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芦城情结_陆学艺评传_事迹

芦城情结_陆学艺评传_事迹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芦城情结_陆学艺评传_事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陆学艺和系里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第二年冬天,北大再次派部分师生参加芦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陆学艺被选派参加,担任芦城大队支部书记常编海的秘书,做些文字和组织方面工作。陆学艺考察的是江苏、浙江、上海这一条线。这是陆学艺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农村调研文章。尽管岁月沧桑,人是物非,但陆学艺对芦城的“故乡”情结,至老都没有变化。

芦城情结_陆学艺评传_事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与人民公社运动同时,学校也在开展教育革命。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他自然不能超然物外,也参加人民公社运动和学校的教育革命。

1958年8月,哲学系到北京大兴县黄庄公社芦城大队开门办学。陆学艺和系里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时任哲学系主任汪子嵩有一篇回忆录,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那年暑假,哲学系奉命全系下放到北京大兴黄庄芦城(大队),实行开门办学。当年农村正是一派丰收景象,那里是有名的京西稻米产区,下去时正好参加割稻劳动,虽然很辛苦,但感到丰收的喜悦。大家还热情地参加当时号召的人人做诗比赛。报纸经常介绍大跃进增产经验,说土地要深翻三尺,我们十几个人在地里用铁锨翻了半天,才挖了一道不到两米长的深沟;还到处打狗,说将死狗埋在田里是最好的肥料。不久便听说要建立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民的土地和地里的收获全部收为公有,对农民生活实行供给,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并在许多方面实行包干。哲学系师生可以在公共食堂里和农民一起吃大米饭和白面馒头,过中秋节还放开肚子吃炸油饼。我看到刚从地里收到的花生堆在路边,问生产队长为什么不收到仓库去,他说“横竖是大家的,摆在哪里都一样”。晚上经常下地鏖战,干一会儿回来,已经煮好一大锅花生供大家畅吃[2]。

陆学艺对当时在芦城开门办学及他后来多次调研,作了更为详细的回忆:“我和董福同、陈文伟住在盛洪奎家里,盛家有个小院……是典型的北方农舍,中间是门厅,东西两房,靠窗户是土坑。我们去后,盛家夫妇和3个孩子都住到东房,腾出西房给我们三个人住。在盛家,我们一直住到第二年5月回校,前后8个多月。”[3](www.guayunfan.com)北大哲学系到北京大兴区黄村大队(现大兴县芦城村)开门办学与村民临别留影(1959年5月)

这样的开门办学,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实际上是向农民学习,劳动改造。陆学艺和他的同学们在黄庄芦城8个多月的时间内,每天的“学习”,就是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肯定影响哲学专业的学习,但对身体和意志是一个锻炼;而且,如果从了解现实,了解农村的实情的角度看,8个多月的社会实践,给了陆学艺许多从书本上和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当时人民公社运动那种做法,也让陆学艺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体制和幻想有了真切的体会,改变了他对人民公社这种传统社会主义的看法。

第二年冬天,北大再次派部分师生参加芦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陆学艺被选派参加,担任芦城大队支部书记常编海的秘书,做些文字和组织方面工作。常书记是一位土改中培养起来的当地干部,对这个大队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发生的变化很熟悉。陆学艺这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农村,所以他经常向书记请教。书记也很健谈,经常是谈话到深夜。陆先生后来回忆说,和常书记共事几个月,与其说是我帮助他工作,不如说是他帮助我更为确切。“实际说,我对农村的认识是从他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使他开始自觉地思考一些问题。1961年底1962年初,他和另外一位同学被选派参加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王磊同志带队的市调查组,又来到大兴县。当时的任务是贯彻《农业60条》,同时开展社会调查。这一次时间较短,任务很重。据陆学艺后来回忆,当时他们每天白天调查,晚上还要写调查简报,向市领导汇报,每天都工作到深夜12点,有时甚至是两三点。陆学艺在《简报》中,报告了当时他们看到和听到的最真实的情况,也大胆地谈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得到领导的好评。

1962年暑假,也就是他毕业前夕,他和几个很要好的同学,自费到农村作社会调查。他们分为3个组,实地考察了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农村。陆学艺考察的是江苏、浙江、上海这一条线。每到一处,他们都要详细了解三年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了解近两年来的中央调整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农民对这些政策的态度。从调查中,他们惊奇地发现,三年自然灾害,更多的是“人祸”,是体制性问题,是极左路线造成的危害;同时,他们还发现,农民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并不感兴趣,对农村干部粗暴简单的工作作风极为反感,对近两年来中央采取的整顿和调整政策非常拥护,增强了他们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的信心,也坚定了他进一步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的决心。但是这一切,都只能作为一个想法,保留在年轻学子的心中,或者在朋友间私下交流,而没有机会公开发表出来。

1963年春节期间,陆学艺和他最要好的同学贾信德,在大学毕业后,还专程到东芦城大队访问。把近年来芦城发生的新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向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潘梓年副主任作了汇报,潘老很重视,要求他们把这些情况写出来。后来,这篇调查报告在北京市委的内刊《北京内参》上发表。这是陆学艺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农村调研文章。

此后,他在“文革期间”及改革开放以后,又很多次去了芦城。有时是去调查,有时是去探亲防友。芦城的乡亲们对这一批“北大学”的知识分子,很有感情,经常惦记着他们。而陆学艺也把芦城看作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研究解剖农村的第一个“麻雀”,是分析观察农村运行政策臧否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写作三农问题的参照系。尽管岁月沧桑,人是物非,但陆学艺对芦城的“故乡”情结,至老都没有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