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有缘不再分南北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有缘不再分南北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有缘不再分南北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厉以宁的祖国山河之恋,还突出地表现在他所写的边塞诗词之中。昭君出塞,是一个民族和睦的感人故事,为历代诗人关注。因其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有缘不再分南北”表达了普天之下人们的良好愿望:民族和睦,天下太平。厉以宁坐汽车沿兰新铁路沿线考察。对于荒原上的开拓者,厉以宁充满了敬意。2000年,厉以宁在青海湖畔所写的《江城子》,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有缘不再分南北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厉以宁的祖国山河之恋,还突出地表现在他所写的边塞诗词之中。

黄湘平、熊维平两位教授在《大漠蓝天罩,高原绿地裙:厉以宁先生诗词中的边塞风光》一文中曾说道:“边塞风光历来都是诗人的题材。每一个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里,他关于边塞景色的诗词必然具有时代的特色。”[88]厉以宁的边塞诗词大多是改革开放年代所写,“时代的气息同样是浓郁的,这些诗词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89]。

以历代诗人经常吟咏的王昭君这一题材入手,就可窥见厉以宁边塞诗词的意境与韵味。昭君出塞,是一个民族和睦的感人故事,为历代诗人关注。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她十七岁被选入宫中为待诏。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元帝求婚。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后被立为宁胡阏氏,对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间的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昭君墓就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二十里的大黑河畔。因其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昭君墓前塑有一尊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按辔徐行的和亲铜像。

昭君青冢(www.guayunfan.com)多少年来,诗词中的王昭君总是身着胡服,怀抱琵琶,满怀忧怨地骑马前行,风雪中向着她一无所知的边疆而去。古人题咏王昭君的诗词,最著名的当推如下几首。一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句。白居易的两首《王昭君》,其一云:“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二云:“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安石的两首《明妃曲》,名句有:“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厉以宁在1991年来到呼和浩特拜谒了昭君青冢后,所写的一首七律却为昭君出塞增添了新意。

七 律[90]

呼和浩特昭君墓

一九九一年

难舍楚乡花艳艳,

难忘塞下雪深深。

草原习俗殷勤问,

中土诗歌带笑吟。

商贸关前添和睦,

琵琶马上尽知音

有缘不再分南北,

四海平民一样心。

诗中写出了王昭君虽然难以割舍故乡之情,但对第二故乡也一往情深,她已与当地人民融为一体,把中土文化传播到了边疆,密切了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有缘不再分南北”表达了普天之下人们的良好愿望: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如果说写王昭君的诗算不得真正的边塞诗,而只是写边塞人物的诗,那么请看厉以宁在内蒙古填的另外三首词。

1999年夏天,厉以宁来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蓝天,广阔无垠;草原,一望无边;野花,五彩缤纷;羊群星星点点,如移动的白云……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信手填了一首《南歌子》。

南歌子[9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一九九九年

大漠蓝天罩,

高原绿地裙,

野花黄紫竞相迎,

又见村民纵马赶羊行。

牧草连年茂,

水源碧且清,

人人都有爱乡情,

塞外明珠从此更扬名。

词中“大漠蓝天罩,高原绿地裙”十个字概括了北疆草原的气势。[92]

捣练子[93]

内蒙古乌梁素海

一九九九年

湖面静,

暖风吹,

芦苇青青野鸭肥,

大小鱼儿争食处,

水花引得鹭鸶飞。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厉以宁了解到当地不少居民是早年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的移民,经过多年开垦,使这里日益富庶起来。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移民早已在这里成家立业。蒙古族、汉族人民和睦相处,建设着他们共同的家乡。厉以宁为此写下了这首《木兰花》:

木兰花[94]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

一九九九年

葵花无际羊无数,

小麦甜瓜堆满库,

黄河一套不虚传,

蒙汉齐心同致富。

城乡多是移民户,

往日艰难凭互助,

儿孙在此已成家,

莫问祖先原住处。

厉以宁坐汽车沿兰新铁路沿线考察。一天清晨,在一个小站附近,铁路职工手握铁锤沿路巡查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厉以宁心中一热。他抬眼远望,黄沙漫漫,铁路蜿蜒伸向远方,路边小站职工的简陋住房,房前缠绕在架子上的几枝嫩绿的葡萄蔓给荒原带来了春天的气息。面对此情此景,他激动不已,当即填写了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95]

兰新铁路小站

一九九一年

爱路如家情意真,

雨中巡夜到清晨,

遥看两侧沙千里,

湿透衣衫泥一身。

砖垒灶,板钉门,

职工几户自成村,

小园搭起葡萄架,

点缀荒原也是春。

对于荒原上的开拓者,厉以宁充满了敬意。在玉门,他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下面这首词里。

潇湘神[96]

从嘉峪关赴玉门

一九九一年

风卷沙,

风卷沙,

绿洲烟雨润红花,

当日若无开拓者,

荒原何处有人家?

2000年,厉以宁在青海湖畔所写的《江城子》,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词中有青海湖的美,有青海湖的静,有空旷高原的历史苍凉,更有藏家似酒的纯情。

江城子[97]

青海湖

二〇〇〇年

湟源城外起凉风,

望晴空,

见归鸿,

人字排行,

飞越雪山峰。

车逐羊群湖畔去,

芳草地,

绿葱葱。

悠然身在牧乡中,

岭上松,

野花丛,

朵朵浮云,

蓝水映苍穹。

品味藏家青稞酒,

三盏过,

醉颜红。

青海湖归鸿

在青海贵德县黄河边上,厉以宁看到的是另一种风景。黄河在这里,水竟是碧绿碧绿的。厉以宁写了一首《人月圆》。

人月圆[98]

青海贵德黄河桥边

二〇〇〇年

平沙漠漠高原上,

新唱造林歌。

遮阴柳树,

常青松柏,

环绕山坡。

谁能置信,

纯清碧绿,

竟是黄河!

桥头漫步,

岸边激水,

几处漩涡。

1995年,厉以宁到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山坡上耸立着火红的攀枝花树,平坝里可见高大的仙人掌、碧绿的麻桑蒲、浓绿的柚子树,更有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一派迷人的亚热带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厉以宁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畹町考察时,与一些汉族居民聊了起来。

“你们的祖籍在哪里?”

“应天府。”

应天府,这个今天只有在历史书中才能找到的地名,听来是那般陌生。原来他们来自江苏南京。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平定云南,大将沐英奉命世代镇守云南。戍边的将士来自江苏、安徽一带,都自称应天府人士。从此,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世世代代成了边疆人,但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乡音虽已难寻,但厉以宁一听是同乡,顿生乡亲之情,也深为那些当年的戍边将士和今天团结和睦的边疆人民感到自豪。他在《鹧鸪天》中写道:

鹧鸪天[99]

滇西行

一九九五年

村口新居柳叶青,

汉民祖籍称南京,

明初雄略开疆土,

进驻滇西万里行。

根已扎,户添丁,

乡音虽改未忘情,

老人话说当年事,

代代巡边寨寨营。

厉以宁在考察中,偶有悲凉心绪。例如,1991年,在河西走廊考察时,他在一首五律中流露出了自己的这种心绪。

五 律[100]

甘肃武威至嘉峪关途中

一九九一年

河西征战地,

碧血染沙丘。

世乱君难醒,

国衰士早忧。

有才终被贬,

无计撤边州。

大漠狂风起,

苍凉古箭楼。

诗中所写是中晚唐、五代至北宋的一段历史。在唐朝兴盛时,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直到中亚细亚,然而安史之乱以后,朝政腐败,国力衰微,守边部队自西北撤退,连河西走廊都保不住了,而昏君犹醉生梦死,斥贬贤德之士,西北战事多以失败告终,这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因此,厉以宁写这首五律时,心情是沉重的。

在甘肃酒泉考察时,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又浮现在厉以宁眼前。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西北边疆危机极为严重。同治四年(1865),中亚浩罕汗国野心勃勃的军阀阿古柏勾结英、俄两国,入侵新疆,占领喀什等地。同治九年(1870),占领乌鲁木齐。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机侵占伊犁。西北岌岌可危。朝廷意见不统一。一派认为海防更重要,对西北主张退让,甚至放弃新疆,守住玉门。另一派主张收复新疆,提出海防塞防同样重要,以左宗棠为代表。清政府决定采纳左宗棠的主张,任命年逾花甲的左宗棠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率湖湘子弟西征,终于消灭了阿古柏集团,逼使沙俄后撤,新疆被收复了。左宗棠命令大军在道边遍栽杨柳,这就是“左公柳”的来历。厉以宁在酒泉左公柳碑前,伫立良久,脑际涌出七律一首。

七 律[101]

甘肃酒泉左公柳碑前

一九九一年

雪山南北战云中,

万里征程大漠风。

驰骋铁骑戈壁路,

飞传捷报玉门东。

舍身保国湘军志,

进退运筹主帅功。

回顾当年边塞事,

漫天柳絮赞英雄

酒泉左公柳碑

也许正因为厉以宁一直把湖南看成是第二故乡,所以对当年左宗棠率湖湘子弟远征,并手栽杨柳三千里的史实,分外亲切,这才有“舍身保国湘军志”“漫天柳絮赞英雄”的诗作。

在东北边境考察时,厉以宁的心情也是沉重的。1993年,在吉林珲春防川,他登上边境的塔楼,举目东望,日本海上船舶来往不断。但中间的陆地在清朝时就已割让给沙俄。据记载,原来的边界线较现在远得多,当年巡边的清兵怕苦怕累,就将界碑挖出来,移到村口,致使中国的大片领土进一步丢失。为此,他写了一首五律。

珲春防川土字牌

五 律[102]

吉林珲春防川土字牌

一九九三年

无语边防去,

黯然上塔楼。

沉云连大海,

铁网锁荒丘。

不许帆樯过,

空悲江水流。

清兵何噩噩,

界石改村头。

弱国无外交,厉以宁在吉林珲春有这种感受。在黑龙江漠河,这种感觉格外深刻。

2002年7月,厉以宁到了黑龙江漠河,并乘船在江上行驶。对岸原是中国领土,清咸丰十年(1860),沙俄乘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借口“调停”有功,逼迫中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厉以宁从漠河回到加格达奇后,夜间写了一首七绝。

七 绝[103]

漠河,黑龙江上

二〇〇二年

山外愁云伴落晖,

沙鸥绕岸几来回。

鸟群也有家亡恨,

江北低飞觅界碑。

厉以宁的这种心情,其实1985年在辽宁旅顺和1992年在广东虎门就已表露无遗。

1985年厉以宁到大连开会,并到旅顺游览。在旅顺,见到日本人在日俄战争获胜后修建的白塔,再联想起甲午战争中国军队的失败,旅顺惨遭屠城,厉以宁深有感触,写了一首七绝。

七 绝[104]

旅 顺

一九八五年

飞云尽处海连天,

碧浪一如甲午年。

白石砌成羞耻塔,

几人到此夜成眠?

1992年到广东虎门时,离香港回归还有五年。厉以宁凭吊虎门炮台时写了一首七律。

七 律[105]

虎门炮台

一九九二年

无奈权臣只徇私,

边情火急几人知。

名园歌舞升平夜,

江下官兵浴血时。

割地终成千古恨,

改弦引发万民思。

回归之日再凭吊,

前事不忘后世师。

庆祝1997年香港回归的纪念册所收录的厉以宁纪念文字就是这首凭吊虎门炮台的七律,它代表了厉以宁的思想感情。

2016年初夏,厉以宁来到澳门。澳门科技大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各系师生及各界精英济济一堂,聆听厉老师作“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澳门特色金融前景”的学术报告。

厉老师曾到过澳门几次,他始终牵挂着这座践行着“一国两制”的小城。2005—2006年,他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调研组,考察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当时调研组提出粤港澳经济合作建议,并送呈中央政府,目的是让粤港澳三地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2008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到粤港澳经济合作区时,他说,澳门主要依靠珠三角市场,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保持澳门乃至香港、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可将三地连成一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对三地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作用。

再次踏上澳门这块土地,港珠澳大桥已是建成在即。虽然此时作为澳门经济支柱的博彩业收入已连续二十多个月下跌,但联想到未来三地更加紧密的合作,看到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新建筑,看到葡式小石子铺就的街道上如织的游人,听到特区政府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果,他提笔写下这首七绝,希望给澳门人以信心:

七 绝

澳门新风

应邀赴澳门讲学,浏览市容有感

二〇一六年

不怕赌场热气消,

澳门新景在新桥。

几多游客穿梭过,

两侧楼房试比高。

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澳门,厉以宁认为,澳门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连接葡语系国家的桥梁,二是中国华南区通向世界的港口,三是具有发展金融业的潜力。厉教授为澳门支招:发展特色金融需要政策支持、引进人才。他以卢森堡由过去钢铁产业为主转向欧洲重要金融中心为例,指出澳门可以参照卢森堡的免税政策,发展金融业,同时亦要防范风险。澳门在“一带一路”中可发掘金融优势,这对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华侨都有好处。

澳门留影

学术报告之余,厉以宁抽空参观了这所只有十几年历史的年轻大学,还观看了学生们的创意作品。他也了解到,澳门特区政府这些年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吸引海内外人才,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采桑子

参观澳门科技大学并应邀作学术报告

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新建大学,科研为主

二〇一六年

澳门何以争前列,

创意先行,

创业难停,

万众创新路更明。

江山代有能人出,

海水清清,

塘水盈盈,

招纳英才重在情。

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吟咏澳门的这两首诗词,是厉以宁对澳门的一份情和爱。

[1]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2]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4]王咏梅:《母逝方知儿也老:厉以宁先生诗词中的母爱》,载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3页。

[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5页。

[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1页。

[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3页。

[9]谢冕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427页。

[10]谢冕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427页。

[11]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2]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1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14]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1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6]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17]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18]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19]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20]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3]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24]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25]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6]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7]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28]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2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30]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31]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3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3]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155页。

[34]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3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6]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37]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3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40]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41]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42]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4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5页。

[45]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4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8页。

[4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5页。

[48]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169页。

[49]文聿:《风险投资时代的精英:厉伟》,载《香港商报》,2001年6月28日。

[50]文聿:《风险投资时代的精英:厉伟》,载《香港商报》,2001年6月28日。

[51]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52]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5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7页。

[5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9—40页。

[55]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7页。

[5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5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5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5—16页。

[5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60]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6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62]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6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64]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6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66]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85页。

[67]《湘泉之友》,2001年9月20日。

[6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6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70]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7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6页。

[72]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7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9页。

[7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8页。

[75]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76]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7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5页。

[7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79]《湘泉之友》,2001年10月10日。

[80]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0页。

[8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5页。

[8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4页。

[8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37页。

[84]江明华:《一生几次画中游:厉以宁先生诗词中的祖国山河之恋》,载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110页。

[85]《攀枝花日报》,2000年7月1日。

[8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8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88]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89]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90]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91]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92]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9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9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95]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9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97]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98]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99]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100]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101]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10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4—25页。

[10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0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0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