次评选和颁奖活动,还受到社会学之外的基金和学术机构的关注。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毛振华教授到会祝贺并介绍他们运作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出席并发表关于《债务危机与世界经济》的演讲,为这次活动的论坛提供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独到视角。在论坛上,8位来自北京和江苏的社会科学权威专家,在两个小时里,同近200多名听众分享了他们关于社会建设和经济问题的最新见解。

我作为一名外地观众,慕名而来,观摩了这次盛典。看到陆先生的基金会短短两届,便在中国社会学界,赢得了如此热烈的掌声,既惊叹又振奋。这种成功的运作,体现了陆学艺一惯做人做事的原则——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化的社会学和陆学艺基金会,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种蒸腾向上不可抑止的蓬勃活力。

陆学艺先生在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二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会初评现场(2011年底,沈阳)

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现在还如同一名婴幼儿,只有4岁,还在幼稚园里“排排坐,吃果果”。但在我看来,它有一种生命成长的冲动。可以想象,20年后,50年后或100年后,陆学艺基金会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会不会成为中国社会学最具权威的一个评价平台?会不会成为唯实主义社会学派成长扬帆、远征的基地?会不会成为引导中国社会科学走向的航标?会不会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展示自我形象的窗口?会不会成为中国的诺贝尔?未来是未知的,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只要象现在这样走下去,坚持到底,未来就是可以预期的。

陆学艺自1987年进入社会学界至今已25年。其间他关于“三农”研究、结构转型和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已为世所公认;但他对于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则不大为人所知晓。

因为题材所限,本书对他在这方面的建树,也只涉及其皮毛、摘要叙述而已,更加深入的分析还付之阙如。仅从本章所述看,陆学艺不仅有心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而且还身体力行,成果丰硕。不但在推进“补课”中,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和优秀的东西,而且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在社会学的学科中,注入了中国的元素,让中国的社会学,不但是现代的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服务的社会学,而且还是浸泡了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不但是能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与世界进程的社会学,而且也是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推进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尤其是他以个人倾囊之力为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搭建的基金平台,是他对社会学学科建设最无私、也最宝贵的贡献。

中国社会学已过“三十而立”之年,相信陆学艺和他的同仁们,还在为它的“不惑”而努力。

【注释】

[1]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五花八门。从它诞生至今,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不休。我这样说,95%的社会学家可能会反对,但他们会斥之以外行。我本非行中人,为了外行们理解方便,说些行外话,专家们也不必当真。

[2]陆学艺《社会学要重视当今农民问题》,载《陆学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81页。

[3]陆学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载《陆学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10-333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志》(1980.1~2010.1)(征求意见稿),(内部资料),2010年1月,第97-100页。

[5]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第1版,“总序”,第1页。

[6]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转引自①第2页。

[7]田毅鹏、陈宁:《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30年》,载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牌,第343-359页。

[8]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9-10页。

[9]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57-26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9页。

[11]陈光金:《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的十八年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志(1980.1-2010.1)(征求意见稿),(2010年1月),第94-96页。

[12]陆学艺著:《社会建设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353-3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